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夏季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93例。[结果]临床控制44例,显效32例,有效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7%。[结论]三伏天艾灸加穴位贴敷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较好疗效。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三伏天 艾灸 穴位敷贴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82-01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每遇冬春季易复发。本病病因复杂,患者多有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史,治疗难度大,目前尚缺乏持久有效的西医根治方法。我院在夏天的三伏天,采用艾灸加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3例患者均为本院中医针灸科和全科诊室的门诊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症状,伴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1]。三伏天治疗时患者均处于缓解期,其中男性60例,女性33例,年龄5-75岁,平均54岁;病程2—25年,平均9年。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配置及组成 药物配方为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按2:1:1:1 比例配制。将药打碎研成粉末,使用时取适量加入少许生姜汁和适量蜂蜜调成糊状,以不渗出水分但能保持一定湿度为宜。
2.2 穴位选择 选取两组穴位,第一组为双侧肺俞、定喘及膻中、天突共六个穴位。第二组为双侧的膈俞、脾俞、肾俞共六个穴位。
2.3 敷贴方法 分别于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前三天,将两组穴位交替采用。敷贴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用艾条一根将需要敷贴的穴位分别进行温和灸,至穴位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消毒棉签挑取少许药糊,做成直径约1.5 cm 、厚约0.5 cm 的药饼,准确地将药饼敷贴在所选穴位上,外用橡皮膏固定。成人每次贴敷6-8小时,儿童为2-4小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贴敷时间,连续3年为一疗程。
2.4 注意事项 ①多数患者治疗后,局部会出现灼热、痒痛、发红、起泡等现象,此属正常药效反应,只要保持皮肤清洁,勿搔抓贴敷处以防感染。如皮肤灼热、疼痛不能耐受,应随时观察皮肤的反应,皮肤过红即可揭掉敷贴药物。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该项治疗。建议糖尿病患者随时观察皮肤反应,以免起泡难愈。②若皮肤起泡较大,可予一次性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渗出液,再外擦碘伏,覆以无菌纱布即可。③宜清淡饮食,禁食生冷、海鲜及辛辣刺激物。④敷贴后最好在空调房间以不出汗为度,但也不宜过凉,不能吹风扇,敷贴处不能见水(暂不洗澡),待膏药取下后方可洗澡,敷贴处勿用力揉擦。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 为经过连续3个三伏天的穴位敷贴,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年内未见复发为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年内复发1次,咳喘的病程明显缩短,痰量明显减少为显效;症状、体征较以前有所改善,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症状减轻,每次咳喘的病程有所缩短,痰量减少且比较容易咳出为有效;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经过3年为一疗程的治疗,临床控制44例占47.3%;显效32 例占34.4%;有效13 例占14%;无效4例占4.3%。总有效率95.7%。
4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属“喘证”、“痰饮”范围,病机为肺、脾、肾阳虚,痰饮内伏。每逢冬春寒冷季节,易遭寒邪入侵,每因外感风寒引动宿饮,使肺失宣降而发病;随着气候转暖,天时之阳气升发,弥补了人体阳气之虚,故其病情随之缓解。而三伏天穴位敷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观点,以中医“治未病”、“内病外治”为理论依据,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通过经络直达病所,使其充分发挥疗效。配合艾灸可使局部温热,去除寒邪,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于药物渗透吸收,从而提高疗效。而三伏天的前三天是阳气最旺盛的三天,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在背部俞穴贴敷辛温逐痰、走窜的中药,可温阳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邪,補益人体阳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所选穴位中,肺俞为肺之背腧穴,肺气所转输之处,能顺畅肺气,定喘止咳;膈俞、脾俞理气宽胸,健脾化湿;膻中是气会,是宗气积聚之处;天突为气之要道,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能补肾纳气。药膏中白芥子温肺化痰,甘遂泄水逐饮,细辛辛散温通,通彻表里,入肺经温肺化痰,生姜汁散风寒、化痰饮,延胡索行气活血化瘀。药穴结合,共奏镇咳祛痰、解痉平喘之效。在治疗中,笔者发现贴敷时间越长,皮肤发疱越重者,治疗效果越好。凡是治疗连续三年者较治疗一年的效果好,因此,艾灸加穴位贴敷对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
