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雪寻梅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00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声,芬芳四溢;二声,沁人心脾;三声,零落成泥。
  三声古琴,一点泛音,一曲《梅花三弄》,勾出一季白雪纷飞,描出一枝傲骨寒霜。点点灵动,声声温婉,万千心灵必能为之一震,我想,那大概是一种共鸣吧。我们从民间拾起了那几近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国乐,尝试着从《阳关三叠》《高山流水》中找寻那一抹“中国之味”,寻找那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那是民族,是文化,亦是生命,是一株被风雪淹没的寒梅,是满眼云烟后的那一束微弱的光。
  踏雪寻梅,或许能够拨云见日,我们缘何会去寻找那心中的“中国味道”?
  我想,这应当是源于一种失落。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民族之味,这是一种文化自信感。在全球化主导的今天,欧美、日韩逐渐占据了所谓文化事业的主流地位。看着始于我国的端午节甚至汉字被他国拿去申遗,即使没有成功,愤懑不平的我们依然感受到了一种缺失,我们渴望找到、捍卫属于自己的民族特色。从《经典咏流传》到《国家宝藏》,我们看到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探寻,从传唱诗歌的乡村教师,到坚持古法制取颜料的仇庆年老先生,我们将他们称为匠人,给予我们最高的崇敬,我们开始努力,并一直努力着,让中华民族再一次以其自信、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屹立在这“东方日出之地”。
  我想,这也应当是源于一种博观。许渊冲先生笔耕不辍,将我国大量的诗词、文學作品译成外文出版,我们敬佩于他的毅力与决心,更认同于他对于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博观之后,我们懂得,我们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后,自以为是地闭门造车,更不可能在文化复兴之前,全盘否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自不必说。文化在交流中产生,文化在交流中进步。想要海纳百川,就应当用我们灵魂深处的东西,回馈世界。
  我想,这还应当是源于一种感悟。我们希望找到一种生命之味,这是一种使命归属之感。“中国味”埋藏在灵魂深处,却又正是“中国味”造就了中国人的灵魂,它时时提醒着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使命。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如是说:“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我想“中国味”亦是如此。我们携带着这心底的生命之味,即使走遍千山万水,依然经不起一曲秦腔荡气回肠。那下飞机后轻吻故乡热土的人啊,是否也在探寻着自己心底的中国味道?“中国味”,是生命之味,带给我们踏实的归属感。
  我们热爱梅,只源于它自信而不张扬,芳香而不霸道,即使零落,也“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寻找“中国味”,找那民族之味、文化之味、生命之味,因为这“中国味”所带给我们的,是失落之后重拾的自信,是博观之后学会的认同,更是感悟之后,体味到的归属和使命。
  踏雪寻梅,终有所得。
  (编辑:王莹)
  评点:鲍亚民
  论点显豁,一语中的。围绕着主题,文章以三段简约、精准的“我想,……”的内容展开,这三段分论点的内容总体上是递进的语意关系,层层深入地分析说理,使中心论点得以有力地佐证与凸显。
  关注呼应,卒章显志。很明显,文章的文题、开头和结尾都做到了很好的呼应。并且,开头与结尾,用字节俭而意蕴深厚、绵长,耐人寻味,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特别是结尾,干脆利落,强化中心,升华主题,恰到好处,富含哲思,掷地有声。
其他文献
唐宋士大夫谈论起“诗人”,也不仅是在说“写诗的人”,而是在讨论一种特殊的身份与人格。  陆游有一首著名的七绝《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这幅陆游自画像,常让我想起蒋兆和先生画的杜甫像,也让我想起蒋先生本人。杜甫,陆游,蒋兆和,一律是骨骼清奇、忧愤深广的样子,代表了一种最典型、最深入人心的“诗人”形象——如果说“诗”是“穷而后工”的话,那么
两年前,一则“87岁院士捐赠880万积蓄”的消息“刷爆”了华南农业大学师生的朋友圈。  2017年3月21日,卢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宾教授在捐赠协议上签名,将十多个存折的存款转入华农教育发展基金会账户。187万余元的存款,加上此前转账的693万余元,卢永根夫妇共捐赠了880万余元。后来,华农设立“卢永根·徐雪宾教育基金”,用于扶持农业教育事业。这是华农建校108年来最大的一笔个人捐款。很多人不知道,
