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电影中,总会有个超级大反派,这些角色出现的时候总会带来一些灾难。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也有这样的超级大反派,它们所到之处也是一片狼藉,今天我们要介绍的台风就是这样一个超级大反派。
台风是什么
台风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热带气旋说起。热带气旋是一种低压涡旋,“出生”在阳光充足的海面上。热带气旋的格言是“旋转、向前、搞破坏”,它们一边“转圈”,一边前进,所到之处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好在热带气旋通常都不怎么“长寿”,即便要经历生成、成熟和消亡3个阶段,但加起来最长也就能“活”1个月左右。听着关于热带气旋的介绍,再回想一下台风的样子,有没有感觉它们很像?其实,台风就是热带气旋的“小名”。因为“生出地”的不同,热带气旋被人们起了好几个这样的“小名”。比如,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等地“出生”的热带气旋叫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出生”的热带气旋叫热带风暴,而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那片“出生”的热带气旋。
知识链接
关于台风,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那就是被台风波及的地方基本都是狂风大作,而在台风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相对安全的区域,堪称台风攻击圈中的“世外桃源”。按理说,台风中心地带应该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什么那里却恰恰相反呢?简单地说,是因为台风在“跳圈圈舞”的时候,台风中心周围的空气也没闲着,它们在“跳”和台风方向相反的“圈圈舞”。在这个过程中,台风产生的风力会被中心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抵消,所以台风的中心地带就成了一片难得的“避风港”。人们还专门给这个“世外桃源”起了个名字—一“台风眼”。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台风眼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只有一两个小时,时间一过,台风眼就很有可能变成台风肆虐的地方。故而如果身处台风眼,还是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台风过去,防止危险发生。
名字不能随便起
和人一样,在台风“出生”前后,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起名字。台风也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那么它们的名字是不是气象专家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呢?还真不是。不过,台风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台风在拥有一个被大家认可的名字之前也经历了不少事。
刚开始有点乱
关于台风的名字,得先从((风暴))说起。这是美国兰登书屋于1941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在这本书里,风暴有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叫“玛利亚”。后来由于小说的畅销,越来越多的风暴被取了女孩的名字,美国也在1947年确定了以少女名给大西洋飓风命名的命名表。虽然女孩的名字很好听,但总给这个超级大反派起女孩名显然不妥,于是在1979年命名表里也有了男孩的名字。不过,这个命名表也没被一直使用,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更改。与美国以人名来给台风命名不同,我国从1959年开始,采用年代加序号的方法来给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生”的热带气旋命名。后来为了体现台风的级别,这个命名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总之,因为没有统一的取名方法,那时台风的名字一直有点乱。
现在名字的由来
身为超级大反派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名字显然是不合适的,倒不是因为它们名气大,主要是有了统一的名字向人们传递警报、区别不同台风等就方便多了。基于这些原因,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在1997年专门为给台风起名的事开了第30次会议,最终由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各提出的10个名字组成了一个140个名字、可循环使用的命名表,我们现在听到的台风名字就出自这个表。
台风命名表
名字不是固定的
虽然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名字会一直被使用,因为一些外在因素,它们也有可能从命名表中消失。比如,一些带来了很严重破坏的台风,它们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留下来了沉痛的回忆,为了减少人们的心理阴影,这些超级大反派的名字会被新选出的名字替换掉。除此之外,因为跟宗教冲突、没有地方代表性、跟其他名字冲突等原因,名字也有可能被更改或替换。
抵抗台风大作战
在泰国的提名表里有一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名字——山竹,没错,它就是那个2018年在我国登陆的强台风“山竹”。洪水、暴雨、高达8米的巨浪、途经之地一片狼藉……这是“山竹”给人们留下来的印象。其实,在台风的家族里像“山竹”这样威力巨大的成员还有不少,比如“泰培”“海燕”“弗雷德”等都是造成过很大破坏的“超级大反派”。虽然现实中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的超级英雄去惩治这些超级大反派,但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护,齐心协力对抗台风,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如果你还不知道面对台风该做什么,快看看下面这几条吧!
