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戳脚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优秀传统武术拳种,它以手脚并用、腿法突出、内容丰富、技击性强、攻防结合严密为特点,被武林推为“北腿”的代表,享有“北腿之杰”的美誉。
一、拳种渊源
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大都有其历史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势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三十二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明代解除武禁,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有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冯等所授武艺,十分注重实用,如“绝命十三枪、绝命十三刀、绝命十三剑”就是完全讲实用的招法,而且所保留的拳论均与《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授拳期间,他们经常潜入京师,给清朝统治者制造混乱,盗取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救济贫困徒众。可见冯克善等在河北授拳不仅是为避清兵追捕而隐姓埋名,也是抱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举义旗的政治目的。
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在河北授拳二十余年,后来被清政府觉察,又遭清兵搜捕,冯等再次突围出走。以后也曾回过饶阳、蠡县,但都没有停留太久。后来,唐有义死于北京,冯克善、杨景远走去了峨眉山,不知所终。在《戳脚门十三脚歌诀》中最后几句写道:“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
编纂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蓝?摇外史·靖逆记》记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膂力。曾从滑县朱兆村人唐恒乐(人称唐胡子)习武技……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1年)春,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步’,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所习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可见,天理教起义爆发前,冯克善即已从唐恒乐、王祥学拳,并尽得其术。
但后来有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冯克善习练的是八卦拳,这只是从上述冯克善与牛亮臣的对话中猜测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故有必要澄清这一点。
据清《军机处录副奏折》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十二日的审讯中冯曾供认:“我是河南滑县人,于嘉庆十六年入离卦教。旧离卦头王祥病故,因从我的人多,就推我为离卦头。”牛亮臣也在同一天的审讯中供认:“十三年正月后,始与林清认识,我听他讲教中真理,就入了他的坎卦教。”由此可看出,冯所习的不是八卦拳,其“离卦”是指拜王祥为师所加入的八卦教的一支。
