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人居环境与步行、体质指数(BMI)、超重、肥胖、健康自我评价间的关系,于2009年4—10月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计步器对900名居民7日内体力活动数据(步行)进行采集,同时测量受试者的身高、体重,并计算BMI和询问身体健康状况。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确定权重后,对数据进行了多阶层线性模型的构建。结果显示街道连通性和土地混合使用率每增加10%,步行数将分别增加22.4%和12.0%;居住地与公园和广场距离、人均道路面积、人口净密度每增加10%,步行数就分别减少18.5%,27.0%,24.8%,16.6%;居住地与广场距离和公园距离每增加10%,BMI将增加9.9%和6.2%;土地混合使用率、人均绿地面积每增加10.4%,BMI将减少19.4%,11.8%;居住于自然村落、旧式住宅、新式住宅与BMI呈正向关联。人均绿地面积每增加10%,居民健康自我评价的分值将增加12.9%;居住地与河流、公园和广场距离每增加10%,居民的超重肥胖率将分别增加14.4%,18.7%和19.6%;土地混合使用率每增加10%,则超重和肥胖的概率会降低49.2%;自然村落、旧式住宅居民的超重肥胖发生率低于新式住宅;只有居住地与广场距离对BMI同时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当居住地与广场距离每增加10%,则BMI就增加12.1%,而当体力活动作为中间变量起作用后,每增加10%,则BMI就增加3%。提示居住环境与体质健康有一定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