[3]林兵宾,杨俊艳. 针刺加中药外敷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7
作者简介
倪素兰 1971年10月出生,女,副主任中医师 中医硕士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三伏天 艾灸 穴位敷贴
中图分类号:R5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4-082-01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呼吸系统慢性疾病,为内科常见病、多发病,每遇冬春季易复发。本病病因复杂,患者多有反复应用多种抗生素治疗史,治疗难度大,目前尚缺乏持久有效的西医根治方法。我院在夏天的三伏天,采用艾灸加穴位贴敷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93例患者均为本院中医针灸科和全科诊室的门诊患者,均符合慢性支气管炎诊断标准,患者均有咳嗽、咳痰症状,伴喘息,反复发作,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心、肺疾患[1]。三伏天治疗时患者均处于缓解期,其中男性60例,女性33例,年龄5-75岁,平均54岁;病程2—25年,平均9年。
2 治疗方法
2.1 药物配置及组成 药物配方为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按2:1:1:1 比例配制。将药打碎研成粉末,使用时取适量加入少许生姜汁和适量蜂蜜调成糊状,以不渗出水分但能保持一定湿度为宜。
2.2 穴位选择 选取两组穴位,第一组为双侧肺俞、定喘及膻中、天突共六个穴位。第二组为双侧的膈俞、脾俞、肾俞共六个穴位。
2.3 敷贴方法 分别于三伏天的头伏、中伏、末伏的前三天,将两组穴位交替采用。敷贴前充分暴露治疗部位,用艾条一根将需要敷贴的穴位分别进行温和灸,至穴位皮肤微红为度。再用消毒棉签挑取少许药糊,做成直径约1.5 cm 、厚约0.5 cm 的药饼,准确地将药饼敷贴在所选穴位上,外用橡皮膏固定。成人每次贴敷6-8小时,儿童为2-4小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贴敷时间,连续3年为一疗程。
2.4 注意事项 ①多数患者治疗后,局部会出现灼热、痒痛、发红、起泡等现象,此属正常药效反应,只要保持皮肤清洁,勿搔抓贴敷处以防感染。如皮肤灼热、疼痛不能耐受,应随时观察皮肤的反应,皮肤过红即可揭掉敷贴药物。皮肤过敏者不宜进行该项治疗。建议糖尿病患者随时观察皮肤反应,以免起泡难愈。②若皮肤起泡较大,可予一次性注射器抽吸水泡内渗出液,再外擦碘伏,覆以无菌纱布即可。③宜清淡饮食,禁食生冷、海鲜及辛辣刺激物。④敷贴后最好在空调房间以不出汗为度,但也不宜过凉,不能吹风扇,敷贴处不能见水(暂不洗澡),待膏药取下后方可洗澡,敷贴处勿用力揉擦。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标准[2] 为经过连续3个三伏天的穴位敷贴,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1年内未见复发为临床控制;临床症状明显好转,1年内复发1次,咳喘的病程明显缩短,痰量明显减少为显效;症状、体征较以前有所改善,发作次数较前减少,症状减轻,每次咳喘的病程有所缩短,痰量减少且比较容易咳出为有效;经过治疗,症状、体征无改善为无效。
3.2 治疗结果 经过3年为一疗程的治疗,临床控制44例占47.3%;显效32 例占34.4%;有效13 例占14%;无效4例占4.3%。总有效率95.7%。
4 讨 论
慢性支气管炎中医属“喘证”、“痰饮”范围,病机为肺、脾、肾阳虚,痰饮内伏。每逢冬春寒冷季节,易遭寒邪入侵,每因外感风寒引动宿饮,使肺失宣降而发病;随着气候转暖,天时之阳气升发,弥补了人体阳气之虚,故其病情随之缓解。而三伏天穴位敷贴是根据中医“天人相应”、“冬病夏治”的观点,以中医“治未病”、“内病外治”为理论依据,为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中药穴位贴敷可使药物通过经络直达病所,使其充分发挥疗效。配合艾灸可使局部温热,去除寒邪,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利于药物渗透吸收,从而提高疗效。而三伏天的前三天是阳气最旺盛的三天,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在背部俞穴贴敷辛温逐痰、走窜的中药,可温阳利气,驱除肺中内伏寒邪,補益人体阳气,从而达到治疗目的[3]。所选穴位中,肺俞为肺之背腧穴,肺气所转输之处,能顺畅肺气,定喘止咳;膈俞、脾俞理气宽胸,健脾化湿;膻中是气会,是宗气积聚之处;天突为气之要道,肾俞为肾之背俞穴,能补肾纳气。药膏中白芥子温肺化痰,甘遂泄水逐饮,细辛辛散温通,通彻表里,入肺经温肺化痰,生姜汁散风寒、化痰饮,延胡索行气活血化瘀。药穴结合,共奏镇咳祛痰、解痉平喘之效。在治疗中,笔者发现贴敷时间越长,皮肤发疱越重者,治疗效果越好。凡是治疗连续三年者较治疗一年的效果好,因此,艾灸加穴位贴敷对慢性支气管炎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2]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3-4
[3]林兵宾,杨俊艳. 针刺加中药外敷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9.15(6):7
作者简介
倪素兰 1971年10月出生,女,副主任中医师 中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