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3日,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秘书长张翠竹、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秘书劳斌一行,赴东华大学对2017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教师奖、學生奖及“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项目进行回访考察。在东华大学,张翠竹一行与东华大学有关领导、获奖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座谈。东华大学学生处处长廖丽金、人事处副处长余逸男,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邱夷平、孙宝忠,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鲍劲松,东华大学学生处刘余勤、叶磊,以及单纯等15名获奖学生参加座谈。
“纺织之光”激励师生不断进取
在“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各项评比中,东华大学在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奖学奖教等项目评比中获得了多项殊荣。其中,2名教师荣获“纺织之光”2017年度教师奖;38个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 4项、二等奖 12项、三等奖 22项;15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2017年度学生奖,其中特别奖1名(全国仅2名)。廖丽金介绍说,获得学生奖的15名学生分别来自东华大学纺织、材料、服装、化生、环境、机械、信息等7个学院。
劳斌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创立背景、发展历史、捐赠人以及支出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2008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继承和发扬了钱之光部长开拓新中国纺织事业的艰苦创新精神,推动科教兴纺。
截至2017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表彰和奖励纺织科技奖1273项、应用基础研究48项、科技成果推广128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91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674人、优秀教学成果奖1114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7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23家获奖单位,用于公益活动支出超过7000万元。
此番介绍让在座的师生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激励着教师与学生不断进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纺织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2017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教师代表鲍劲松表示,没有一流的科研,也很难有一流的教育,希望未来的发展能做到教育与科研两方并重。在教育教学上,要致力开展相关课程教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完善纺织领域课程体系;在科研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在纺织领域的研究及应用,逐步建立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
单纯作了题为《不为一己求安乐,愿做别人嫁衣裳》的发言,她表示,很荣幸作为全国仅两名、东华大学唯一一名“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获奖者,代表学校到人民大会堂参加2017年度“纺织之光”颁奖典礼,非常感谢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给予的宝贵机会。
获奖学生代表也纷纷表达了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感谢并提出了建议,他们表示“纺织之光”学生奖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奖金的获得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学习来减轻生活负担的自豪感;同时也希望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能够为企业、学校、学生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使双方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
高质量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东华大学《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集思政、专业、产学研、援疆为一体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三项成果均荣获2017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立足复合材料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引入了纺织、材料、机械和化工等专业,结合中国商飞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的需求,探索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完成人代表孙宝忠表示,实验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组建多学科、高水平、宽领域的教学队伍,通过选拔人才知识的相互学习、复合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多级创新体系的训练,将基础知识、实践知识和研究型课题及各种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推动拔尖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全国其他主要棉区的产量萎缩,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的占比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超过60%。但由于种种原因,新疆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此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使得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到制约。2013年,新疆被定位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为此,《集思政、专业、产学研、援疆为一体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着眼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环节,加强与国家相关建设相结合,利用东华大学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国际一流水平的优势,结合对口支援新疆任务,将暑期社会实践和援疆密切结合,通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调研、培训、科研、举办和参加活动,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西部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引智手段。
成果完成人代表邱夷平表示,该成果最大创新就是针对新疆发展纺织业缺人才和技术的现状,采用大团队、跨学校的组团方式开展。援疆团暑期社会实践以思政工作为精神动力,以长期坚持定点对口支援为运行模式,以严密组织和详细规划为手段,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及强健的体魄为保障,以围绕最主要的产业发展问题开展产学研服务为抓手,最大程度优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针对传统课堂的诸多不足之处,研究组依托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网络技术,从教学资源、课堂管理、课外学习、授课方式、教务管理多个方面建立了“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完成人代表刘余勤介绍道,通过“学习超市”、“秋波”教学交互系统,建立完善学习激励机制,提升第一课堂的师生互动率,形成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提升学校教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了第一课堂教育效果、教育体验的升级。
