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能够获得生命投入的真实感受;体验,能够赋予德育活动别样的风彩。围绕体验,淮安市实验小学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以此开发儿童的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小学者出访
小学者出访活动即在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中各选出两名同学,互换到对方班级去学习、生活一周。被选中的同学即为小学者。
小学者的选拔条件有三项:一是热爱集体,尊重他人;二是自信开朗,乐于交往;三是勤于思考,善于借鉴。活动开始前,有两周的推选时间,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候选者评分,最后确定两名同学代表自己的班级出访。成功当选的小学者挂上胸牌来到受访班级,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自我介绍(视频、PPT或文字),让大家认识自己,接下来,他的任务就是努力适应,多交朋友,每天在“留学日记本”上和家长分别记录当天的感受。访期结束之际,受访班级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在小学者“护照”上签字盖章。
“家”中来了客人,受访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引发出了集体荣誉感,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发言时争先恐后,做操时认真卖力,而小学者的同桌则自觉地帮助和维护小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出访,身在其中以及“旁观”的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许多小学者在原班没有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能力在新环境中被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相同的体验将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小学者胸牌上的这段话道出了体验的真谛,“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童年才有不一样的快乐和精彩”。
二、小岗位实践
班级是学校机体的细胞,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将班级生活的管理权、参与权还给所有学生,就需要为学生设立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在日常化的自我管理中锻炼和发展。
小岗位由全班所有学生通过“协商会议”来设置。大家根据班级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明确集体生活中必需的岗位,做到“按需设岗”。
“班级是我家,哪些事情需要我们经常去做呢?”学生们一边讨论,老师一边写下来——擦黑板、开关电灯、整理图书、擦洗饮水机……并对应拟出岗位名称——黑板美容师、课前小叮当、老师小助手、绿色小天使……到了中、高年级,班级日常生活的小岗位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家就从班级文化领域另行开辟新岗位或岗位组,于是产生了剪报员、古诗推荐人、长绳社团召集人、溜溜球俱乐部、板报专家组……
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认岗。遇到“一岗多人”竞争时,又能真实地体验“竞争与公平”。选定岗位后,“岗位细则”张贴在班级内,每位在岗学生都要努力做到“每天做、坚持做、认真做”。一段时间之后,推行“轮岗”制度,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形成人人在班级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局面,让大家获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体验。
评价,在小岗位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评价重在引导,自己评价重在体验,同伴评价重在促进,在评价中学会审视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以此提高自己的岗位意识和实践能力,维护班级这个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三、小社团开展
学生们非常热衷于社团活动,因为这类活动没有刻板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总是和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一起活动,交流融洽,气氛和谐,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能力,增长知识,扩大交际圈,还能共享快乐,展现自己的风采。
学校的小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机器人社团、淮锋艺术社团是两个校级社团,招募具有相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年级、班级社团的活动时间更为自由,活动地点更为广阔,也让学生们无限神往,如“足球俱乐部”“文学家的摇篮”“陶艺吧”等。
数十个小社团并没有固定的入团标准,只要你喜欢,只要能够施展你的个性,就可以加入。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一人参加几个社团;有的学生爱好专一,几年坚守一个社团。大多数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策划,都以学生为主,专业老师仅在相关知识、技能方面给予指导。不少社团还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有各项专业特长的家长主动参与,当起了义工,提供技术支持和财力、物力的帮助。
社团活动的启动与开展,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逐步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体验,浸润在每一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然开发。
责任编辑/南 丽
一、小学者出访
小学者出访活动即在同一年级的两个班级中各选出两名同学,互换到对方班级去学习、生活一周。被选中的同学即为小学者。
小学者的选拔条件有三项:一是热爱集体,尊重他人;二是自信开朗,乐于交往;三是勤于思考,善于借鉴。活动开始前,有两周的推选时间,老师和同学一起对候选者评分,最后确定两名同学代表自己的班级出访。成功当选的小学者挂上胸牌来到受访班级,通过事先设计好的自我介绍(视频、PPT或文字),让大家认识自己,接下来,他的任务就是努力适应,多交朋友,每天在“留学日记本”上和家长分别记录当天的感受。访期结束之际,受访班级的老师和同学共同在小学者“护照”上签字盖章。
“家”中来了客人,受访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引发出了集体荣誉感,他们变得更加积极向上,发言时争先恐后,做操时认真卖力,而小学者的同桌则自觉地帮助和维护小学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出访,身在其中以及“旁观”的学生,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许多小学者在原班没有表现出来的优点和能力在新环境中被一点一点地挖掘出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可复制的个体,相同的体验将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小学者胸牌上的这段话道出了体验的真谛,“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一样的童年才有不一样的快乐和精彩”。
二、小岗位实践
班级是学校机体的细胞,学生在校生活的“家”。将班级生活的管理权、参与权还给所有学生,就需要为学生设立合适的岗位,让学生在日常化的自我管理中锻炼和发展。
小岗位由全班所有学生通过“协商会议”来设置。大家根据班级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明确集体生活中必需的岗位,做到“按需设岗”。
“班级是我家,哪些事情需要我们经常去做呢?”学生们一边讨论,老师一边写下来——擦黑板、开关电灯、整理图书、擦洗饮水机……并对应拟出岗位名称——黑板美容师、课前小叮当、老师小助手、绿色小天使……到了中、高年级,班级日常生活的小岗位已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大家就从班级文化领域另行开辟新岗位或岗位组,于是产生了剪报员、古诗推荐人、长绳社团召集人、溜溜球俱乐部、板报专家组……
学生根据个人特点自主认岗。遇到“一岗多人”竞争时,又能真实地体验“竞争与公平”。选定岗位后,“岗位细则”张贴在班级内,每位在岗学生都要努力做到“每天做、坚持做、认真做”。一段时间之后,推行“轮岗”制度,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岗位任务和岗位职责,形成人人在班级中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的局面,让大家获得“服务”与“被服务”的不同体验。
评价,在小岗位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评价重在引导,自己评价重在体验,同伴评价重在促进,在评价中学会审视自己的不足,发现他人的优点,以此提高自己的岗位意识和实践能力,维护班级这个组织的稳定和发展。
三、小社团开展
学生们非常热衷于社团活动,因为这类活动没有刻板的规定和严格的程序,总是和志同道合的老师、同学一起活动,交流融洽,气氛和谐,在活动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能力,增长知识,扩大交际圈,还能共享快乐,展现自己的风采。
学校的小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机器人社团、淮锋艺术社团是两个校级社团,招募具有相关爱好和特长的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年级、班级社团的活动时间更为自由,活动地点更为广阔,也让学生们无限神往,如“足球俱乐部”“文学家的摇篮”“陶艺吧”等。
数十个小社团并没有固定的入团标准,只要你喜欢,只要能够施展你的个性,就可以加入。有的学生兴趣广泛,一人参加几个社团;有的学生爱好专一,几年坚守一个社团。大多数社团的组织和活动策划,都以学生为主,专业老师仅在相关知识、技能方面给予指导。不少社团还充分调动了家长资源,有各项专业特长的家长主动参与,当起了义工,提供技术支持和财力、物力的帮助。
社团活动的启动与开展,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合作,逐步学会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评价。
体验,浸润在每一个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中。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兴趣和选择,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然开发。
责任编辑/南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