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子恢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发展

来源 :党史博采·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rew1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邓子恢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并实践了坚持照顾贫雇农为先、中间不动两头平、坚持三步走等土改政策,丰富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关键词]新民主主义;土改;贫雇农;中农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要实现“耕者有其田”,扫除农村的封建关系。而欲实现此目的,则需要通过改变农村的土地关系,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改变几千年来农村固有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邓子恢从开创闽西革命根据地开始,便深刻领悟到改革农村的土地关系是反帝反封建的关键任务,关系到革命能否得到广大劳苦农民的支持和革命能否取得成功。他在《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一文中提到,“土地改革是我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政策。只有彻底实行土地改革,真正达到耕者有其田,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解放,障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封建势力才能打倒,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社会基础才能铲除”。[1]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邓子恢根据各个时期革命任务的侧重不同,对农村的土地关系改革进行了诸多尝试并提出许多具有推广性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指导。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和建国初期,邓子恢对农村土地改革问题的理论坚持和实践创新对推动革命的成功做出了贡献。
  一、贫雇为先,坚定革命领导
  在当时的中国农村,贫雇农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左右,“是中国革命的最广大的动力,是无产阶级的天然的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主力军”[2]。邓子恢在多年的革命转战中,从农村工作经验和农村革命斗争经验中总结出,要想彻底地打击封建地主阶级,落实土地改革,推翻农村的封建势力,必须要充分发动贫雇农、依靠贫雇农。在领导动员农民进行剿匪反霸、减租减息、土地分配的过程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使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农村得以传播,能够在革命的关键阶段得到农民的支持和信任,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鉴于此,邓子恢在建国前后一以贯之地坚持照顾贫雇农利益为先,坚持首先保证贫雇农的土地分配数额。
  1946年中央《五四指示》发出当天,邓子恢在电报中提到,“此指示是新民主主义中有历史意义的文件”[3]。之后,邓子恢和曾山在给张鼎丞等人的电报中强调,果实一定要落到贫雇农手上,使他们都能得到适当数量的土地。1947年7月在《关于今后土改问题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第一点就提出,“我认为此次会议,应明确规定首先照顾贫雇农,使他们得到足够(不是指足够维持生活的土地,而是指在当地条件下得到足额的土地)的土地,并解决其牲口、农具、房屋、家具、口粮等问题”[4]。并提出贫雇农是否得到足够的土地是衡量土改成绩大小和土改是否彻底的标准,首先照顾贫农还是首先照顾地主、富农是干部政策掌握是否正确的标准。“因为土改基本目的是在经济上发展农村生产力,在政治上团结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民,壮大民主力量,去击破反革命的进攻。”[5]1949年9月,在《论粮食工作》中,强调站在贫雇农角度,保障贫雇农收益。1950年修改土地法大纲征询意见时,邓子恢本来完全同意毛主席不动富农的方针,后来发现部分地区在不动富农土地情况下可能会因为土地太少,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将不能满足,革命积极性得不到保证,因此在4月的第三次报告中又向毛主席陈述了该情况,并在其拟定的土地法草案第八条中提出修改意见。之后在中南局的多次讲话中,邓子恢一再强调在照顾富农、开明地主等其他阶层利益之前,必须首先照顾好贫雇农利益,要深入贫雇农开展工作。1950年12月在《关于土地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中再次谈到,“在土改中用各种办法去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并适当解决他们的生产资料。对这个问题解决得越好,土改就越有成绩,解决得不好,或者基本上没有解决,土改就没有成绩。因为这是土改的基本要求,否则,土改就成为形式的了”[6]。
  新民主主义革命要求彻底地反帝反封建,农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邓子恢在其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总结出必须发动贫雇农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才能达到革命目的。在《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一文中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土地改革中,如果我们不依靠贫雇农,而去依靠富农,那包你土地改革不起来,包你革命要失败”[7]。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关键阶段,邓子恢在历次有关土改的会议或决策时都坚决以贫雇农利益为重,以期巩固农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
