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抛绣球和傣族丢绣球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发展及对策

来源 :职业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an2150763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广西壮族抛绣球与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的历史文化内涵。研究发现二者具有多元化的功能以及在多领域中得到融合与发展,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壮族抛绣球;傣族丢荷包;体育文化
  
  广西壮族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中,特别是在左江、右江、邕江和红水河流域;傣族是云南省特有的古老的民族,傣族与同一语系中的壮族、侗族、水族、布依族等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同源于古代的“百越”(百粤)。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都是青年男女交际和选择对象的传统方式,它们之间的文化具有相通性。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在1994年—2009年1月,以“广西壮族抛绣球与体育文化”、“云南傣族丢绣球和丢荷包与体育文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论文有12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主要学术专著有4部,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在体育文化方面的文献研究相对有限。本研究旨在对壮族抛绣球和傣族丢绣球、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整理,探寻促进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丢荷包体育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在各历史时期的体育文化发展
  
  1.古代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发展
  (1)古代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古代的“飞砣”是抛绣球的雏形。“飞砣”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当时是用青铜铸造的一种兵器,用于甩投,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到唐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娱乐水平的提高,人们用绵布、麻布和丝绸模仿“飞砣”形状,并通过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图案,当时称之为“布刺”,“布刺”使用功能从作战和狩猎向娱乐和游戏方向转移,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被贬至柳州时,看到当地壮族青年男女互相投掷“布刺”时,曾用诗句“男女分行戏打球”来描述这一景象;“布刺”表现出当时体育活动的分队组合、选择性和竞争性,带有一定的体育娱乐性和规则,属于民间体育活动性质。到了宋朝,有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男女目成,则女受驼而男婚已定。”该活动把宗教活动与体育相结合,活动有固定的地点、娱乐方式和游戏方法,其功能不仅保持着唐朝“布刺”的娱乐和游戏作用,而且发展成男女传情达意,追求爱情的活动,其功能和意义得到进一步提高与升华。元、明和清时期,壮族人民把棉花籽、谷粟、谷壳及豆类等日常生活用品,用绣花布囊成球状,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囊成椭圆形、方形和菱形等,大小如拳头,上下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当地人称之为“绣花球”,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达到娱乐身心,沟通感情的作用。每逢重大节日,如春节、三月三歌节、中秋节等节日时,都有组织或自发形成的互抛“绣花球”来进行娱乐活动或游戏,更重要的是男女传情达意,边对歌边抛投“绣花球”,抛接“绣花球”逐渐演变成为壮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其开展形式大众化,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从清朝鸦片战争开始到民国时期,每逢春节、三月三和中秋节等歌圩活动时,壮族青年男女借助歌圩的力量,相聚在地头、河畔和树林处,互相抛接“绣花球”和对歌。这一时期“绣花球”是进行娱乐和寻找意中人,有部分壮族青年男女最终能结合成伴侣的一种形式,此形式逐步发展成为带有一定规则的娱乐和比赛形式。
  (2)古代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丢荷包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青年男女交际和选择对象的传统方式。傣族包用花布绣成心形或圆形,下摆和中心缀有五条彩色线穗,内装棉籽、谷子、干花、绵纸等物。丢绣球,既是傣族民间的一项竞技活动,也是青年男女传递情感的游戏活动,它和西双版纳的傣族丢荷包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之处,丢绣球活动在新平一带盛行,它是当地一个盛会“赶花街”中的主要内容。每当傣历新年(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女子便买来花布、丝线、花边,缝制花包。清代流放官员柯树勋曾写下了一首《抛球》诗:时样衣衫趁体艳,绣球抛物早春天,邻家姊妹齐声贺,恰有多情美少年。诗中的“抛球”,就是傣族青年男女借以传情求爱的丢绣球、丢荷包。