二、拳种名称
戳脚全称为“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九番”是指戳脚套路分为“文”、“武”各九趟,其腿法一腿变多腿,可变化出九九八十一种腿法,其手法一手变多手,手法与腿法结合可变化出多种攻防方法;“御步”指戳脚腿法、步法的运用,即以灵活机变的步法调整敌我距离,使敌处于我腿击范围之内;“鸳鸯”取其成双成对出入之意,发腿时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勾挂连环”指腿法的协调配合,势势相连,环环紧扣;“悬空”意为戳脚静则虚步御敌,动则手脚齐起、手领脚发,身体飞腾纵跃;“戳脚”一名源于“玉环步鸳鸯脚”之定式“戳丁步”:向后上倒踢之脚下落时,以前脚掌戳地,脚跟翘起成丁字步。
三、拳种内容
(一)戳脚八母腿
戳脚脚法丰富,招式数以百计,但均由八种基本腿法衍生而来,此八种基本腿法称为“戳脚八母腿”,即“提腿、摆腿、圈腿、蹬腿、踢腿、掀腿、点腿、插腿”。其中,提腿为提皇腿,摆腿为摆莲花之母,圈腿为扣金钟之母,蹬腿为飞云跺子脚之母,踢腿为寸腿之母,掀腿为蝴蝶脚之母,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插腿为缠丝腿之母。
(二)戳脚八十一腿
戳脚以八母腿为本,各类腿法都有不同的变化,而且相互结合构成各种不同的攻防方法。这些腿法分为上盘腿法(腾空性腿法)、中盘腿法(除腾空和地躺性腿法外的其他腿法)、下盘腿法(地躺性腿法),并有明腿、暗腿、藏腿之说,而且有左式也有右式,可以左右互换。这些不同的具体方法总计81种,亦称为戳脚八十一腿,分为上、中、下三盘腿法:上盘腿法9种,以腾空性腿法为主,攻击人体胸部以上部位;中盘腿法63种,攻击胸部至裆部之间;下盘腿法9种,为地趟性腿法,攻击裆部以下部位。
A.上盘腿法
1.高撞脚 2.腾空飞脚 3.连环飞脚 4.飞点腿 5.旋风脚(腾空?摇腿) 6.蝴蝶脚 7.飞云跺子脚 8.箭弹腿 9.风摆荷叶腿
B.中盘腿法
提:10.提皇腿 11.提皇点腿 12.提皇侧踹 13.侧撞膝
圈:14.圈点腿 15.圈踹腿 16.圈跺腿 17.大缠丝腿
掀:18.掀腿
点:19.穿枪脚 20.仄点腿 21.正托点(叶里藏花) 22.侧托点 23.趴点 24.插点 25.弹点 26.仰点 27.穿梭偷点 28.蹲身侧点 29.颠步侧趴点 30.摆点 31.连环点腿 32.翻环点腿 33.翻环点腿 34.前后点腿
插:35.里插腿 36.外插腿 37.里插小缠丝腿 38.外插小缠丝腿 39.倒插腿
摆:40.?摇里合腿 41.外摆腿 42.拍腿(扣金钟)
踢:43.寸腿(寸腿翻杆手、寸腿劈打、寸腿挑打、寸腿冲拳、寸腿钻拳、寸腿劈挂手、寸腿抢掌、寸腿连环拳等) 44.颠踢腿(颠踢翻杆手、颠踢取耳抱打、颠踢连环拳、颠踢掏心捶、颠踢劈打等) 45.掏踢腿(掏踢外磕手、掏踢倒打等) 46.前撩阴腿(兜裆脚) 47.后撩阴腿 48.鸳鸯脚(连环鸳鸯脚、前踢后打鸳鸯脚、玉环步鸳鸯脚等) 49.蹶子脚 50.前后撩阴腿
蹬:51.撞脚 52.侧踹腿 53.颠步侧踹腿 54.颠步侧趴踹 55.扁踹腿(狸猫上树、蹬腿扑面掌、蹬腿转环拳) 56.跺脚 57.踩脚
其他:58.勾腿 59.挂腿 60.引腿 61.正扫腿 62.倒扫腿
复合腿法:63.寸腿撞脚 64.寸腿侧踹 65.寸腿飞点 66.金鸡跳墙 67.金鸡落架 68.绕码腿 69.蹶腿摆点 70.蝎子式 71.连环倒翻脚 72.勾挂连环腿
C.下盘腿法
73.金绞剪 74.钝镰割谷 75.老虎大偎窝 76.仙人过桥 77.大莽翻身 78.仙人睡床 79.蛤蟆式 80.猴弹腿 81.乌龙绞柱