  二、团结中农,增强革命力量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以彻底反帝反封建为革命目的,是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在农村土改中就要兼顾到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有利的其他阶层的利益诉求。且在农村土改过程中,仅依靠贫雇农而不顾其他方面的利益增减,将陷于孤立困境而难于推进土改完成。邓子恢在其工作与实践中坚持保护中农利益,并创造性地提出“中间不动两头平”的方法,团结了中农,扩大了农村革命力量。
  1946年邓子恢参与了中央《五四指示》的起草,并根据国共合作尚未完全破裂的现实情况,提出要适当照顾中小地主、富农和开明绅士。之后,和曾山在给张鼎丞等人的电报中特别强调,中农利益决不可丝毫侵犯,富农也只限于减租减息,一般不算旧账。因为打击了富农等于动摇了中农。同年,在《从鹅钱乡斗争来研究目前的土地改革运动》中,提出需要适当照顾地主富农,不仅需要首先照顾贫雇农的土地并保证吃穿,而且要保证中农的利益不被侵犯。在鹅钱乡土改运动中总结出“中间不动两头平”的土改政策,即坚决不动中农土地,只将地主所有土地、富农出租土地拿来与贫雇农均分。该政策在1947年的全国土地会议上得到中央的肯定。1947年7月在《关于今后土改问题给刘少奇的一封信》中谈到,当时条件下农村生产力的主力军是贫雇农,首先必须满足贫雇农的土地要求,但是,也“必须保证中农土地财产及在民主政权下劳动起家的新富农的土地财产不被侵犯”[8],才能保证其生产力,才不至于使贫雇农中立,而使封建势力增强,对革命成功造成阻碍。1950年12月在《关于土地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提出,贫雇农的要求只能在反封建中解决而不能侵害中农利益,不能把中农排斥在农会领导之外,根据华北华中的成功经验,须知“中农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者,他在农村人口中占百分之二十至三十左右。谁抛去了中农,谁就要失败。团结中农,是我们党与人民政府的基本政策”[9]。   邓子恢在土改实践与理论总结中,虽然多次强调要团结中农,维护中农的利益诉求,但前提是首先确保贫雇农在反帝反封建中的领导地位和贫雇农的利益需求。以贫雇农为中坚,团结中农,形成了农村反帝反封建的强大力量。
  三、三步土改,保证革命效果
  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统治中国农村经济两千多年,土改要打破这种局面,重新分配农村土地和财产,因而是反封建进程中最后的也是最激烈的一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农村的土改政策也應时而变,土地改革在革命大潮中却出现急于分配土地、不注重土改效果和农村实际的政策和现象,有鉴于此,邓子恢提出了土地改革的三个步骤。
  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发布,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地区开展土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群众疑惑,部分干部行动过激,造成孤立局面。陈毅曾吟打油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秧稀,一去摘豆回,再去抱蔓归。”[10]邓小平将情况报告中央以后,中原局在1948年6月6日发布了《关于执行中央土改和整党工作的指示》,也叫“六六指示”,指示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1948年,邓子恢深入调研,并吸取山东“左”倾错误经验,提出在中原这样的新解放区开展农民运动三个步骤,首先,剿匪反霸配合合理负担,打倒地主当权派;其次,转入减租减息,在经济上削弱封建;最后,转入土改,彻底消灭地主阶级。1948年8月《停止土改实行减租减息》一文中,强调新解放区实行土改尚有思想上、组织上、生活上诸多准备未做,必须要先经过减租减息。1949年9月主持中原临时人民政府颁布的《新区减租减息条例》,11月1日主持华中局发布的《关于减租减息的指示》和11月22日在华中局省委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又多次强调要经过三个步骤进行土改,并强调减租减息的重要性。1949年9月,邓子恢在《关于新区农村工作问题给毛泽东主席的一封信》中提出,此时我们已有强大的军队和政府做后备,能够确保将会进入土改,因而农村土改工作更不可过急,要从彻底反封建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角度认识双减的必要性。1950年12月邓子恢在《关于土地改革的几个基本问题》中根据实际在坚持原来三个步骤的同时对第三个步骤又划分为四个步骤:第一,以反破坏、反分散、反抵抗为中心,达到发动群众,培养干部的目的;第二,划分阶级;第三,分配财产与土地分配;第四,追契毁约,确定地权,并在若干地区复查。1951年,经过一年的实践,邓子恢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阶段又提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普遍进行剿匪反霸,减租退押,打倒地主政治优势;第二阶段,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分配土地,以消灭地主阶级;第三阶段,实行复查,教育,发土地证。
  在新解放区,农民和地主在思想上毫无准备,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不可能一下子被改变,因而在面临大规模作战和反动分子依然猖狂的情形下,邓子恢主张农村土改进行三步走,是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补充,稳扎稳打地推动了农村的反封建进程。
  土地改革是完成反帝反封建这两个革命任务的中心环节,是中国社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走向新民主主义发展的主要关键。[11]邓子恢在土改实践中,提出的贫雇农利益为先、团结中农和土改三个步骤等一系列土改策略和方法,发动了广大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保持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丰富了新民主主义“耕者有其田”的经济思想,彻底打击了农村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注释]
  [1]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8页.