了解台风的“行踪”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这些超级大反派,不仅要对它们本身有一些了解,还要想办法提前了解到它们的“行踪”。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不少高端的设备都可以探测出台风的“行踪”。跟踪台风,它们可是很專业的。
在台风还没“离家”多远的时候,负责“盯梢”工作的是气象卫星,它们会向我们“汇报”一些台风的详细资料。在过去,这是一项挑战性很大的工作,能力上的不足让气象卫星工作得很“吃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变得简单了。据报道,现在预报员使用先进的分析软件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得出一个合理的台风定位和强度。此外,通过卫星的监测数据,人们还能对台风的风场分布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当台风接近陆地时,它的“行踪”就更不是什么秘密了,像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浮标站、沿海天气雷达等都会“争相报道”台风的风速、气压等相关信息。除了实时报道,大量的监测数据还会被快速整合,留下最有用的数据,对台风接下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因为台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真实的“盯梢”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这个过程需要经历“重重关卡”,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当然,我们的气象专家们是不会被这些困难打倒的;相反,在与台风的“斗智斗勇”中,人们还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比如,在今年伊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就凭借“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国首个适合登陆台风的海一陆一气一体化协同观测系统,由海上观测平台、陆基观测平台等组成,云集了移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GPS探空等很多我们光看名字就感觉很厉害的“盯梢大咖”。根据端义宏介绍,依靠台风数值预报系统,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个项目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抗台风这个超级大反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知识链接
提起VR眼镜,很多同学应该都知道,这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高科技设备。不过,用VR眼镜去体验台风,相信很多人都没想过吧。在VR台风体验馆,你就可以跟台风“零距离”接触。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台风的形成、降临和灾后的情况。当然,这可不是为了娱乐,这种VR科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台风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台风的能力。
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要在台风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提前备好应急食物、饮用水、常用药物、手电筒、备用衣物,加固门窗,将置于窗台等处的花盆、杂物转移至安全地带,检查炉火、煤气、电源等。在台风来临时,躲在家中安全的地方。当然,在台风来临时,家中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你家在低洼地段,有被台风淹没的风险,就要带着必需品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台风走后要消毒
因为跟台风一起到来的洪水里可能有霉菌和细菌,所以在台风离开后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比如,把发霉的地毯、床垫等换掉,清洁消毒洪水经过的地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窗通风,等等。在躲避开了台风之后,也不能让它们带来的这些“小跟班”伤害到我们。
“大名鼎鼎”的风云卫星系列
在台风的监测过程中,气象卫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也有这样一系列气象卫星为人们提供预报服务。下面来了解一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风云卫星家族吧!
风云一号系列
中国第—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卫星的家族史是从FY-1A星(1 988年发射)和FY-1B星(1990年发射)开始的。风云一号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FY-1C星和FY-1D星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升空,相比于家族前两个成员,FY-1C星和FY-1D星有了不少改进。除了装上了固态存储器,拥有了延时传输图像的能力,在可靠性、图像传输速率、设计寿命等方面也有了显著提高。
风云二号系列
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其中,FY-2A星和FY-2B星属于试验卫星,FY-2C星、FY-2D星、FY-2E星属于業务卫星,和FY-2A星和FY-2B星相比,它们不仅在技术性能上有了较大提高,还具备了星上蓄电池供电的能力,进一步保证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风云三号系列
