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综合探究式教学的切入点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改的主题。《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课程性质和理念中提出“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气息的教育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些要求,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高中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的学生培养目标,即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要实现上述同标,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必须准确把握好以下三个切入点:
  
  一、调查研究学生需要,因材施教。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因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需要,所以必须认真调查研究、分析基本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综合探究式政治教学。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大致可划分为三种类型,以相应地进行政治教学:1 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牢固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合理性的综合训练,加强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对政治课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政治综合探究教学的火车头,带动学习氛围,引领其他同学加入到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中;2 学习成绩中游的学生是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的主要对象,种植学习的欲望,注入学习的动力,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适当的应用,与同学的合作中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对政治课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3 对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适当降低政治教学标准,加强基本概念的学习理解,需要花大力气抓基础知识教育,着重抓好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同学的合作中受到启发解决问题。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摸底分类阶段)使教学达到以下目标:第一类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解决问题;第二类学生与同学的合作中解决问题;第三类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开拓创新,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潜力
  
  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是政治课堂教学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政治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教学中要尽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观察比较法、问题教学法、浓缩强化记忆法、暗示教学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多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要组织学生大胆实践,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吐旧纳新,更新观念,把教材中的理论与学生实际、社会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国内外重点、热点问题与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内容联系起来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学习潜力,在学习中形成“三勤”,即在“思考”中“求学”,脑勤;在“求学”中“多问”,口勤;在“多问”中“记要点”,便于以后的复习,手勤。使学生在“三勤”过程中解决疑问,在解决疑问过程中学会运用,在运用过程中明白高中政治课讲的不单纯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一门与社会息息相关、与自己密不可分的课程。总而言之,第二阶段(注入提高阶段)教学达到以下目标: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强烈的求知欲,实现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需求的目标。
  
  三、综合探究教学内容,把握取向,使学生形成良好品质,促进终身发展
  
  动力产生于愿望,愿望产生于心理需要,心理需要产生于思想,思想产生于教育导向,教育导向产生于上层建筑中主宰地位的阶级利益即政体,有了政体就有了政治,可以说政治是社会个体(即人)的动力源泉。高中学生正处于意识形态形成的阶段,需要很强的动力,更容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和个性发展的需要,既要围绕高中政治教学大纲的内容,引导学生较为系统地学习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知识,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思想觉悟,使知识教育服从于、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又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创造力和终身发展能力等。概括说来,第三阶段(升华发展阶段)教学达到以下目标:使每个学生心中充满希望,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高中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中,按照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综合探究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教师应将摸底分类,注入提高,升华发展三个阶段作为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引导学生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达到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目标奠定坚实的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岩心、录井、测井、测试资料的综合研究,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剖面上识别出5类性质有别的储层(洞穴型、风化裂隙型、构造裂隙型、滩相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地表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该文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
一、正确把握是前提    教学活动包括学生、教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五方面要素,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常常会发现试题或者练习和作业中出现错题,这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正常学习,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果能发现错题中“对”的方面,充分利用错题的教育价值,那将有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错题;教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学生数学的基础能力,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意识,为以后更高阶段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也为学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结局的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以药物流产后因不全流产或失败行手术干预者为病例组,以药物流产后完全流产者为对照组,采用病例对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