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独立思考,是指思维的独创性品质,指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它是人们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培育小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是《培育小学生创新性学习品质的研究》课题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该课题已于2007年结题,但课题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像我们这些低年级语文教师,更应继续研究。因为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培养,这样才能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课题研究的延伸发展中,本文作者又探索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可以从培养兴趣、激发情感、点拨方法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品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是指思维的独创性品质,指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它是人们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但是,我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就要使学生形成思考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因为只有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才能对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提高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反之,学生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读,或人云亦云,实施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有时看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很活跃,学生虽有参与,也很积极,但往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那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呢?我借助学校的省级结题课题《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培养兴趣,吸引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兴趣是发展思考能力的动力,人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对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思考深度与对这一问题、这一事物的兴趣的程度成正比,对一个问题的兴趣越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越深。兴趣和思考是相互促进的,兴趣有助于思考的持久与深入,思考也有助于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坚持从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入手。因为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我知道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的思维一般都停留在具体形象之上。在课堂上,我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多媒体、电子教材等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利用猜谜语、学儿歌、讲故事、扮角色、演小品、读卡片、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尽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通过我的指导和启发,独立思考各种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我的指导和启发,独立思考各种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所有学生都十分期待语文课。例如“汉字开花”游戏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在第三册《识字7》这一课,我让学生给这篇课文中“鸟、鸣”等汉字“开花”,说一说由这个字想到的古诗、谜语、成语等,不仅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有了动力,一下子通过一个字联想到了有这个字的许多成语、古词和词语,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当然是不错的。
二、激发情感,增强自信,促进思考
教师要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仅仅靠他们有思考的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诱导下,对自己充满信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有耐心。主要指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经验。尤其是当课堂谈话或讨论出现冷场或反应单一时,教师就要适当考虑修正问题的提法,耐心地启发,不要急于提供答案或进行归纳。例如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是渐渐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就升高许多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当我问了之后,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个,我并没有着急,而是又说:“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你一定会想出来的。下面大家先看看老师做的小实验,再回答这个问题好吗?”学生都表示同意。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装了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拿出来做了小实验。学生看得十分认真,接着发言时都滔滔不绝了。这样,由于我耐心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能独立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2.多鼓励。主要指教师要帮助学生鼓起说真话、说实话、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胆量。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多数较胆小,他们往往把教师说的话当作圣旨,教师认为好的或受到教师称赞的行为他们乐于模仿。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在课堂上,对那些能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带动全班形成一种浓厚的独立思考的风气。例如在学习第三册《识字5》这一课时,当学到“蜡梅”这一词语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就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老师,这个‘蜡梅’怎么和我在另外一本书看到的不一样呢?我看到的是月字旁的‘腊’。”我听了没有马上解释,而是摸摸他的头,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小朋友很会自己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这位学生听了顿时兴高采烈。于是我又说:“希望其他小朋友也像他一们能自己开努脑筋,大家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由于我一直坚持正面鼓励,班上学生慢慢地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渐渐地全班形成一种浓厚的独立思考的风气,对一些问题不会简单地人云亦云。
三、点拨方法,开拓思路,引导思考
当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例如横向思考、纵向思考、纵横交叉思考等方法,学会创造性思考问题,也就是能不拘泥于常识,寻求变异,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为他们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极大的简单性、片面性,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极易受情景的暗示和自身情绪的影响,而且从众心理较严重。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开放发散。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开放而发散的思考题或利用课后练习中这一类型的题目,也是指有两个以上答案而又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例如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课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了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当学完课文内容后,结合课后练习,我设计了集阅读、感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题:“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或者给它写些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有的在小组里互相讨论、争着发言,有的在白板上写着,还配上了插图。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2.善引争议。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必然离不开集体讨论和交流。因为讨论能激发思考,能集思广益,能互相启迪。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进,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教学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读一读“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句话,然后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呢?请你说说理由。”有的学生说:“当然是说夕阳十分壮丽。因为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夕阳的美丽。”另外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这句话是写西山的壮丽,不是写夕阳的壮丽。”接着,又有学生说:“课文写的是夕阳真美,怎么会说西山美呢?”……一时间,学生争论不休。我及时提醒学生:“到底哪一位小朋友讲得对呢?请大家仔细地把课文内容再读几遍,同桌商量商量,然后我们再交流好吗?”学生马上认真读课文,互相讨论起来,随后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这句话讲的是西山的壮丽。正因为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以上仅仅是我在实施新课程、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我一直坚持这么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很浓,都愿意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碰到问题一起讨论,发言踊跃,经常会有精彩的回答。