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ked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文化的概念引入中、英文化范畴中的不同价值观:个体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前者源自英国,后者源自中国。本文分析这两种价值观产生的不同时代背景,然后就这两种价值观对英、汉语言产生的某些影响进行阐述。
  关键词:文化;价值观;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什么是文化?古今中外,学者们对此提出过许多定义。季羡林先生曾统计过,有500多种。简单与复杂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文化的概念亦是如此。人类与文化同在。几千年前,古代中国人就对此有过研究。早在战国末年《易传·贲卦传》中就有“观夫人文,以化成天下”之说,意即以文治教化民众。至汉代,“文化”成为一个专用词。刘向《说苑》中曾说到,“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此后“文化”成为常用词。至今我国语言学术界常采用以下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为努力摆脱自然。后由于宗教神学观念统治着整个欧洲,文化的含义也被“神学化”了。19世纪后,文化才摆脱宗教的阴影。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文明或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由于中、西方文化孕育土地不同,因而对文化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对文化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文化的概念总离不开语言。文化和语言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内涵中的一部分,反之,它也是承载人类文化的一种工具,是文化的折射。因为中、西方文化基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们在语言这一载体上的反映也存在着自身独有的特征。本文就以英语和汉语为对象,对它们之间因文化方面个体主义价值观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某些语言现象的差异作一些分析。
  一、中、英文化中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产生的根源
  英语民族重自由、重个体,中华民族重组织、重集体。这种区别产生的根源何在?欧洲封建社会是从公元9世纪至公元15世纪,仅500多年的历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存在的时间不长。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萌芽了英国资本主义,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英国开始进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即使在短短的封建社会中,英国土地上也仍然存在着许多自由农民,有着民主意识,上层社会中也有一些民主和个人主义思想。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虽为君主制度,但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小,直至后来国王成为了一种无实权的国家的象征。国王终于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受这种政治制度的影响,该民族长期以来注重个人的作用,强调个人的价值。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更加助长了个人主义思想,崇尚以个人为中心,不受外来约束,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形成了根深蒂固、影响至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individualisticmeasureofvalue)。
  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被推翻,长达2000多年(英国仅有500年)。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了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大一统”及“中庸之道”等儒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和孟子。孔子主张“仁爱”和“礼教”。《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强调了血缘纽带的重要性,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礼”,把“礼”说成是人类血缘亲情的自然表露。这些观点及孟子的“仁政王道”的主张都有利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而被历代帝王所利用。汉武帝更是运用了儒生出身的董仲舒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虽不利于学术文化的发展,但在当时非常有利于专制制度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从此以后“大一统”思想成为了2000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中国的政治结构、文化道德领域等处处打上了“大一统”思想的烙印。因此中国人不注重个人,总认为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群体中的每个成员的利益和义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群体,强调相互支持和对群体的责任感,这实际上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collectivemeasureofvalue)。
  以上中、英两种文化中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反映在语言方面也就会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
  二、中英语言方面的差异
  1.姓名方面
