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边缘人现象的文化社会学分析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wenq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来看,大学班级边缘人是文化冲突的产物。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下就会出现“边缘人”。他们是班级中的隐形者,交际中的沉默者,远离班级群体,低情绪参与班级活动,一直在游离的状态中生活。边缘人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公平教育的实现,不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大学教育管理者要从边缘人心理出发,尊重多元文化、提高凝聚力,呵护、关注边缘人。
   [关键词]大学班級;边缘人;文化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9)07-0026-02
  大学班级是一个雏形社会,相比于中小学来说,凝聚力减弱,但更加侧重学生自主管理,没有管理者的时刻引导,也因此出现了“边缘人”现象。边缘人现象存在于个别学生,他们处于边缘境地,游离于班级之外,受家庭、心理、学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愿意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当然也不会引起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成为局外人、真空人。有些边缘人是主动“隐藏”自己,而有些边缘人是被动被孤立,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成为教育管理中的盲点,使其无法公平地使用教学资源,享受大学生活,久而久之会影响身心健康的发展,还容易走向极端,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本文主要从文化社会学角度分析,将边缘人作为主体,揭示其形成的原因,提供有效策略改善边缘人现象。
  一、文化社会学角度下的边缘人概念
  罗伯特·E·帕克(Robert Ezra Park)受齐美尔的影响,在一篇名为《人类的移民与边缘人》的文章中提出了“边缘人”的概念,认为边缘人是一种“化混血儿”,其生活在两种无法融合的文化中间,脱离了原有的文化体系,但又不能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游离于两种社会(或群体)之间。之后在此基础上,埃布菜特·斯通奎斯特又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诠释,他将产生边缘人的社会情境分为文化、种族的差异,在归因上不单单考虑文化因素,还有社会和个体因素。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边缘人的最终定义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指被群体孤立、抛弃,不被接受的人,另一方面指自己个性比较独特,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从主观意识上想做边缘人。
  二、大学班级中边缘人的内涵与特征
  (一)大学班级中边缘人的内涵
  大学班级中的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他们有自己的信仰、道德和风俗习惯,并且每一方面都体现着文化的差异。班级中各种文化不断发生冲突、碰撞,在彼此感染渗透中产生了边缘人,边缘人一般不适应集体生活,经常独来独往,想融入班级文化却又无法走出个人文化,久而久之陷入自我封闭状态。
  (二)大学班级边缘人的特征
  班级中的隐形者:班级是一个集体,在集体中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或开朗、或幽默、或张扬、或文静,可以说每一个个体都是班集体不可缺失的组成因子,大学班级中此种特征更为凸出。但是大学管理制度比较松散,学生比较自由,于是就出现了边缘人。他们在班级中极力掩饰自己的存在,上课坐在后排远离讲台、不参与课堂讨论,有无他们并不影响班级正常发展,不但任课教师不认识他们,有时就连同学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
  交际中的沉默者: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很少有比较亲密的朋友,和师生交流很少,他们是大众眼中“内向生”的代表,通常沉默寡言。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话语,不会交际,只是这些表象的背后有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在作祟,像家庭氛围不和谐、经济现状窘迫等,让他们觉得自己与别人不同,矮人一截,这些导致学生在日常交际中羞于开口,谈论的话题无法与他人产生共鸣。
  低情绪参与班级活动者:大学班级作为一个社会雏形,必然会组织相应的班级活动,来丰富班级生活,提高班级凝聚力。如在班规制定、班干部选举、优秀学生评比、文艺演出等,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权利参与和决策,但是边缘人往往不重视自己的权利,随波逐流,既不发表意见也不参与活动,有时在管理者硬性要求下也只是流于形式。自已没有主观意见,也没有参与的兴趣,常常守着自己狭小的天地自娱自乐。
  三、造成大学生班级边缘人产生的文化因素
  (一)制度文化不平衡
  大学生活主要靠学生自我约束,少了班级管理者的时刻引导,大学生在规章、守则、公约上的遵守力度会大大削弱,逐渐丧失在制度中的地位。而制度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保障,制度文化缺失会使学生的极端化人格凸现出来,而鲜活、具有个性化的人格被匿藏。
  比如,在校园生活中的日常规范制度,大学生规范手册中的条例严格规范着学生的自身行为,像早晚自习、图书借阅、宿舍文明等,从各个方面规定着学生的行为习惯。有的学生不想拘于条列拘束,就会抵触排斥相应规则。学生干部组织带有行政化特色,干部在班级中的决策和领导作用使学生群众逐渐形成地位差异观念,不服干部管理的学生会脱离班级核心,逐渐走向边缘。大学班级中最突出的另一个制度当属评优评奖制度,这也是学生比较关心和积极争取的内容,此制度能够体现学校对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但是它也在无形中将班级学生进行了分层,得过奖学金、有荣誉称号的学生被划分为“优秀生”,挂科、学习表现差的学生被划分为“差等生”,教师在教学中自然会比较关注“优秀生”,而“差等生”就容易被忽视甚至经常被点名说教,在此种境况下,“差等生”会产生消极、逆反情绪,甚至自我怀疑并处于游离状态。