(三)套路
戳脚的基本套路(亦称门户拳)为“文九趟”、“武九趟”,共18趟。文趟子的功架小,简练质朴,动作严谨,劲法柔中有刚,柔而后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注重防守,防而后攻;武趟子功架较大,动作舒展,放长击远,腿法丰富多变,劲法为发力刚直,刚中有柔,攻防明显,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凌厉刚健。
主要拳术还有六合根、金钢锤、甲子锤、地行拳等。具有突出特色的器械有枪术:正把螺丝枪、左把螺丝枪、五护断门枪、易手四门枪、二龙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刀术:大、小昆仑刀、梅花落枝刀、夜战八方刀、八卦刀、绝命十三刀;剑术:文、武三才剑、绝命十三剑;其他尚有大刀、双刀、锏、锤、抓、鸳鸯盆、鸳鸯钺等。
四、拳种特点
1.手脚并用,腿功见长
《戳脚拳论》曰: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实战技击,戳脚均注重手法与脚法的有机配合。手防上,脚踢下,手领脚发,手到脚到,脚攻手防,协调一致。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实战时,以手法左拨右格,上托下拦,封住敌之拳脚;或两手亮开门户,诱敌来攻;或以手法虚晃敌身,察其动静……待机用腿法攻敌之空当。
戳脚的腿法丰富多变,实战时常以腿技取胜。其一步一腿,上蹬下踹,左勾右挂,前踢后摆,明圈暗点,进攻立体化,上可踢头,下可跺脚,一腿发出,另一腿待发,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如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手打三分,脚踢七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由此可见,实战中,戳脚特别重视腿法的运用。
戳脚的基本功练习,不但要求搞好上肢的锻炼,而且注重腿部基本功的锻炼,认为“练腿为本”,“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练武先求腿力”,如不练腿则必“出势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它的腿部基本功包括腿部关节灵敏度练习以及力度(包括硬功)练习等。
2.攻防严谨,虚实结合
戳脚是闭门拳种,强调出手先护己。技击中,戳脚总是在有效的防守之中实施进攻,而每一个进攻动作,都紧跟着一个防守动作。它站立、进退、闪展腾挪,手一出,脚一动,或静或动都着眼于攻防。它站则多取虚步,以求灵便,进易攻,退易守;进退则拳尖、脚尖、鼻尖三尖相对,身无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重心不偏;动转则常常肘手不离,肘膝相对,前手出击,后手则以肘护肋,以手护胸,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它的进攻与防守往往同时而发,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防兼具,变化巧妙,使人难以招架。
戳脚立足实战,讲究战术策略,大多数招式在实战时都有虚招作为探路先锋,时而虚手实脚,时而晃左踢右,翻上打下,声东击西,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兼备,变化莫测。
3.刚柔相济,攻势凌厉