  因此,从明清时期以来,绣球文化仍是以“绣花球”为代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体育活动有娱乐和比赛形式,保留着壮族和傣族男女青年特有的传情达意方式。
  2.现代壮族抛绣球与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的体育文化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体育的发展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体育运动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从促进民族大团结和发展民族体育出发,体育工作者们对抛接“绣花球”进行挖掘和整理,后来称之为“抛绣球”,随后政府组织举行相关的“抛绣球”表演与比赛。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区挖掘整理出了“抛绣球”这个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1986年开始在广西正式设立抛绣球比赛。1989年10月广西体委通过多年整理和总结,制定出抛绣球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委员会专门培养一批裁判员队伍,以高杆抛绣球为比赛项目(设男、女单项和团体三个奖项),促使该项目体育比赛逐步走向规范化。2001年10月在桂林专门举行了广西少数民族投绣球比赛,进一步检验投绣球比赛的运动水平和裁判水平。200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抛绣球比赛中,在原来高杆抛绣球的基础上,增设背篓抛绣球项目(设男、女团体奖),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丰富了抛绣球的趣味性,使紧张激烈的比赛增添了新的亮点。当前广西各地方建立的绣球训练基地主要有:桂林市草坪民族中学、南宁市武鸣民族中学、贵港市民族中学、柳州市体育学校、北海市民族中学等。广西壮族抛绣球运动项目从1991年第四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到2003年第七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已经连续四届都以表演项目形式出现,2007年7月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广西的壮族抛绣球改称为“飞绣球”,并定为竞技比赛项目,基本保留该项目在广西民族运动会上采用的裁判规则、裁判法及比赛形式,仅仅作出缩短比赛时间的调整。在2008年10月广西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民族体育比赛中,设立了抛绣球项目。从2006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运会就开始设立抛绣球比赛项目,每届均得到中外大学们的欢迎,至今已举行三届。在2008年11月广西民族大学的校运会上,一些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留学生跟中国各民族大学生一起参与了抛绣球比赛,使得中外大学生们能一起同场竞技,增进了交流。因此,广西壮族抛绣球项目在竞技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
  进入21世纪以来,壮族绣球民间民俗文化已进入学校教育的文化殿堂,2000年广西民族学院体育系曾编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并开设了民族体育课程,让学生学习抛绣球,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从2003年9月开始,广西在《中小学体育课程》中增设了抛绣球项目,在广西各地区的民族中学都设有抛绣球项目的教学与训练,特别在中小学体育新课程实施后,更多的中小学校相继开设和介绍该项目的知识与练习活动。2006年5月,南宁体育中考设立抛绣球为考试项目,把富有民族特色、趣味性强的项目带进考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而且相继获得一批学术科研成果,如2000年3月广西民族学院的刘德琼教授和刘靖南教授编著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2003年5月云南民族大学的赵静冬教授主编的《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2004年6月中央民族大学的韦晓康编著的《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2004年10月广西民族大学刘德琼教授主编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一书,2007年9月伍广津等人编著的《民族传统体育学》一书,这些专著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对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进行挖掘、整理与研究,研究深度与宽度进一步增大,从而促进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壮族抛绣球成为广西民族体育中的特色项目,在体育竞赛、教育和科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而云南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在体育竞赛、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发展不大。
  