  (二)舆论文化无限扩大
  在班级同学日常交流中,往往会就某人进行谈论,也俗称背后“嚼舌头”。学生会对班级中行为表现异常的同学进行评价和谈论,像有的学生家庭背景优越,会被人议论为“富二代”,相反会被贴上“贫困生”的标签;有的学生积极表现,会被议论为“争宠”,而有的沉默寡言则会被别人说成不合群等,舆论影响学生在彼此之间的形象,是学生之间认识和交流的屏障。被谈论的同学很容易被舆论所困,并迫使自己朝着舆论方向发展,或者进入相反的极端,随着舆论文化的无限扩大,这些学生会逐渐走向认知的边界,陷入舆论浪潮中,成为边缘人,并且会一直安于现状,抱怨生活不公。   (三)价值意识文化不一致
  价值意识体现了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包括心态、情感、思想等心理,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发展的方向。大学班级中不同成员有自己的价值意识,主要源于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意识文化不一致是导致边缘人无法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思维观念不融合的关键因素,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在其他学生看来是不正确、不理智的,违背了大学生该履行的义务和正常的发展水平。如有些学生认为在大学中要注重社会经验的积累,不应该整天在专业知识上埋头苦读,他们会选择兼职打工,或自己当小老板。对于这一观点和行为选择,大多数学生会表示称赞和羡慕,但却不会走出学习的世界与其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而这些另类选择的同学苦于没有理解自己的人,慢慢与大众脱离,走向边缘。
  (四)个人精神文化低迷
  学生步人大学后,刚开始理想很宏大,想着在大学专业领域能够学有所成,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随着大学氛围的自由化、轻松化,会逐渐放松对个人的约束,以至于出现上课迟到、下课早退、缺课、课上玩手机、睡觉的现象,在低迷的情感状态中迷失自己的理想信念。这些都是边缘人产生的初期现象,就此恶性循环下去会真正成为边缘人群体。班级中那些正面的、积极的文化因素对他们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缺失了精神的指引和理想的支撑,没有学习动力,得过且过。他们往往会被班级学生排挤和孤立,不被接纳,因为在别人看来他们是负能量的载体,会影响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
  四、大学班级边缘人回归集体的转化策略
  (一)增强对大学生心理疏导,创建和谐人际氛围
  心理疏导能够帮助教学管理者深入了解边缘人的心理活动,实现彼此互动交流,走进边缘学生的心,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因此,教育者要重视人际交往氛围的营造,正确看待学生个性的突出和文化冲突,求同存异采取不同管理方式促进不同个性和文化的融合。比如,可以定期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选修课,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走出极端,课上要用柔和、关切的话语鼓励学生勇敢展现自我,正视自己先天存在的不足,像家庭背景、经济条件等,并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制定自己的学业目标,合理规划大学生活,通过大学学习不断塑造自己。再如,创设合作情境,在调研工作或实验教学中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将学习能力强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平均分配,优等生带动后进生,互相鼓励,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边缘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鼓励其参加创新科研项目,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体现自己的价值,增强自信心。
  (二)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实现管理制度公平合理
  校园制度建设完善过程,主要是在制度规范下的学生活动和班级管理更加公平和民主,能够尊重学生个性需求,鼓励学生自我实现,并且增强边缘人班级参与意识。为此,教育管理者可以实施灵活管理,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人性化管理方式,如在导师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等方面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评价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学生水平,还要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给予特长生荣誉奖励,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势。在班级规则制定和事项决策中,让学生群众能够参与进来,鼓励学生发言,并积极采取有效意见,避免班干部专干现象,增强学生班级服务意识,让其感觉到自已是班级的主人公。
  (三)尊重多元文化,提升班级凝聚力