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相比于风云一号家族,风云三号家族成员能力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就拿FY-3D星来说,它的光谱分辨率非常高,对全球资料有很强的获取能力,在天气预报、全球数值预报、气象防灾减灾等很多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风云四号系列
中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家族成员表现得非常出色,比如,它们将在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上有进一步提高,它们将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发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等。
台风是什么
台风是什么?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热带气旋说起。热带气旋是一种低压涡旋,“出生”在阳光充足的海面上。热带气旋的格言是“旋转、向前、搞破坏”,它们一边“转圈”,一边前进,所到之处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好在热带气旋通常都不怎么“长寿”,即便要经历生成、成熟和消亡3个阶段,但加起来最长也就能“活”1个月左右。听着关于热带气旋的介绍,再回想一下台风的样子,有没有感觉它们很像?其实,台风就是热带气旋的“小名”。因为“生出地”的不同,热带气旋被人们起了好几个这样的“小名”。比如,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等地“出生”的热带气旋叫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出生”的热带气旋叫热带风暴,而我们今天要重点介绍的台风是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那片“出生”的热带气旋。
知识链接
关于台风,有一个很神奇的现象,那就是被台风波及的地方基本都是狂风大作,而在台风的中心地带却有一块相对安全的区域,堪称台风攻击圈中的“世外桃源”。按理说,台风中心地带应该是破坏最严重的地方,为什么那里却恰恰相反呢?简单地说,是因为台风在“跳圈圈舞”的时候,台风中心周围的空气也没闲着,它们在“跳”和台风方向相反的“圈圈舞”。在这个过程中,台风产生的风力会被中心空气产生的离心力抵消,所以台风的中心地带就成了一片难得的“避风港”。人们还专门给这个“世外桃源”起了个名字—一“台风眼”。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台风眼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并不长,一般只有一两个小时,时间一过,台风眼就很有可能变成台风肆虐的地方。故而如果身处台风眼,还是要寻找安全的地方躲避,等台风过去,防止危险发生。
名字不能随便起
和人一样,在台风“出生”前后,最重要的大事之一就是起名字。台风也有属于自己的名字,那么它们的名字是不是气象专家们绞尽脑汁想出来的呢?还真不是。不过,台风的名字也不是随便起的,台风在拥有一个被大家认可的名字之前也经历了不少事。
刚开始有点乱
关于台风的名字,得先从((风暴))说起。这是美国兰登书屋于1941年出版的一本畅销书,在这本书里,风暴有了一个女孩的名字叫“玛利亚”。后来由于小说的畅销,越来越多的风暴被取了女孩的名字,美国也在1947年确定了以少女名给大西洋飓风命名的命名表。虽然女孩的名字很好听,但总给这个超级大反派起女孩名显然不妥,于是在1979年命名表里也有了男孩的名字。不过,这个命名表也没被一直使用,后来又经历了多次更改。与美国以人名来给台风命名不同,我国从1959年开始,采用年代加序号的方法来给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出生”的热带气旋命名。后来为了体现台风的级别,这个命名方法也发生了变化。总之,因为没有统一的取名方法,那时台风的名字一直有点乱。
现在名字的由来
身为超级大反派没有一个世界通用的名字显然是不合适的,倒不是因为它们名气大,主要是有了统一的名字向人们传递警报、区别不同台风等就方便多了。基于这些原因,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在1997年专门为给台风起名的事开了第30次会议,最终由亚太地区的11个成员国和3个地区各提出的10个名字组成了一个140个名字、可循环使用的命名表,我们现在听到的台风名字就出自这个表。
台风命名表
名字不是固定的
虽然名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这并不代表这些名字会一直被使用,因为一些外在因素,它们也有可能从命名表中消失。比如,一些带来了很严重破坏的台风,它们的出现给人们的生活留下来了沉痛的回忆,为了减少人们的心理阴影,这些超级大反派的名字会被新选出的名字替换掉。除此之外,因为跟宗教冲突、没有地方代表性、跟其他名字冲突等原因,名字也有可能被更改或替换。
抵抗台风大作战
在泰国的提名表里有一个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名字——山竹,没错,它就是那个2018年在我国登陆的强台风“山竹”。洪水、暴雨、高达8米的巨浪、途经之地一片狼藉……这是“山竹”给人们留下来的印象。其实,在台风的家族里像“山竹”这样威力巨大的成员还有不少,比如“泰培”“海燕”“弗雷德”等都是造成过很大破坏的“超级大反派”。虽然现实中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的超级英雄去惩治这些超级大反派,但我们一定要做好防护,齐心协力对抗台风,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伤害。如果你还不知道面对台风该做什么,快看看下面这几条吧!