戳脚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刚中存柔。技击中,主张“蓄力如弓,发力似箭”,使用“绵、软、硬、脆、滑”五劲,以求勇猛刚劲,刚中寓柔。戳脚强调发整劲于一点,进攻要有爆发力,拳打脚踢要有硬攻直进无阻拦之意,崩拳似箭,穿点如梭,脚到之处,如狂风卷扫,使敌难以抵挡。
五、拳种流派
戳脚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流派主要有东北戳脚、北京戳脚、河北蠡县戳脚。
河北蠡县一带,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成为盛极一时的戳脚之乡,代代相传,名家辈出。经刘观澜兄弟三人及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分别传与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赵振基、冉振山、王占鳌、魏赞魁、王老仓、于印同等,第四代再传与刘景山(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吴斌楼、彭法云、刘仁义、刘经才等。现在,河北之“刘氏”戳脚名扬武林,其戳脚功法纯正,技法传统。
东北戳脚的创始人是于伯谦先生。清道光年间,冯克善在河北饶阳县将戳脚传给徐兆熊,徐来到沈阳,传给郝鸣九,郝先生又将戳脚传给于伯谦,于先生在东北地区广授技艺,使戳脚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戳脚流派。
北京戳脚的创始人是吴斌楼先生。吴先生生于清光绪年间,乃河北蠡县人,自幼拜清廷“御翻子”魏赞魁为师,得其真传。吴先生于1924年来北京传授戳脚,开创了北京戳脚流派。
一、拳种渊源
一个武术流派的产生大都有其历史背景,作为“北腿之杰”的戳脚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所谓“时势造英雄”,戳脚流派内容的丰富、完善得益于清朝爆发的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其领袖人物之一的冯克善便是当时的英雄,他是近现代人们公认的戳脚门主要创始人。
关于戳脚的历史源流,武林中有“创于宋,成于明,盛行于清”的说法。在宋代,自宋太祖创编三十二路长拳后,各种武术套路及门派逐渐兴起,其十大门派中的“枝”指的就是戳脚,相传为宋代道士邓良所创。《辞海》中有:“戳脚,亦称‘水浒门’,武术拳种。盛于明清,流行于我国北方,以腿功见长,并强调手脚并用……”戳脚“盛于明清”,则必创于明代以前。元代时,蒙古人怕汉人造反,严禁民间习武。综合看来,戳脚创于宋代是可信的。
明代解除武禁,戳脚又有了较大的发展,有关戳脚的内容,在明初的《水浒传》中已有记载。《水浒传》第十七回“花和尚单打二龙山”中,描述了鲁智深“一脚点翻”邓龙的情节;第二十九回“武松醉打蒋门神”中,又详细地描写了武松使用“玉环步鸳鸯脚”的招法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场面。鲁智深用的“点腿”就是戳脚中最基本的腿法,而今之“玉环步鸳鸯脚”与书中描写的,在动作名称、实用技法上完全一致。《辞海》中称戳脚为“水浒门”,是因《水浒传》中众好汉习练戳脚、精通戳脚的缘故。由此可见,明代时戳脚已形成,并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影响。
经宋至明,由明到清,戳脚历经数百年的传播、发展、完善,到清道光年间,已达到鼎盛。1813年,在河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地区,以河南滑县为基地,爆发了天理教(又称八卦教)农民起义,这是一场以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为目的的农民起义。冯克善积极参加这次起义,是重要的首领之一,后来由于抵挡不住清朝的强大武装,起义军被清兵包围。1813年10月23日,冯克善与其部将杨景(绰号飞狐)、唐有义不幸在河北献县被捕,紧接着李文成等起义军主要领导人在司寨壮烈牺牲,起义失败了。