  二、广西壮族绣球和云南傣族绣球、荷包的制作样式和活动方式
  
  1.制作样式
  (1)现代绣球和荷包工艺品的制作样式。广西壮族绣球是壮族姑娘精制的丝织工艺品,常用的绣球有圆形和棱形,以红色和粉红色为主,球一般由上中下三区构成,每区4瓣,共有12大瓣组成,代表一年12个月,瓣上绣有花鸟鱼虫构成吉祥如意的图案,连接上下两半的中部由四瓣横向连成,旁侧配上四根彩色的流缨,代表一年四季,绣球的顶部系上一条长30-40cm细彩带或彩绳,用于抛投或携带,是壮族青年男女进行娱乐和借以传情的信物。在广西壮族绣球的丝织工艺品中,最精美当首推靖西老艺人采用“堆绣”这一古老而复杂的刺绣工艺制作出的“堆绣绣球”。一般的绣球大都是采用单线刺绣的方式在花瓣的面料上绣出各色图案,花瓣面料上的图案为平面式,线条、色彩如画一般美,同时刺绣方法与过程较为简便;而采用复线刺绣方法的“堆绣绣球”则图形更为精美,图案极为复杂,所勾勒之物栩栩如生,极富立体感,如鲜活之物欲喷薄而出,数绣球中的极品。
  云南傣族荷包用花布绣成心形或圆形,下摆和中心缀有五条色彩线穗,内装棉籽、谷子、干花、绵纸等物,呈四角棱形,大小如桔,外皮用多色花布拼缝,内填棉子,角上缀有约五寸长短的丝线束或花边,系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提绳,供丢包时握绳甩掷。
  (2)广西壮族抛绣球在竞赛中使用的制作样式。用绸布或花布制成,直径5-6cm,内装细沙石,重150g。球的中心位系着一条长90cm的绳子。绳子的尾端系着3片长4cm、宽0.5cm的布条,球下部缝上5片长5cm、宽0.5cm的布条为球穗,这样就制成了比赛用的绣球,比赛时需备5种不同颜色的绣球各3个。
  2.活动方式
  (1)广西壮族抛绣球的传统方式。每逢三月三、春节和中秋节等歌圩时,壮族青年男女通过歌圩相聚在地头、河畔和树林处,互相抛接“绣花球”和对歌。壮族青年男女在抛接“绣花球”时,如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那位姑娘的绣花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抛回馈赠女方,壮族青年男女通过这样方式寻找自己的意中人和伴侣。民间抛接“绣花球”的另一种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花球至乙队并唱完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花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时间内将绣花球送还给甲队,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在红水河居住的壮族,在活动前要举行祭祀,击铜鼓,拜“蚂拐”等宗教活动。
  (2)广西壮族抛绣球竞赛的主要方式。壮族抛绣球的竞赛有团体赛和个人赛两种形式。两边(双方)队员分别站在两边的投球区内,待裁判员、运动员做好准备,裁判长鸣笛开始比赛。运动员投球进圈后飞快捡起自己专用的球跑到规定的投球区内继续投球。中圈一次得1分,如果投球时运动员踩到控制线、越出投球区或拿别人的球投(个人赛),一次扣1分。比赛结束后,按得分多少排列团体和个人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如果投球得分相等,再用1min时间给相等分数的运动员加赛,投中多者为胜,直至决出名次。
  (3)云南傣族丢绣球的传统方式。在“花街节”这天,各村寨的姑娘要穿戴一新,在平整的草地上,会聚集很多青年男女,进行丢绣球比赛,比赛双方对峙后,抛接绣球要求队员视觉敏锐,反应灵敏,当对方将球抛来时,接方准确无误地判定来球方位,并稳稳地接住,抛方也要学会玩小花招,出其不意让接方难以接到,比赛场面往往激烈而扣人心弦。在谈情说爱的场合,姑娘们手执精心绣制的彩球抛向意中人,如对方也如意,要将球接住,反之则不接。
  (4)云南傣族丢荷包的传统方式。逢云南傣族泼水节,丢荷包成了青年男女交际和选择对象的传统方式。在活动时,男女分列对阵,互掷为戏,在游戏过程中挑选意中人,小伙子接到花包后要回抛,接不着则要输给姑娘几枚铜元或其他物品,而姑娘未接着花包也要将身上佩物解给对方。一旦双方有意,形成专一对掷,小伙子便假装接不到花包而向姑娘认输,双方离开场地,成了一对情侣,如今它已发展成一项具有民族特色而且十分有趣的传统体育项目。
  
  三、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具有多元化的功能
  
  1.体育和传承的功能
  抛绣球和丢绣球及丢荷包能锻炼提高人的体力和灵敏度及速度,发展人体体能、增强体质,对培养果断、坚毅、自信、积极向上的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壮族抛绣球和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活动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培养下一代挑起民族兴旺的重担,形成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诚实、勇敢、坚毅等良好的民族心理素质,具有传承作用。
  2.健身、教育和娱乐的功能
  抛绣球、丢绣球及丢荷包是全民体育健身工程中较有民族特色的健身项目,是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的重要内容,对陶冶人们美好高尚的精神情操,沟通情感、美化和娱乐生活有着重要作用。
  3.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和增强民族团结的功能
  民族大团结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以绣球为纽带,致力于开发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带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并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为构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广西壮族抛绣球和云南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在多领域的发展及对策
  