  [2]毛泽东选集.1991年版:第643页.
  [3]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4]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0页.
  [5]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6]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
  [7]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2页.
  [8]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页.
  [9]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页.
  [10]邓子恢传.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页.
  [11]邓子恢文集.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其他文献
[摘要]在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之后,围绕如何搞好人民银行党建宣传,如何处理好党建宣传与业务宣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央行;党建宣传;业务宣传;关系  [作者简介]吴庚云(1960-),男,汉族,籍贯:北京,中国人民银行沧州市中心支行,宣传群工部 部长, 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人行党政。  [中图分类号] D26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期刊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在新形势下,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特点,面临不少新挑战。基层工作就是服务工作,基层工作就应该做群众满意的工作,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
期刊
[摘要]大学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力量,志愿服务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环节之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从提高讲师团队素质,规范公益团队,培育特色项目等层面着手,引導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路径;志愿服务  [作者简介]郑瑞红(1986-),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太原工业学院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
期刊
[摘要]大众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教育法是通过正面或反面典型对不特定多数人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首先阐述了祝贺、题词和发表文词等在内的正面典型教育法,其次阐述了诸如塑造跪像、公开通报、公审公判、杀一儆百等反面典型教育法,最后论述了反面典型转化为正面典型的典型教育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典型教育法;正面典型;反面典型  [作者简介]阮云志(197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陕西科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要]毛泽东学习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时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国情,形成了各阶段的人口思想,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国内人口思想的不断变化。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是毛泽东人口思想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从此开始,我国开始逐步走向“计划生育”的时代。  [关键词]“计划生育”;人口;理论;思想  [作者简介]张玥晨(1992-),女,汉族,安徽六安,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需要运用“互联网+的思维”进行创新。现以西安文理学院自主研发实践的“党组织管理系统”为例,对高校党建信息化这一课题进行一些初步的探索研究。  [关键词]党建;互联网+;党组织;管理系统  [作者简介]郭瑞(1966-),女,汉族,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党史。薛娟(1982-),女,汉族,西安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
期刊
[摘要]党的十八召开以来,党中央提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出了新的课题。西柏坡是闻名中外的革命圣地、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立足实际,多措并举满足社会与公众对纪念馆的需求,把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作为迎接十九大召开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文化引领作用,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关键词]教育基地;西柏坡;传承;红色文化 
期刊
[摘要]党法之辩,由来已久。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对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关系作出理论回答。宪法学领域较早关注这一问题并产生诸多成果,特别是有关不成文宪法的研究。国家政党理论审视不成文宪法的现有文献,发现其为坚持党的领导与全面依法治国的耦合关系提供了有力证明,从而雄辩地说明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有利于更好地认识全面从严治党与全面依法治国的密切关联。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依法治国;宪法
期刊
[摘要]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旗帜鲜明地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最大限度调动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将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实现两个翻番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添更大的动力。  [关键词]改革;容错纠错;创新  [作者简介]刘鸿池(1976-),男,汉族,山东庆云,中共庆云县委党校干训科长,讲师,政协委员,德州市首届社会科学普及指导员,大学学历
期刊
[摘要]通过对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和王恩茂《为党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而斗争》的重读和对比,着重分析50年代党对民族政策的阐述,重现这一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革命;阶级话语;民族政策  [作者简介]张云(1988-),女,汉族,新疆职业大学,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共党史,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  [中图分类号]D063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