参战学校:浙江省新昌中学  指导教师:何文魁 俞金霞  过去的时代,我们强调经验。但未来的不确定时代,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方法论。不确定的洪流席卷而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迭代思维的操作系统,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让你无论面对什么挑战,都游刃有余。这是你在不确定的时代中,对抗冲击和风险的最好武器。  张可树同学的文章最大特色是另辟蹊径,全文设喻,采用比喻论证之手法,把如何立足于未来社会
几乎是用了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搁置半年的《苏东坡传》。走进林语堂的文字,我见到了隐匿在诗词歌赋后的苏轼,见到了没那么潇洒的平常人。  苏东坡考取进士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详,但看到该桥段时,还是不免咂舌:东坡在考卷上杜撰了一段尧帝和皋陶的故事,还理直气壮地告诉了主考官。起初我只惊叹于他率真的性情和豪气,但是抛开大道理不讲,能在一场如同“高考”级别的考试上应文章需要,生生捏造一段对话来,寻常人没这个胆量,
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六月,六十八岁的汉武帝刘彻下了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罪己诏”——轮台诏。在与匈奴进行了四十三年的战争之后,汉武帝终于痛苦的接受了这一事实,彻底降服匈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汉帝国已无力再战。  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轮台诏之前的三个月,汉武帝在泰山附近的封禅仪式上,据说还曾作过比轮台诏更为深刻的自我批评:“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害百姓
很久以前,女作家斯特朗曾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蜡烛。”  几千年前,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色雷斯部落有一个不同寻常的风俗。每天,人们都会向一口大黏土锅里丢一块小卵石。如果那天是高兴的一天,就丢一块白色的石头;如果那天是糟糕的一天,就丢一块黑色的石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活的点滴细节就安静地躺在那个容器里,黑白相间。当主人死后,这口锅就被埋在他的坟前,把他至此走过的人生道路上喜悦和苦痛的记忆带到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企盼的就是“过上好日子”。能够让人们过上好日子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政府为民,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  从“立君为民”到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几十年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始终是党和政府最重要的工作。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用手电筒照亮庭院里的池塘。平铺如一片地毯的浮萍,几乎覆盖了整池水面,池水静止、平滑、青绿,犹如一座高尔夫球场,只有一株水芹菜的羽状叶这里一点那里一块,将池面的完整划破。手电筒的光线照见了一对对眼睛,正好露在水平面上,小小的脸,一丝不动且肃穆庄严,藏在浮萍下,像戴着俏皮的小帽。  我继续用手电筒的光线锁定它们,它们依然动也不动,眼睛眨都不眨。我站的地方距离它们太远,看不清它们的喉咙由于呼吸而引发的
白岩松有一次到厦门大学去演讲,鼓励学生们花时间做些无用的事,也许不经意间,就改变了思维方式,从而改变了人生。对他本人来说,改变思维方式的原因,源于童年一项特殊的任务。  白岩松的舅舅是中学数学老师。当白岩松还是一个孩子时,这位舅舅每天都给他出一道题。有趣的是,他不等白岩松思考,就会抢先画出一条辅助线,然后让白岩松去找第二条辅助线。当时,白岩松对此非常恼火,却又不得不坚持完成这项看似没有必要的特殊任
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结束了,“杜明礼”也终于下线了。  这个整部剧里最招人恨的角色,曾让扮演者俞灏明成为众矢之的,入戏太深的网友骂他“怎么还不死”,但也有人一语道破真相,“这只能说明他演得好。”  从最初的偶像“端木磊”,到如今的反派“杜明礼”,年纪轻轻就感受过热闹与喧嚣,然后因为一场爆炸事故猛地被推入深渊,再自己一步步走到现在。俞灏明用“空前巨大”来形容《那年花开月正圆》对自己的意义,他说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