  英语姓名中,名在前,姓在后,而汉语中则相反。英语中的这一现象是受其民族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而产生的。为了体现出个体而把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名放在重要位置。汉语中则把家族(集体)的标志——姓,放在首要位置。汉语中这一现象正是受到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不允许把个人利益和名誉凌驾于群体名誉之上,代表个人的符号——名,就只能置于家族标志——姓之后了。口语中,询问姓名时,英语中姓、名一起问,用“What’syourname ?”而汉语中往往先问姓,用“您贵姓?”或“请问您的尊姓大名?”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族谱”现象也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体现之一。英语国家很少有家族观念,极少有“修族谱”的观念及活动,而中国人则非常重视自己的家族,“修族谱”“寻根”的意识很强烈,至今在某些地区这类活动还比较普遍,甚至国外侨民也想方设法回家乡“寻根”。
  2.称谓方面
  受中国长期的封建礼教和传统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影响,人们非常重视血缘关系、重家族观念。男方的姓称同族,女方的姓称外姓。英语中的一个称呼往往可以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身上,而汉语中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称呼,不能混同。如英语中的cousin一词可代替汉语中的8个不同的称谓。英语中的uncle既可表示叔父,也可表示伯父,但汉语中就讲究长幼尊卑,大者为伯父,小者为叔父。同是祖辈,男方血统的称为祖父,而女方血统的则称为外祖父。
  3.隐私意识
   英语中privacy一词早已有之。词典中一般释义为:①state of being away from others, alone and undisturbed;②secrecy, opposite to publicity。“privacy”所包含的这些概念在英国人头脑中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英语民族很重视privacy。中国人对英语民族所理解的privacy的全部含义感到陌生,汉语中也没有一个词的含义完全与之对等。“隐私”这一词也不能概括privacy 的全部含义。受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汉语民族存在着这种观念:人们应该团结友爱,抱成一团,人与人之间,特别是朋友之间没有什么隐私,人们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关心,个人的事就是一家的事,个人的事就是集体的事,个体会得到集体的关心。而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英语民族却存在着另外一种不同的观念:强调个人的作用,主张个体不受集体或其他个体的干扰,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保护和尊重,不允许对它进行刺探、干扰或侵扰。在汉语中被认为是一种表示关心或套近乎的日常用语及闲聊中的话题,在英语中则被认为是privacy,一般是不能涉及的,否则被认为是一种instrusion,是粗鲁、缺乏教养的表现,会令人厌恶、气愤,甚至引起误解,使得谈话双方达不到交际目的。马寅初教授称这种现象为语言运用的“不得体”。年龄、财产、工作、婚姻状况、去向等话题,在英语中一般是不能提及的。
  4.单词“I”的书写及其独特的用法
  在英语书面语中一般只有句首词和专有名词才用大写,但表示“我”的词却用一个无处不大写的“I”,而且be动词am为“I”所独用。其他主语,不论是代词还是名词,无论是单数还是复数,均不得使用am。另外名词性物主代词中,唯独“mine(我的)”不以“s”结尾。这些也是一种体现自我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形式,而汉语中无此现象。“我”与“你”和“他”等无论是在口语中还是书面语中均无多大的区别。英语书面语中还含有大量的含self 或ego(自己、自我)的合成词。如:self-worship(自我崇拜)、self-aggr andize-
  ment(自我扩张、自我提升)、egotrip(自我表现、追逐名利)、egocentricity(自我中心、自私自利)等。
  5.民族象征
  有历史记载以来,英语民族没有一个公认的象征物,而中华民族则有其传统的象征物——龙。华夏民族都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是一个统一体的一分子。《龙的传人》这首歌曾唱遍全国,在海外华侨中也广为流传。人们赋予“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以尊贵、权威的含义。十二生肖中以龙为尊,中华民族过春节以舞龙灯为乐,端午节江河两岸的老百姓以赛龙舟助兴。封建社会中以“龙”作为国家的至尊——帝王的象征,如:穿的称“龙袍”,坐的称“龙椅”。在古代乃至现代,“龙”这个字的使用频率是很高的,中国人的姓名中就有许多含“龙”字的,如:将军赵子龙,影视明星成龙。对联,这一汉语中独有的语言现象也常常使用“龙”字,如“丽日晴天凭风舞,华年盛世任龙飞”等。成语中有“龙吟虎啸”“龙马精神”“叶公好龙”“藏龙卧虎”等。谚语中也常有“龙”这一字眼。在英语中虽有dragon(龙)一词,但口语乃至书面语中很少使用它,因为在英语民族中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凶猛可怕的动物。
  6.某些口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语中某些口语表达方式往往是恭顺、温和、谦虚的,常通过一些间接、曲折的方式,表明说话者的立场、态度,是一种螺旋上升式或曲线前进式的。书面语中则辞藻华丽、含蓄婉转,敬语比较多。如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即使菜肴丰盛,色香味俱全,却仍会说:“没什么好菜招待您,真不好意思。”英国人则说:“This is the best dinner I have ever made. Help yourself, please.”客人称赞主人的烹饪技术时,中国的主人会说“哪里,哪里”,表示谦虚。而英国人则说“Thank you”。
  又如:晚辈向长辈或下级向上级甚至同辈或同级提意见或建议时,英国人往往直言不讳,敢于发表个人看法,表达自己独立的主张,而中国人则会顾全对方的面子,不敢或不会直接提出意见,而是采用委婉或迂回的方式。古代中国的文字忌讳和文字狱事例颇能说明这一点。例如,成语“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就出自一个文字忌讳的历史故事。