在此次回访考察座谈会中,张翠竹表达了再次回母校的激动之情,同时对东华大学优秀的教师团队以及学生表示欣赏与赞许。她表示,高校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新时代下,纺织行业需要更优秀的人才去支撑,纺织作为东华大学一流学科,优秀的获奖教师以及学生们正是纺织行业的希望。未来,希望行业与学校专业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纺织科技等项目的实施推广,推动纺织工业创新发展,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和人才支撑。
“纺织之光”激励师生不断进取
在“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各项评比中,东华大学在科技创新、教育教学、奖学奖教等项目评比中获得了多项殊荣。其中,2名教师荣获“纺织之光”2017年度教师奖;38个项目荣获“纺织之光”2017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 4项、二等奖 12项、三等奖 22项;15名学生获得“纺织之光”2017年度学生奖,其中特别奖1名(全国仅2名)。廖丽金介绍说,获得学生奖的15名学生分别来自东华大学纺织、材料、服装、化生、环境、机械、信息等7个学院。
劳斌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创立背景、发展历史、捐赠人以及支出情况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是在“钱之光科技教育基金”的基础上,2008年经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纺织行业性基金会,继承和发扬了钱之光部长开拓新中国纺织事业的艰苦创新精神,推动科教兴纺。
截至2017年底,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已表彰和奖励纺织科技奖1273项、应用基础研究48项、科技成果推广128项、针织内衣创新贡献奖91项、优秀教师和学生共计3674人、优秀教学成果奖1114项、全国纺织行业技术能手175人、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16人及23家获奖单位,用于公益活动支出超过7000万元。
此番介绍让在座的师生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激励着教师与学生不断进取,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当今纺织行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等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和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2017年度“纺织之光”教育奖获奖教师代表鲍劲松表示,没有一流的科研,也很难有一流的教育,希望未来的发展能做到教育与科研两方并重。在教育教学上,要致力开展相关课程教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完善纺织领域课程体系;在科研方面,推进“智能制造”在纺织领域的研究及应用,逐步建立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实现建设纺织强国的目标。
单纯作了题为《不为一己求安乐,愿做别人嫁衣裳》的发言,她表示,很荣幸作为全国仅两名、东华大学唯一一名“纺织之光”学生特别奖获奖者,代表学校到人民大会堂参加2017年度“纺织之光”颁奖典礼,非常感谢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给予的宝贵机会。
获奖学生代表也纷纷表达了对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的感谢并提出了建议,他们表示“纺织之光”学生奖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奖金的获得也让学生感受到通过学习来减轻生活负担的自豪感;同时也希望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基金会能够为企业、学校、学生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使双方资源得到更优化的配置。
高质量教学成果不断涌现
东华大学《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集思政、专业、产学研、援疆为一体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三项成果均荣获2017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民用航空复合材料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立足复合材料专业学科发展的实际,引入了纺织、材料、机械和化工等专业,结合中国商飞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的需求,探索一种突出知识型实践能力培养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完成人代表孙宝忠表示,实验班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组建多学科、高水平、宽领域的教学队伍,通过选拔人才知识的相互学习、复合知识的集中学习和多级创新体系的训练,将基础知识、实践知识和研究型课题及各种科技活动紧密结合,推动拔尖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全国其他主要棉区的产量萎缩,新疆棉花产量在全国的占比越来越大,目前已经超过60%。但由于种种原因,新疆纺织服装及相关产业此前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使得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受到制约。2013年,新疆被定位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为此,《集思政、专业、产学研、援疆为一体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新模式探索》着眼于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环节,加强与国家相关建设相结合,利用东华大学纺织服装专业在全国排名第一、国际一流水平的优势,结合对口支援新疆任务,将暑期社会实践和援疆密切结合,通过去新疆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地调研、培训、科研、举办和参加活动,在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欠发达地区间架起一座桥梁,为西部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引智手段。
成果完成人代表邱夷平表示,该成果最大创新就是针对新疆发展纺织业缺人才和技术的现状,采用大团队、跨学校的组团方式开展。援疆团暑期社会实践以思政工作为精神动力,以长期坚持定点对口支援为运行模式,以严密组织和详细规划为手段,以严明的组织纪律及强健的体魄为保障,以围绕最主要的产业发展问题开展产学研服务为抓手,最大程度优化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培养的效果和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
针对传统课堂的诸多不足之处,研究组依托互联网的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网络技术,从教学资源、课堂管理、课外学习、授课方式、教务管理多个方面建立了“智慧课堂”的教育教学体系。《基于“互联网+”的“智慧课堂”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成果完成人代表刘余勤介绍道,通过“学习超市”、“秋波”教学交互系统,建立完善学习激励机制,提升第一课堂的师生互动率,形成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提升学校教务教学和管理智能化水平,推动了第一课堂教育效果、教育体验的升级。
在此次回访考察座谈会中,张翠竹表达了再次回母校的激动之情,同时对东华大学优秀的教师团队以及学生表示欣赏与赞许。她表示,高校的核心是培养人才,新时代下,纺织行业需要更优秀的人才去支撑,纺织作为东华大学一流学科,优秀的获奖教师以及学生们正是纺织行业的希望。未来,希望行业与学校专业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纺织科技等项目的实施推广,推动纺织工业创新发展,为建设纺织强国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文化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