在河北献县,冯克善和杨景、唐有义越狱逃出,隐居于河北省饶阳县段君道村段绪和(号老绪,据传当年曾参加天理教起义)处。开始时,他们以少林寺云游僧传授武艺的身份出现,冯伪称杨、唐之师,经过段的联系,冯等三人先后在饶阳县的桑园、北官庄、前甫村、大官亭一带授徒,后又扩展到深县的冯庄、杏叶及蠡县赵锻庄等处专门传授武艺。前后经历了二十多年,在此期间,冯克善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捕,曾多次改名:在饶阳县的北官庄一带更名为赵灿章(后人又称其为赵老灿);在蠡县又改名为冯凯克,字克敏。他们在各地所授武艺也不相同:在饶阳县的桑园一带传授十二路华拳,在饶阳县的北官庄、前甫村一带教戳脚的初级套路——八趟金刚架、八趟金刚锤、九枝子、哪叱拳,在深县的冯庄、杏叶则教少林拳、八趟八翻手。在饶阳县、深县授拳大约七八年。1820年后,段绪和将冯等三人介绍给蠡县赵锻庄的刘老尚,刘老尚为让儿子学得武艺就将冯等三人收留于家,让他们专门教儿子习练武术,冯、杨、唐将较为系统的戳脚武艺尽授给刘观澜及其兄刘攀贵、其弟刘桂馨,还有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等人,这段时间有十多年。这时戳脚已趋于完善,不仅有拳术,还有各种武术器械。冯克善在杨景、唐有义的协同下,历经二十余年的授拳实践,以古传戳脚内容为基础,又借鉴了太极、地躺、八卦、形意等流派的内容,丰富、完善、发展了被后人誉为“北腿之杰”的戳脚,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拳系,即今之戳脚门。
冯等所授武艺,十分注重实用,如“绝命十三枪、绝命十三刀、绝命十三剑”就是完全讲实用的招法,而且所保留的拳论均与《兵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授拳期间,他们经常潜入京师,给清朝统治者制造混乱,盗取达官显贵、皇亲国戚的金银财宝、古玩玉器,救济贫困徒众。可见冯克善等在河北授拳不仅是为避清兵追捕而隐姓埋名,也是抱有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再举义旗的政治目的。
冯克善、杨景、唐有义在河北授拳二十余年,后来被清政府觉察,又遭清兵搜捕,冯等再次突围出走。以后也曾回过饶阳、蠡县,但都没有停留太久。后来,唐有义死于北京,冯克善、杨景远走去了峨眉山,不知所终。在《戳脚门十三脚歌诀》中最后几句写道:“十三脚恩师传,漂泊江湖四十年;玉容师音难寻觅,祖祖辈辈念老灿。”
编纂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的《蓝?摇外史·靖逆记》记载:“冯克善,河南滑县人,少猛鸷有膂力。曾从滑县朱兆村人唐恒乐(人称唐胡子)习武技……嘉庆丁巳(1797年),有山东济宁人王祥教冯克善拳法,克善尽得其术。庚午(1811年)春,牛亮臣见冯克善拳法中有‘八步’,亮臣曰:我所习坎卦。克善曰:我所习离卦。亮臣曰:“尔为离,我为坎,我二人离坎交宫,各习其所习可也。”可见,天理教起义爆发前,冯克善即已从唐恒乐、王祥学拳,并尽得其术。
但后来有人根据这段记载认为冯克善习练的是八卦拳,这只是从上述冯克善与牛亮臣的对话中猜测出来的,并非历史的真实,故有必要澄清这一点。
据清《军机处录副奏折》在嘉庆十九年(1814年)正月十二日的审讯中冯曾供认:“我是河南滑县人,于嘉庆十六年入离卦教。旧离卦头王祥病故,因从我的人多,就推我为离卦头。”牛亮臣也在同一天的审讯中供认:“十三年正月后,始与林清认识,我听他讲教中真理,就入了他的坎卦教。”由此可看出,冯所习的不是八卦拳,其“离卦”是指拜王祥为师所加入的八卦教的一支。