  1.在经济、文化与艺术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以绣球为纽带开发壮族的传统文化,创造世界性的民族工艺品牌,推动民族文化、艺术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如广西绣球早在1986年已走向世界,广西百色靖西县旧州乡有一条久负盛名的绣球街。广西在制作绣球工艺品时,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设计手段有机融合,开发既继承传统手工艺制作特点,又要具有现代审美情趣的绣球品种,组织优秀绣女生产花样丰富、规格型号齐全、高质量的绣球系列产品。现在广西绣球制作出来的系列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韩国、日本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2002—2005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节中,越来越注重对广西壮族文化的宣传与挖掘工作。广西壮族抛绣球在“三月三”歌圩节、南宁国际民歌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带动当地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形成一条健康的产业链。
  云南的丢包在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丢绣球在新平花腰傣的“赶花街”和“世博会”上,在云南民族村旁的云南民族博物馆内,设有“云南少数民族服饰与纺织工艺”展览、“云南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展览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美术”展厅,陈列展品完全出自民间,具有较强的乡土气息的云南傣族绣球荷包等民族工艺品和民间美术品,浓缩和再现云南各民族的建筑风格、民俗风情和文化艺术等,成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一个窗口。
  通过对带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的健身娱乐场地设施的建设,进而带动体育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在体育文化旅游中,广西和云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别有11个旅游景点和6个旅游景点,开展抛绣球、丢绣球及丢荷包与其他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开设形式是以表演和观赏为主。这些项目开发有利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是促进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特色项目。
  因此,广西壮族抛绣球、云南傣族丢绣球及丢荷包带有多元历史文化内涵,能从多方位融合与发展,同时,反映广西壮族和云南傣族在民族性格、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适应、融合与进步。
  2.发展对策
  第一,抓住原生态的民族风情,体现本民族的特色。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的丢荷包在“泼水节”和新平花腰傣的丢绣球在“赶花街”活动中,保留“以包、以球传情”的本质;广西壮族抛绣球在“三月三”歌圩节和南宁国际民歌节中,保留原有的“以歌传情”的本质,其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才会有本民族的特色。
  第二,结合民族性、现代性和国际性进行融合与发展,加快其在体育、健身、培训、文化传播、旅游、服装、器材、吉祥物和其他衍生商品上的综合开发。
  第三,启动一些有地方代表性的体育工程。如:启动区域间的民族竞技体育传承人培训工程、体育后备人才工程、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以及全民健身普及工程,举办相应的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竞技场和体育文化长廊,并配套建立中国—东盟民族体育论坛、中国西部民族体育文化节、中国民族体育研发中心和广西及云南民族体育人力资源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78-180.
  [2] 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52-53.
  [3] 刘德琼,刘靖南,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抛绣球[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4-245.
  [4] 绣球“抛进”南宁体育中考考试体现广西特色[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3/15/content_6475724.htm.
  [5]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抛绣球的竞技发展现状[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96-98.
  [6] 韦晓康,李霞.广西壮族抛绣球的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4,(3).
  [7] 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71-92.
  [8] 刘德琼.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5-48.
  [9] 伍广津等.民族传统体育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 韦丽春.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特征及其社会功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5):17.
  [11] 宋继新,彭永善.对国家竞技本质及核心价值的追问[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9,(3):1-3
其他文献
人才是强企之本、竞争之基、转变之要.在建筑施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人才队伍教育培训,建立人才兴企的基本路径,给企业职工搭建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
随着时尚产业的发展,时尚逐渐走向融合化的趋势,今天的男性也开始非常注意打扮自己,男性时尚正在不断丰富中。因此,时尚产业也需要结合男性时尚文化特征去挖掘时尚商机和进行
期刊
期刊
当我们站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边缘,技术变革似乎显得令人望而生畏;无人驾驶汽车、智能机械和机器人无所不在.这种畏惧不仅在于科技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进而感到有些担忧自己
近年来,通榆县委党校紧紧围绕培训干部这一核心,积极开展各项工作。为通榆县“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县、绿色能源示范县、绿色生态旅游县”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
唐朝诗人在诗中加入禅意,最早是从王维开始的.王维受佛教的禅宗思想影响颇深,在他创作的很多诗中,都能看到诗情和禅意的交汇融合,禅意盎然.本文以王维的《孟城坳》为例,通过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工作需要与时俱进.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课程内容更加贴近行业需求,有必要对课程进行自我诊改.尤其
通过色彩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准确的运用色彩,使广告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达到对商品进行广告宣传的最终目的,从而促进商品的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