   中、英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对两种语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在此不可能一一尽述。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能在此方面加以重视,将会使我们的跨文化交流更得体,更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玉德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 易艳萍,马寅初.西方文化背景知识选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南省宁乡县泉塘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烦恼人生》通过分析普通城市人印家厚的生活琐事,借助对印家厚言行、心理细节描写的透析,反映了印氏人性的“大众化”倾向,印家厚在现实生活中演绎的外在“小男人”作风、内心的“小算盘”、意识中的“小性子”汇聚成“大众化”人性,从而为描绘“大众化”人物形象性格浓墨重彩地画上了一笔。  关键词:人物形象;印家厚;生存本相    “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摘要:中国的社会救济事业开始向近代转型的时间界定,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针对国民政府1943年颁布的《社会救济法》,从6个方面进行个案分析,认为民国时期的社会救济事业,虽不可能彻底完成由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但开始稀疏地出现一些近代化特征的萌芽:社会救济范围更广泛,救济设施更丰富,救济程序更规范灵活,救济经费管理更制度化,救济方法更多种多样,救济机构职责更明确。较之传统的社会救济而言,民国的社会救济
编者按: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21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21世纪前20年
摘要:行困生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而其个体内在的原因却是主要的。为此,我们要通过情感交流,引导他们转变,不断增加对他们的感情投入;尊重行困生的人格,让其自我转变;发掘行困生的闪光点,知人善用,增强其自信心,转变其学习态度。由此而切实、有效地解决一些行困生问题,让每一个学生抬起头来。  关键词:行困生;情感交流;尊重;人格;闪光点    在中小学校出现的行为困难学生,即行困生,其根源可能来自社会、
摘要:在课程改革实验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提出了“课堂实效性研究”这一课题。本文论述了有效教学活动对课堂实效的重要影响,并着重分析了预设有效教学活动的几种途径。  关键词:教学活动;预设;有效性    近几年开展得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活动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尤其是在公开课中,教师都预设丰富多彩的情境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此,我们提出了“课堂实效性研究”
在高三一轮复习过程中,大家普遍有这样的认识误区:高三,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跟高一、高二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高三复习课基础知识可以不复习了,应当以重难点知识为主,辅以各地调研题和历届高考真题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高考应试水平。所以从一轮复习开始,不少老师就开始大量训练对知识能力水平要求比较高的题目,甚至不惜采用题海战术,重复多次训练,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望题兴叹,望而
摘要:本次体育课程改革是历次课程改革幅度最大的一次,许多新的理念和内容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去认识、理解和体会。没有具体的方法可借鉴,只能在具体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去探索和实验。兴奋、困惑和摸索是笔者参与这次课改至今的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兴奋;困惑;摸索    和广大体育教师一样,笔者抱着成为一个适时的体育教师的初衷,求得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后,仔细阅读、认真研究,并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新
摘要:农村教师培训是加快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培训质量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探索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训模式是提升农村教师培训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入手,探索了“请上来、送下去、‘网’起来”培训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农村教师培训;培训模式    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的相对滞后制约着区域教育的发展,这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实现区域教育整体升位,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
摘要: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理想道德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初中政治教师,如何适应开卷考试的要求,落实政治课教学目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政治教师;难点;人格魅力;教法魅力    初中政治由于学科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给教师提出两个难点:①政治课本身比较枯燥;②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一些理论知识没有感性认识,难以理解。
日本东京一家贸易公司一位专门负责为客商订票的小姐,负责给德国一家公司的经理购买往返东京和大阪之间的火车票。不久,这位经理发现,每次去大阪,他的座位总在靠列车右边的窗口,每次回东京,又总在靠左边的窗口。问这位购票的小姐,答曰:为的是能让您往返都能欣赏美丽的富士山。这位德国经理深为感动,当然也就乐于和日本的这家公司进行贸易合作了。  管理的艺术是相通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往往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