二、拳种名称
戳脚全称为“九番御步鸳鸯勾挂连环悬空戳脚”,又名九番鸳鸯脚、九枝子、趟子腿。“九番”是指戳脚套路分为“文”、“武”各九趟,其腿法一腿变多腿,可变化出九九八十一种腿法,其手法一手变多手,手法与腿法结合可变化出多种攻防方法;“御步”指戳脚腿法、步法的运用,即以灵活机变的步法调整敌我距离,使敌处于我腿击范围之内;“鸳鸯”取其成双成对出入之意,发腿时有左必有右,有上必有下;“勾挂连环”指腿法的协调配合,势势相连,环环紧扣;“悬空”意为戳脚静则虚步御敌,动则手脚齐起、手领脚发,身体飞腾纵跃;“戳脚”一名源于“玉环步鸳鸯脚”之定式“戳丁步”:向后上倒踢之脚下落时,以前脚掌戳地,脚跟翘起成丁字步。
三、拳种内容
(一)戳脚八母腿
戳脚脚法丰富,招式数以百计,但均由八种基本腿法衍生而来,此八种基本腿法称为“戳脚八母腿”,即“提腿、摆腿、圈腿、蹬腿、踢腿、掀腿、点腿、插腿”。其中,提腿为提皇腿,摆腿为摆莲花之母,圈腿为扣金钟之母,蹬腿为飞云跺子脚之母,踢腿为寸腿之母,掀腿为蝴蝶脚之母,点腿为叶里藏花之母,插腿为缠丝腿之母。
(二)戳脚八十一腿
戳脚以八母腿为本,各类腿法都有不同的变化,而且相互结合构成各种不同的攻防方法。这些腿法分为上盘腿法(腾空性腿法)、中盘腿法(除腾空和地躺性腿法外的其他腿法)、下盘腿法(地躺性腿法),并有明腿、暗腿、藏腿之说,而且有左式也有右式,可以左右互换。这些不同的具体方法总计81种,亦称为戳脚八十一腿,分为上、中、下三盘腿法:上盘腿法9种,以腾空性腿法为主,攻击人体胸部以上部位;中盘腿法63种,攻击胸部至裆部之间;下盘腿法9种,为地趟性腿法,攻击裆部以下部位。
A.上盘腿法
1.高撞脚 2.腾空飞脚 3.连环飞脚 4.飞点腿 5.旋风脚(腾空?摇腿) 6.蝴蝶脚 7.飞云跺子脚 8.箭弹腿 9.风摆荷叶腿
B.中盘腿法
提:10.提皇腿 11.提皇点腿 12.提皇侧踹 13.侧撞膝
圈:14.圈点腿 15.圈踹腿 16.圈跺腿 17.大缠丝腿
掀:18.掀腿
点:19.穿枪脚 20.仄点腿 21.正托点(叶里藏花) 22.侧托点 23.趴点 24.插点 25.弹点 26.仰点 27.穿梭偷点 28.蹲身侧点 29.颠步侧趴点 30.摆点 31.连环点腿 32.翻环点腿 33.翻环点腿 34.前后点腿
插:35.里插腿 36.外插腿 37.里插小缠丝腿 38.外插小缠丝腿 39.倒插腿
摆:40.?摇里合腿 41.外摆腿 42.拍腿(扣金钟)
踢:43.寸腿(寸腿翻杆手、寸腿劈打、寸腿挑打、寸腿冲拳、寸腿钻拳、寸腿劈挂手、寸腿抢掌、寸腿连环拳等) 44.颠踢腿(颠踢翻杆手、颠踢取耳抱打、颠踢连环拳、颠踢掏心捶、颠踢劈打等) 45.掏踢腿(掏踢外磕手、掏踢倒打等) 46.前撩阴腿(兜裆脚) 47.后撩阴腿 48.鸳鸯脚(连环鸳鸯脚、前踢后打鸳鸯脚、玉环步鸳鸯脚等) 49.蹶子脚 50.前后撩阴腿
蹬:51.撞脚 52.侧踹腿 53.颠步侧踹腿 54.颠步侧趴踹 55.扁踹腿(狸猫上树、蹬腿扑面掌、蹬腿转环拳) 56.跺脚 57.踩脚
其他:58.勾腿 59.挂腿 60.引腿 61.正扫腿 62.倒扫腿
复合腿法:63.寸腿撞脚 64.寸腿侧踹 65.寸腿飞点 66.金鸡跳墙 67.金鸡落架 68.绕码腿 69.蹶腿摆点 70.蝎子式 71.连环倒翻脚 72.勾挂连环腿
C.下盘腿法
73.金绞剪 74.钝镰割谷 75.老虎大偎窝 76.仙人过桥 77.大莽翻身 78.仙人睡床 79.蛤蟆式 80.猴弹腿 81.乌龙绞柱
(三)套路
戳脚的基本套路(亦称门户拳)为“文九趟”、“武九趟”,共18趟。文趟子的功架小,简练质朴,动作严谨,劲法柔中有刚,柔而后刚,攻防方法比较含蓄,注重防守,防而后攻;武趟子功架较大,动作舒展,放长击远,腿法丰富多变,劲法为发力刚直,刚中有柔,攻防明显,硬攻直进,烈打猛冲,凌厉刚健。