  大学班级中学生个性比较突出,文化冲突也比较激烈,如果引导不班级文化很容易呈爆炸型发展趋势,学生按照自己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向各个极端靠近,不但会产生边缘人,还会使班级核心力散发。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多元化文化,注重个性发挥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班级中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比如,教育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边缘学生的闪光点,引导其将这一特长融入學业规划中,增加自信,在班级活动上敢于展示自我。设计多种集体交流方式,让学生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彼此靠近,如集体出游、读书交流会、就业指导讲座,对参与情绪低的学生进行个别化引导。或者带领班级成员制定班风、班名,创建班级标语,打造班级文化品牌,用品牌效应提升班级凝集力。
  五、结语
  由以上可知,大学班级边缘人的产生受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包括制度文化、舆论文化、价值意识文化和个人精神文化等。边缘人存在一个普遍特征是不合群,有的是在主观意识驱使下成为边缘人,有的是不被外界接受而逐渐走向边缘,他们游离在班级界限之外,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徘徊,犹豫不决。无论是哪一种成因,都会影响边缘学生在大学中的生活质量,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为此,教育管理者需要引起重视,采取科学合理的转化策略,帮助边缘学生回归班级,融入集体,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促进个体社会化。
  参考文献:
   [1]阿拉坦宝力格,贾爽.论“边缘人群”[J].财经理论研究,2015(6):1-11.
   [2]陆韵.教育公平视野下班级边缘人引导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6,34(2):103-106.
   [3]陆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125-128.
其他文献
摘要:经济的绿色化转型与升级是新时期中国实现可持续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各地绿色经济发展政策多是从“供给侧”发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而“需求侧”政策相对比较单薄。绿色需求的培育与发展对于能否实现绿色经济的成功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从绿色产品认证、绿色消费与绿色零售业、绿色消费金融、以及财税政策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需求侧;绿色经济;发展政策  中图分类号:F830 文
每到期末,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具体表现在:一是复习的内容如同把已学的知识进行“回炉”,学生缺少首次学习知识的新鲜感;二是复习的方式僵化、呆板,教师组
输电线路的防雷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线路专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有效的将雷害对电网造成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一直是输电线路专业研究的课题.本文就110kV及以上输电线路混凝
肌理是油画中一种重要的情感表现方式,一幅优秀的艺术作品或是艺术品都由不同颜色、质感的肌理构成,它所能展现出的美与其他方式都不相同,同时也是艺术家们情感流露的表达方
霍邱人民勤劳智慧,传统手工艺如柳编、泥塑、剪纸、宫灯制作蜚声海内外.皮影戏、花鼓灯等民间文艺保存着几代人的美好记忆.加强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结合实际,注重实践,突出特色,取得成效。结合我市畜牧水产草原技术推广中心几年来畜牧生产发展的经验教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特别是年初按照市局的工作目标和市政府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实现畜牧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增加畜牧区人民收入,提高畜牧生产”为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抓住“依法防疫,畜牧富民”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加强管理,真抓实干,做到工作有布置、有检查,全面提升
期刊
随着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英语在沟通和交流中的作用更加凸显,英语教学也备受重视.初中是英语学习的关键阶段,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重视英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的思维能力,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是 Creative thinking abi
摘要:近年来,我国政府规划中不断强调特色小镇的发展,各省市也在这几年中频繁的规划建设特色小镇,使得特色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特点小镇作为城市化成长中特定阶段的产品,在西方发达国家呈现的时候要比我国早很多,跟着我国近年来特点小镇的快速成长,特点小镇的观点在我国愈来愈为人所熟知。本文首先介绍了特色小镇的主要概念,并比较了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和国家发改委提出的特色小镇概念之间的区别。再分析了特色小镇的4
今年的暑假,在新作文,是一个新作文的写作者们相聚的季节。作者和编辑,因着放胆作文的名义,相聚在山西太原,开启一场别具特色的游学夏令营之旅。这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夏令营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