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医学上定义小儿脑瘫(CP)为从胚胎发育开始到出生前以及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的发育时期,由于某种或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本文对近年来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诊断方法和多个康复训练方案。
【关键词】 小儿脑瘫诊断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42-011前言
小儿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视听觉、语言、癫痫和摄食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对家庭、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综合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2小儿脑瘫诊断方法
2.1诊断标准
1周岁以内小儿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或观测出肌张力异常。也有情况为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同时具备上述三项症状,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为脑瘫
2.2诊断依据
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后6-9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哺乳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缓慢;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痉挛发作;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斜视等。
2.3辅助诊断标准
除表面特征意外,可通过其它医疗器械进行辅助诊断。头颅CT可见脑白质减少,脑室扩大,脑萎缩及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甚至大脑的皮质、皮质下、基底节、中脑和小脑亦可见异常;脑超声波检查,脑瘫患儿的脑部B超显示越明显,病情越严重;脑电图检查,脑瘫合并癫时,脑电图异常率40%~90%,而脑电地形图的异常率为82.7%,这说明脑地形图对脑瘫的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指标;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上述五项检查各有侧重,为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3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3.1心理康复训练
心理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应对待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识损害等,要给予不同的心理诱导,通过安抚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其有一个良好状态配合治疗。对待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状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心、语调柔和。
3.2活动康复训练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越来越被重视,而且成为当前治疗脑瘫的主流方法。
例如脑瘫患儿入院后应用 Gesell 量表进行运动、语言、认识能力及社交能力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此外,可以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纠正姿势,保持和改善肌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和发展认识功能,促进智力发展;另外,应用蜡疗配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等此类辅助治疗方法时要配合进行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拇指外展牵引,手的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等训练。抱姿护理:痉挛型患儿采用“面对面”牵拉内收肌双下肢分开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抱球”抱法,家长用胸抵住患儿颈部,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卧姿护理: 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分别夹一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两腿分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吊床或大浴巾做成吊带,有利于姿势对称,抑制过伸展模式。坐姿护理: 痉挛型采用伸腿坐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坐矫正椅。站姿护理: 足跟要充分接触地面,患儿靠墙站等方式纠正下肢异常对线等。
3.3中医康复训练
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
中医康复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3.4 ADL训练
家长和患儿应进行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脑瘫分型、实际发育水平以及巴氏指数得分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穿脱衣服、洗漱等各种家庭训练,以达到最好疗效。医护人员不但要进行医院康复治疗,而且要教会家长基本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做一些家庭康复训练,如坐、立、步、行、实物操作、言语认识及社会交往等,教会患儿了解身体各部位名称,并熟悉身体各部位功能,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控制能力。
4结语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感觉、言语等方面障碍,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配合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措施,配以中医方法,对促进患儿的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林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家庭参与[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
17-18.
[2] 顾琴,王浙东,李岩,等.家庭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疗效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6):1094-1095.