主要拳术还有六合根、金钢锤、甲子锤、地行拳等。具有突出特色的器械有枪术:正把螺丝枪、左把螺丝枪、五护断门枪、易手四门枪、二龙出水枪、绝命十三枪;刀术:大、小昆仑刀、梅花落枝刀、夜战八方刀、八卦刀、绝命十三刀;剑术:文、武三才剑、绝命十三剑;其他尚有大刀、双刀、锏、锤、抓、鸳鸯盆、鸳鸯钺等。
四、拳种特点
1.手脚并用,腿功见长
《戳脚拳论》曰:手为先锋,脚为主帅,拳打六路,脚踢八方。无论是演练套路,还是实战技击,戳脚均注重手法与脚法的有机配合。手防上,脚踢下,手领脚发,手到脚到,脚攻手防,协调一致。拳谚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实战时,以手法左拨右格,上托下拦,封住敌之拳脚;或两手亮开门户,诱敌来攻;或以手法虚晃敌身,察其动静……待机用腿法攻敌之空当。
戳脚的腿法丰富多变,实战时常以腿技取胜。其一步一腿,上蹬下踹,左勾右挂,前踢后摆,明圈暗点,进攻立体化,上可踢头,下可跺脚,一腿发出,另一腿待发,势势相连,环环相扣。如拳谱云:“足踢敌人莫容情,全凭手领门路清。”“手不虚发不空回,飞脚点于肋,百发百胜。手打三分,脚踢七分,脚之疾更当疾于手之疾也。”由此可见,实战中,戳脚特别重视腿法的运用。
戳脚的基本功练习,不但要求搞好上肢的锻炼,而且注重腿部基本功的锻炼,认为“练腿为本”,“脚者,身体之基也,脚站稳则身稳”;“练武先求腿力”,如不练腿则必“出势不灵,运用筋骨不易”。它的腿部基本功包括腿部关节灵敏度练习以及力度(包括硬功)练习等。
2.攻防严谨,虚实结合
戳脚是闭门拳种,强调出手先护己。技击中,戳脚总是在有效的防守之中实施进攻,而每一个进攻动作,都紧跟着一个防守动作。它站立、进退、闪展腾挪,手一出,脚一动,或静或动都着眼于攻防。它站则多取虚步,以求灵便,进易攻,退易守;进退则拳尖、脚尖、鼻尖三尖相对,身无前俯后仰、左右歪斜,重心不偏;动转则常常肘手不离,肘膝相对,前手出击,后手则以肘护肋,以手护胸,手脚相随,手领脚发,脚出手到。它的进攻与防守往往同时而发,此手封,彼手打,手防上,脚攻下,攻中有防,防中寓攻,攻防兼具,变化巧妙,使人难以招架。
戳脚立足实战,讲究战术策略,大多数招式在实战时都有虚招作为探路先锋,时而虚手实脚,时而晃左踢右,翻上打下,声东击西,以退为进,诱敌深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兼备,变化莫测。
3.刚柔相济,攻势凌厉
戳脚刚柔相济,以刚为主,刚中存柔。技击中,主张“蓄力如弓,发力似箭”,使用“绵、软、硬、脆、滑”五劲,以求勇猛刚劲,刚中寓柔。戳脚强调发整劲于一点,进攻要有爆发力,拳打脚踢要有硬攻直进无阻拦之意,崩拳似箭,穿点如梭,脚到之处,如狂风卷扫,使敌难以抵挡。
五、拳种流派
戳脚流传至今,影响较大的流派主要有东北戳脚、北京戳脚、河北蠡县戳脚。
河北蠡县一带,在清嘉庆至光绪年间,成为盛极一时的戳脚之乡,代代相传,名家辈出。经刘观澜兄弟三人及本县的魏昌义、魏老方、高庆天分别传与刘振国(刘桂馨之子)、刘振江、赵振基、冉振山、王占鳌、魏赞魁、王老仓、于印同等,第四代再传与刘景山(刘振国之子)、王云鹏、吴斌楼、彭法云、刘仁义、刘经才等。现在,河北之“刘氏”戳脚名扬武林,其戳脚功法纯正,技法传统。
东北戳脚的创始人是于伯谦先生。清道光年间,冯克善在河北饶阳县将戳脚传给徐兆熊,徐来到沈阳,传给郝鸣九,郝先生又将戳脚传给于伯谦,于先生在东北地区广授技艺,使戳脚在东北地区广为流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戳脚流派。
北京戳脚的创始人是吴斌楼先生。吴先生生于清光绪年间,乃河北蠡县人,自幼拜清廷“御翻子”魏赞魁为师,得其真传。吴先生于1924年来北京传授戳脚,开创了北京戳脚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