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教师,我们心中必须很清楚我们的学生现状: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缺乏兴趣、信心、甚至毫无兴趣。高一,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始。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新的老师同学朋友,他们肯定满怀憧憬与激情。学生如果有憧憬与激情,那么他们就会有学习与探索的欲望。我们若能抓住学生的这股劲,让学生感觉到学习高中化学是很有趣的、只要用点心思也是很容易学好的,让他们喜欢上高一的化学,学好高一的化学,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那么,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教学特点和学习特点,学好高一的化学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下面介绍常见的预习方法:
(1)专题单元结合预习法:首先粗读整个单元、整个专题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本单元、专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难点和疑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是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习题试解法: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和学案上的练习(化学课前教学先提供一份导学案),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过程中,就会检验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解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分液的条件,③离子的检验方法,④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我设计为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了较深的黄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来说,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而这个实验会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这样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试题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
一、做好初高中衔接
初中化学从启蒙开始到毕业参加中考,时间仅有短短一年。而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内容紧密相联,如:初中的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和高中的元素周期律。初中的酸、碱、盐、单质、氧化物间的相互变化与高中的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初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间的质量比与高中的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等等。为了更好地学习高中的新知识,为了温习巩固初中的已有知识,我们选择了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之前对初中的以下几个知识点进行了衔接。衔接内容如下:
1、初高中学习方法的区别(2课时)
教师介绍初高中在教材、学法、课时等方面的不同---1课时
座谈会:请高三的化学优秀生与同学们进行交谈、经验传授---1课时
2、化学基础知识(2课时)
个体归纳与集体总结相结合
3、化学反应及其规律(2课时)
主要介绍初中的一些常见反应及类型
4、化学实验(2课时)
布置实验,学生自行设计方案动手操作
5、化学计算练习(1课时)
二、重视课前的预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是基础。我们经常说“向四十分钟要效率”,如何要效率,课前预习便是提高效率的方法之一。在预习过程中,对即将要学习的新课能够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哪些内容能够自己弄懂,哪些内容自己无法弄懂,听课时,便可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弄懂的部分,这样可以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听课,变盲目听课为带着疑问听课,使听课变得更有针对性了,能够更好地抓住课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高一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学习,如此抽象的名词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学生很难接受,很难理解,会出现知识的“拦路虎”,影响进一步的学习,但如果有了课前预习,学生就会大概知道“物质的量”也是一个国际通用的基本物理量,对它的概念和研究范畴有了一定的了解,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的生动讲述,学生也就会更容易理解这个内容了。下面介绍常见的预习方法:
(1)专题单元结合预习法:首先粗读整个单元、整个专题的内容,把握整体,然后找出本单元、专题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理出头绪。想一想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难点和疑点应该如何掌握,如何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理解?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行不行?哪些知识是记忆性的?哪些知识是看不明白,等等。这样就为上课时搞清、搞懂、掌握、记忆所学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习题试解法:习题试解法是指在预习完教材之后,马上看一看课后的练习题和学案上的练习(化学课前教学先提供一份导学案),然后对照教材进行试解,这样在试解过程中,就会检验出预习的情况,是懂还是不懂。例如:对化学实验方法一节来说,通过对教材的习题试解后,就可理出本节的重点内容是:①过滤的操作要点,②分液的条件,③离子的检验方法,④实验操作的安全问题。
三、重视课堂的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有效手段。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学生学习最怕的就是没有动力。而我们的化学实验,反应产生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现象正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兴趣的最佳良药。
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其中又蕴涵着各种化学原理,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如: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我设计为实验教学,学生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这部分知识点也理解得更加透彻了。用榨汁机把青苹果榨成汁,果汁短时间显浅绿色,放置几分钟时间,苹果汁很快变成了较深的黄色,加入维生素C药片粉末,搅拌溶解,苹果汁很快黄色变浅或变为原状。该实验来源于日常生活现象——苹果汁的变色。内含的化学知识: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即苹果汁中的Fe2+被氧化剂(氧气)氧化为Fe3+,Fe3+被还原剂(维生素C)还原成Fe2+。
实验中,由于各种原因,有时实验现象会与我们的预期结果出现反差,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验不成功了。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实验的功能,甚至有时候我们需要故意做一些这样的实验来强化某些知识。就拿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来说,总有一些同学不把反应的条件当一回事。酚酞遇碱变红色遇酸不显色,高中学生都知道,但在浓度高于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它会变红,振荡褪色;再滴加酚酞变红色,振荡又褪色;在浓度高于80%的浓硫酸中加入酚酞,溶液显橙红色,振荡不退色。例举该实验不是想说明其中的原理,也不是说前面的结论有错误;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辛辛苦苦强调化学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而学生置若罔闻,时常在书写方程式时把反应条件置于一边给忘了”。而这个实验会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验中,条件的改变会引起反应质的变化,关系到实验的成败。通过该实验可以给学生一种震撼,让学生体会并认识到化学反应中条件控制重要性。
四、重视课后的知识巩固
做好课后复习,巩固课堂知识,是学好化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复习时经过“回忆再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搞不清楚的问题,大部分可在课后再读之中得到解决。复习时,我们应强调让学生全面过目,对理解的、记住的部分不必花费很多功夫,对不理解、未能记住的地方要多花些时间。课后再读也包括对课堂笔记的整理,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将不完全的笔记补齐,将记得不准确、不正确的笔记修改过来,力求笔记的完整、正确、实用。使之线索清楚、重点突出,成为适合自己的复习资料。
五、重视习题的精选及讲评
练习是检测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手段。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对知识点的要求降低了,现有的许多参考资料无法直接应用,过多的实行“拿来主义”,势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错误导向,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选择作业时,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编排练习题和测试题,做到选题科学,用题准确,注意从不同角度多练学生易错、易模糊的知识点。另外,还应考虑到一个班的学生在方方面面的差距,对完成情况定出不同的标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程度独立完成自己能够完成的作业,实现学习过程中真正意义上的“躬行”。
学生做完练习后,教师应针对性地对一些题目进行评析。这样不仅能及时清理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高一化学习题讲评的核心内容应该是规范解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突出试题分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规范严谨的完成解题过程的习惯。
总之,学习的方法有千万种,适合自己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以上是本人在高一化学教学中的一点经验总结,望能给予高一年的学生一点指导,进而更快、更好地适应高中的化学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