[3] 张悦,曲丹,张玉杰,等.家长参与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26-4027.
【关键词】 小儿脑瘫诊断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342-011前言
小儿脑瘫主要临床表现为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同时伴有智力低下、视听觉、语言、癫痫和摄食障碍,属于精神类疾病。对家庭、社会都是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综合方法进行康复训练。
2小儿脑瘫诊断方法
2.1诊断标准
1周岁以内小儿出现中枢性运动障碍的症状,或观测出肌张力异常。也有情况为静止或运动时姿势异常。同时具备上述三项症状,除外进行性疾病所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即可诊断为脑瘫
2.2诊断依据
观察其是否具有脑瘫的下列临床表现(主要是指患儿在出生后6-9个月内表现出来的脑性症状):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哺乳吞咽困难,易吐,体重增加缓慢;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小;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痉挛发作;大运动发育滞后,出现手握拳、斜视等。
2.3辅助诊断标准
除表面特征意外,可通过其它医疗器械进行辅助诊断。头颅CT可见脑白质减少,脑室扩大,脑萎缩及脑发育畸形等异常,甚至大脑的皮质、皮质下、基底节、中脑和小脑亦可见异常;脑超声波检查,脑瘫患儿的脑部B超显示越明显,病情越严重;脑电图检查,脑瘫合并癫时,脑电图异常率40%~90%,而脑电地形图的异常率为82.7%,这说明脑地形图对脑瘫的诊断也是一个重要的检查指标;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能准确地反映出脑瘫患儿脑内病变的解剖部位,范围以及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具有较高的组织分辨能力。上述五项检查各有侧重,为患儿的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3小儿脑瘫康复训练方法
3.1心理康复训练
心理康复训练应用于脑瘫领域意义重大。应对待不同年龄阶段患儿,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方案。脑瘫患儿由于肢体运动障碍、社会活动受限等原因,常出现情绪障碍、行为异常及认识损害等,要给予不同的心理诱导,通过安抚的动作,加以引导患儿,使其有一个良好状态配合治疗。对待不同年龄和不同功能状态的患儿,护理人员应做到耐心、细心、语调柔和。
3.2活动康复训练
随着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治疗技术方法和相关理论不断完善,使康复训练越来越被重视,而且成为当前治疗脑瘫的主流方法。
例如脑瘫患儿入院后应用 Gesell 量表进行运动、语言、认识能力及社交能力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训练方案;此外,可以采用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纠正姿势,保持和改善肌力,调节机体的平衡能力,促进手的精细动作,通过语言训练改善和发展认识功能,促进智力发展;另外,应用蜡疗配合常规作业疗法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拇指内收等此类辅助治疗方法时要配合进行患儿肩、肘、腕关节外旋、外展、伸展、拇指外展牵引,手的力性抓握和精细抓握等训练。抱姿护理:痉挛型患儿采用“面对面”牵拉内收肌双下肢分开法,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抱球”抱法,家长用胸抵住患儿颈部,保持左右两侧对称。卧姿护理: 痉挛型患儿采用侧卧位,两上肢与两下肢之间分别夹一软枕,使上下肢伸展,两腿分开,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吊床或大浴巾做成吊带,有利于姿势对称,抑制过伸展模式。坐姿护理: 痉挛型采用伸腿坐姿,不随意运动型患儿采用坐矫正椅。站姿护理: 足跟要充分接触地面,患儿靠墙站等方式纠正下肢异常对线等。
3.3中医康复训练
中医药在国内小儿脑瘫的治疗上已发挥了巨大作用。小儿脑瘫中医治疗原则,可遵循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之宗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原则,与现代医学多种康复方法及策略相结合,贯穿于中枢神经疾病神经修复的全过程。小儿脑瘫中医治疗方法较多,疗效显著。
中医康复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按摩点穴疗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治疗师采用各种手法刺激患儿躯体部位的经络腧穴,运动其四肢关节,起到调和气血、醒脑开窍、强壮筋骨、消除畸形的作用,从而达到有效地缓解痉挛、降低肌张力的目的。基本按摩手法包括:按法、摩法、推法、拿法、揉法、攮法、捏法、搓法等及分部按摩法,同时可以采用捏脊疗法、点穴疗法等方法。针灸疗法,运用针刺刺激人体穴位或特定部位,以疏通气血调和阴阳,康复身心疾病。包括:针刺、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中药是中医康复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中医辨证观,分别施以不同的药物,以促使患儿精神、情感和身体功能的康复。中药康复的治疗途径分内治和外治两方面,可根据小儿脑瘫疾病的性质、部位、药物作用趋向及病之虚实的不同分别采用内服、外用以及内外合治的方法。
在不同类型脑瘫的康复过程中,针灸和按摩等可以有效地降低肌张力,提高肌力,且有改善脑瘫患儿的并发症。但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痉挛程度较高的患儿,在采用针灸时应注意手法和穴位选择,否则过度刺激易加重痉挛。
3.4 ADL训练
家长和患儿应进行AD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脑瘫分型、实际发育水平以及巴氏指数得分情况,有针对性开展穿脱衣服、洗漱等各种家庭训练,以达到最好疗效。医护人员不但要进行医院康复治疗,而且要教会家长基本训练方法,指导家长做一些家庭康复训练,如坐、立、步、行、实物操作、言语认识及社会交往等,教会患儿了解身体各部位名称,并熟悉身体各部位功能,锻炼手部的精细动作和控制能力。
4结语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感觉、言语等方面障碍,对患儿的身心造成严重的影响。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配合采取有效的综合性康复训练措施,配以中医方法,对促进患儿的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 林馨.脑性瘫痪儿童康复中的家庭参与[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5):
17-18.
[2] 顾琴,王浙东,李岩,等.家庭康复训练对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疗效影响[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5(6):1094-1095.
[3] 张悦,曲丹,张玉杰,等.家长参与下脑性瘫痪儿童康复训练的个案研究[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2):4026-4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