了解台风的“行踪”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应对这些超级大反派,不仅要对它们本身有一些了解,还要想办法提前了解到它们的“行踪”。随着科技的进步,现在有不少高端的设备都可以探测出台风的“行踪”。跟踪台风,它们可是很專业的。
在台风还没“离家”多远的时候,负责“盯梢”工作的是气象卫星,它们会向我们“汇报”一些台风的详细资料。在过去,这是一项挑战性很大的工作,能力上的不足让气象卫星工作得很“吃力”,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切都变得简单了。据报道,现在预报员使用先进的分析软件只需不到一分钟的时间就能得出一个合理的台风定位和强度。此外,通过卫星的监测数据,人们还能对台风的风场分布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当台风接近陆地时,它的“行踪”就更不是什么秘密了,像自动气象站、海洋气象浮标站、沿海天气雷达等都会“争相报道”台风的风速、气压等相关信息。除了实时报道,大量的监测数据还会被快速整合,留下最有用的数据,对台风接下来的发展做出预测。
因为台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真实的“盯梢”工作其实是很难的,这个过程需要经历“重重关卡”,稍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当然,我们的气象专家们是不会被这些困难打倒的;相反,在与台风的“斗智斗勇”中,人们还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比如,在今年伊始,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长端义宏就凭借“台风监测预报系统关键技术”项目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这是中国首个适合登陆台风的海一陆一气一体化协同观测系统,由海上观测平台、陆基观测平台等组成,云集了移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相控阵雷达、GPS探空等很多我们光看名字就感觉很厉害的“盯梢大咖”。根据端义宏介绍,依靠台风数值预报系统,我国台风路径预报误差会有明显的下降,这种台风数值预报模式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这个项目成果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对抗台风这个超级大反派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知识链接
提起VR眼镜,很多同学应该都知道,这是一种可以让我们拥有身临其境之感的高科技设备。不过,用VR眼镜去体验台风,相信很多人都没想过吧。在VR台风体验馆,你就可以跟台风“零距离”接触。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通过VR眼镜身临其境地感受台风的形成、降临和灾后的情况。当然,这可不是为了娱乐,这种VR科普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更多关于台风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应对台风的能力。
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准备
要在台风来临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提前备好应急食物、饮用水、常用药物、手电筒、备用衣物,加固门窗,将置于窗台等处的花盆、杂物转移至安全地带,检查炉火、煤气、电源等。在台风来临时,躲在家中安全的地方。当然,在台风来临时,家中也不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你家在低洼地段,有被台风淹没的风险,就要带着必需品快速转移到安全地带。
台风走后要消毒
因为跟台风一起到来的洪水里可能有霉菌和细菌,所以在台风离开后一定要做好消毒工作。比如,把发霉的地毯、床垫等换掉,清洁消毒洪水经过的地方,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开窗通风,等等。在躲避开了台风之后,也不能让它们带来的这些“小跟班”伤害到我们。
“大名鼎鼎”的风云卫星系列
在台风的监测过程中,气象卫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我国,也有这样一系列气象卫星为人们提供预报服务。下面来了解一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在与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强大的风云卫星家族吧!
风云一号系列
中国第—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卫星的家族史是从FY-1A星(1 988年发射)和FY-1B星(1990年发射)开始的。风云一号家族的另外两个成员FY-1C星和FY-1D星分别于1999年和2002年升空,相比于家族前两个成员,FY-1C星和FY-1D星有了不少改进。除了装上了固态存储器,拥有了延时传输图像的能力,在可靠性、图像传输速率、设计寿命等方面也有了显著提高。
风云二号系列
中国第一代地球静止气象卫星。其中,FY-2A星和FY-2B星属于试验卫星,FY-2C星、FY-2D星、FY-2E星属于業务卫星,和FY-2A星和FY-2B星相比,它们不仅在技术性能上有了较大提高,还具备了星上蓄电池供电的能力,进一步保证了自己的工作状态。
风云三号系列
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相比于风云一号家族,风云三号家族成员能力的提升可不是一点半点。就拿FY-3D星来说,它的光谱分辨率非常高,对全球资料有很强的获取能力,在天气预报、全球数值预报、气象防灾减灾等很多领域都有非常优秀的表现。
风云四号系列
中国第二代静止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家族成员表现得非常出色,比如,它们将在观测的时间分辨率和区域机动探测能力上有进一步提高,它们将解决高轨三维遥感,发展大气垂直探测和微波探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