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科技节比赛中,学生也是大显身手,在年级组中多次获得团体第一名。要使学生从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教师需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信念,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如此才能可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 语文教学低年级学生独立思考学习品质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人到学校上学,不仅是为了获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应该获得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除了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外,更看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所谓独立思考,是指思维的独创性品质,指创造出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性成分的智力品质。它是人们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但是,我认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就要使学生形成思考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因为只有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大胆发表见解,才能对各种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评价,提高认知水平和语文素养。反之,学生只会在课堂上照本宣读,或人云亦云,实施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空话。有时看起来课堂教学活动很活跃,学生虽有参与,也很积极,但往往流于形式,质量不高。那么,如何使低年级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能力呢?我借助学校的省级结题课题《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精心设计,培养兴趣,吸引思考
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兴趣是发展思考能力的动力,人们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对于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思考深度与对这一问题、这一事物的兴趣的程度成正比,对一个问题的兴趣越深,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就越深。兴趣和思考是相互促进的,兴趣有助于思考的持久与深入,思考也有助于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因此,为了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坚持从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入手。因为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一至三年级的语文教学,我知道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他们的思维一般都停留在具体形象之上。在课堂上,我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出发,充分运用录音、投影、多媒体、电子教材等现代教育媒体创设情景,利用猜谜语、学儿歌、讲故事、扮角色、演小品、读卡片、做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让学生轻轻松松学语文,尽力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通过我的指导和启发,独立思考各种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我的指导和启发,独立思考各种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使所有学生都十分期待语文课。例如“汉字开花”游戏是低年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在第三册《识字7》这一课,我让学生给这篇课文中“鸟、鸣”等汉字“开花”,说一说由这个字想到的古诗、谜语、成语等,不仅让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而且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有了动力,一下子通过一个字联想到了有这个字的许多成语、古词和词语,思维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当然是不错的。
二、激发情感,增强自信,促进思考
教师要在语文课中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仅仅靠他们有思考的兴趣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在教师的诱导下,对自己充满信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敢于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我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有耐心。主要指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有思维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和经验。尤其是当课堂谈话或讨论出现冷场或反应单一时,教师就要适当考虑修正问题的提法,耐心地启发,不要急于提供答案或进行归纳。例如第二册《乌鸦喝水》一课,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是渐渐升高,而不是一下子就升高许多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当我问了之后,举手的学生只有两个,我并没有着急,而是又说:“请小朋友积极开动脑筋,你一定会想出来的。下面大家先看看老师做的小实验,再回答这个问题好吗?”学生都表示同意。于是我就把事先准备好的装了半瓶水的瓶子和小石子拿出来做了小实验。学生看得十分认真,接着发言时都滔滔不绝了。这样,由于我耐心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都能独立进行思考,从而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
2.多鼓励。主要指教师要帮助学生鼓起说真话、说实话、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勇气和胆量。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多数较胆小,他们往往把教师说的话当作圣旨,教师认为好的或受到教师称赞的行为他们乐于模仿。针对这些具体情况,我在课堂上,对那些能独立思考大胆发言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从而带动全班形成一种浓厚的独立思考的风气。例如在学习第三册《识字5》这一课时,当学到“蜡梅”这一词语时,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就问他有什么问题,他说:“老师,这个‘蜡梅’怎么和我在另外一本书看到的不一样呢?我看到的是月字旁的‘腊’。”我听了没有马上解释,而是摸摸他的头,对全班学生说:“这位小朋友很会自己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家把掌声送给他!”这位学生听了顿时兴高采烈。于是我又说:“希望其他小朋友也像他一们能自己开努脑筋,大家愿意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愿意!”由于我一直坚持正面鼓励,班上学生慢慢地都能像这位学生一样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渐渐地全班形成一种浓厚的独立思考的风气,对一些问题不会简单地人云亦云。
三、点拨方法,开拓思路,引导思考
当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后,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思考的方法。例如横向思考、纵向思考、纵横交叉思考等方法,学会创造性思考问题,也就是能不拘泥于常识,寻求变异,多方面、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开拓思路。低年级小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因为他们在理解课文、思考问题时,往往带有极大的简单性、片面性,他们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极易受情景的暗示和自身情绪的影响,而且从众心理较严重。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
1.开放发散。这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精心设计开放而发散的思考题或利用课后练习中这一类型的题目,也是指有两个以上答案而又不可能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例如第四册《蜗牛的奖杯》一课讲的是善飞的蜗牛获得了飞行比赛的冠军奖杯以后,自我陶醉,不思进取,结果翅膀退化,丧失了飞行能力的故事。当学完课文内容后,结合课后练习,我设计了集阅读、感悟、思维、表达为一体的综合性训练题:“看到再也不能飞上天的蜗牛,你想对它说些什么?或者给它写些什么?”学生兴致勃勃,有的在小组里互相讨论、争着发言,有的在白板上写着,还配上了插图。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
2.善引争议。在语文课上,学生要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必然离不开集体讨论和交流。因为讨论能激发思考,能集思广益,能互相启迪。在教学中,我经常利用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进,从而找到正确的答案。例如在教学第三册《夕阳真美》一课第二自然段时,我先请学生读一读“天空一片深蓝。连绵起伏的西山,披着夕阳的余晖,显得十分壮丽”这句话,然后问:“这句话是说什么壮丽呢?请你说说理由。”有的学生说:“当然是说夕阳十分壮丽。因为这篇课文写的就是夕阳的美丽。”另外一个学生说:“我不同意。这句话是写西山的壮丽,不是写夕阳的壮丽。”接着,又有学生说:“课文写的是夕阳真美,怎么会说西山美呢?”……一时间,学生争论不休。我及时提醒学生:“到底哪一位小朋友讲得对呢?请大家仔细地把课文内容再读几遍,同桌商量商量,然后我们再交流好吗?”学生马上认真读课文,互相讨论起来,随后各抒己见,最后达成共识,这句话讲的是西山的壮丽。正因为我组织了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了提高。
以上仅仅是我在实施新课程、延伸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我一直坚持这么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很浓,都愿意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碰到问题一起讨论,发言踊跃,经常会有精彩的回答。在学校举行的艺术节、科技节比赛中,学生也是大显身手,在年级组中多次获得团体第一名。要使学生从小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做到的,教师需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信念,坚持不懈地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实践和总结,如此才能可能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