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手术策略

来源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w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胆囊癌是指发生在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我国消化道肿瘤恶性肿瘤的1.35%,中位生存期3~ 7个月 [1-2].胆囊癌的转移方式主要呈局部直接浸润转移、沿胆囊静脉回流导致的局部肝段/肝叶转移、沿胆囊淋巴系统引起的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现临床外科干预中广泛采用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联合发布的第7版TNM分期.对不同分期的肿瘤采用不同的干预方式,以实现R0切除为目标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为主,对于TNM 0期和ⅠA期肿瘤(侵犯黏膜层及固有层)而言,仅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即可 [3-5];而对于TNM 1~4期和ⅠB期肿瘤而言,则需行原发灶及邻近胆管、肝段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 [6-7].本文对胆囊癌手术策略中的争议问题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现报道1例酒精性肝硬化自发股二头肌肌间巨大血肿,通过保守疗法和经导管动脉栓塞术被成功治愈,可增加对酒精性肝硬化罕见并发症的认识,同时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关于酒精性肝硬化自发肌间血肿的诊疗思路.
目的 探索程序性死亡分子1 (PD-1)是否参与乙型肝炎相关的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功能障碍.方法 收集HBV-ACLF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获得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CD8+T淋巴细胞PD-1的表达状况.进一步体外培养HBV-ACLF患者的外周血分选的CD8+T细胞,一组加入PD-L1-IgG融合蛋白(ACLF+PD-1组),一组加入IgG融合蛋白(ACLF组),分析其增殖能力(ki67)和CD8+T细胞活力(CD
谷固醇血症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脂质代谢异常疾病,其特征为血浆和组织中谷固醇的含量增高、蓄积.现报道1例以血小板减少和肝功能异常就诊,通过相关检查发现ABCG5基因突变确诊为谷固醇血症患儿,同时分析患儿的临床特征.
仑伐替尼作为分子靶向治疗的一线用药,应用较广,其不良反应需要关注.在此,报道一例晚期肝癌患者在口服仑伐替尼治疗期间出现单侧间质性肺炎伴空洞形成.
为进一步验证何首乌诱导肝损伤与HLA-B*35∶01等位基因的相关性,纳入确诊何首乌导致药物性肝损伤(PM-DILI)的6例住院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同时进行血HLA-B*35∶01等位基因检测.6例PM-DILI患者中,4例为男性;年龄(38.83±10.13)岁.肝损伤类型均为肝细胞损伤型,5例肝损伤严重程度3级.肝组织病理表现为急性肝炎和急性淤胆型肝炎.所有PM-DILI患者均为HLA-B*35∶01携带者,携带率100%.提示PM-DILI与HLA-B*35∶01等位基因显著相关,HLA-
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指出:血清HBV 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其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持续异常(>正常值上限)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异常,建议抗病毒治疗.相较既往版本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指征进一步放宽,满足血清HBV DNA阳性和ALT大于正常值上限者即可考虑抗病毒治疗.作为两大条件之一的ALT,其符合临床实际情况的正常值上限应该设为多少,涉及到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其阈值标准也成为近年来的热议话题之一.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在影像学上以胆管狭窄及胆管壁均匀增厚为主要表现,表现为肝脏占位者极少,诊断困难,极易误诊.现报告l例以肝脏占位(肝脏炎性假瘤)为首发表现的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结合文献探讨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的中心环节.一直以来国内外抗病毒治疗的指征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基于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1]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iminotransferase,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患者有超过一半患者存在明显的炎症和纤维化,延误治疗势必出现疾病进展导致不可逆事件的发生.因此,不管是2017年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EAS
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症(PFIC)是一组在婴儿或儿童期起病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肝内胆汁淤积为主要表现.根据致病基因不同,PFIC可分为6型.每一型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策略不尽相同.基因检测有助于实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现对PFIC的临床特点、诊疗思路进行了总结,以供临床医生参考.
组蛋白是细胞核内染色质的重要结构蛋白,能够调节基因的转录.而在损伤、炎症等刺激下,组蛋白可由胞核释放到胞外,引起细胞毒性和免疫刺激,加重组织损伤.细胞外组蛋白参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括脓毒症、自身免疫性疾病、肝损伤和急性肺损伤,不仅可以作为机体炎症的生物学标志物,还有望成为治疗疾病的分子靶点.现就细胞外组蛋白在肝损伤炎症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