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实践性相结合的应用性学科,分析《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和观察《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总结出《统计学》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影响教学效果及教学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并依据问题提出了提高《统计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关键字】《统计学》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71-02
一、引 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现实问题的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随着《统计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领域已由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扩展到了医学、物流、贸易、管理及工程等各个学科领域。作为一门应用范围宽泛的学科,《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数据;理论性和操作性并存;逻辑性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好。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影响教学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包括很多数理知识、统计基本概念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同时《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加深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要么偏理论,要么偏实际操作,没有做到兼顾理论与操作,所以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实际应用过理论知识,一般在期末考试后几个月就把统计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忘掉,因为学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太好,根本没有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只是简单的记忆公式以应付期末考核。而只学习了实际操作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操作步骤,却不能应用自己操作的结果来分析数据特征,所以学了《统计学》等于没有学。
2.教学安排不合理
《统计学》一般是大多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它的开设年级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还处于过渡期,正在不断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习氛围不是很活跃,也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产生惰性,部分同学甚至还处于厭学期。所以把《统计学》这样一门数理知识内容较多的学科安排在大一、大二来上,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我国高校为《统计学》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一般以48课时和54课时的居多,由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加之数学推理难,所以教学进展很慢,48课时或54课时远远不能满足一门既包括大量理论知识,又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学科教学。此外,部分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统计学》课程上机演练,所以学生们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3.课程内容过多,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统计学》课程具有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1]且《统计学》课程一般包括大量章节,知识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总论、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显示、统计的分布数值特征、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时间系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及综合分析及评价这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包含着许多的重要指标和概念,各个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学推理,学习时还需要学生能掌握《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中学习的积分、求导等基础知识,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学生都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
4.缺乏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材
教材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质量还反映了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教学水平。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的新颖性,还包括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各专业的适用性,要能够起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常用的《统计学》教材主要有贾俊平版、苏金昌和李为华版、李林杰和董正信版等。我国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表述不严谨,每章节参考文献没有详细罗列,案例的实用性不强,网络教学资源有待完善,教材课后习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作用不大等问题。[2]且大部分《统计学》教材都有侧重理论或是侧重操作的特点,很难找到一本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材。
5.考核方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范围太小,科任老师大都只会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忽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部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另外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科任老师很少会深入的对考核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改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1.结合课程的性质、难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
《统计学》数理知识较多,知识点也较枯燥,逻辑性很强,而人类思考能力一般在早晨比较强,所以应该尽量将《统计学》安排在早晨。其次,结合各专业对《统计学》知识点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专业学习的侧重点。此外,对难点和重点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和实际调查演练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每个学校或学院都可以通过假期调研,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面对真实的案例和真实的数据,让他们经历一个针对实际问题而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3]让他们独立利用《统计学》学习的统计概念分析收集数据,并完成专题论文,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合理安排教学
根据《统计学》的特点,把其安排到三年级的时候再学习,这时学生已学习了《微积分》、《概率论》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且这时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统计学》的知识点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其次,增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必要时可以安排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教学,因为《统计学》对于各专业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此外,学校必须改善教学条件,为《统计学》教学安排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3.适当删减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要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可言,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做案例,实际操作给学生看,培养学生对周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告诉学生《统计学》强大的作用,以引导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可适当删减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掌握已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讲解《统计学》知识基本公式的数据原理和意义,让同学们轻松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选择较权威的教材,可适当采用外国的教材教学。
尽量找一本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本专业适用的教材,可以同时选择一本权威的国内教材和一本权威的国外教材结合教学。其次,必须选择一本与网络学习资源同步的教材,以便学生课后可以自学巩固,同时这本教材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案例的现实性也很重要,只有选择接近生活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大学里的考试是给学生一次系统、深入学习和巩固一个学期学习知识的机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末考核的机会,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期末考核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模式对理论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上机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上机能力的考核最好是通过给同学们不同的调查专题,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据、分析数据,并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来分析、解释数据,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董凤鸣.关于统计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88
2 龚凤乾.中美两本统计学教材的对比及其启示[J].统计研究,2008(2):101~108
3 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0
【关键字】《统计学》 课程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71-02
一、引 言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和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现实问题的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随着《统计学》学科的不断完善,它的应用领域已由经济学和教育学等领域扩展到了医学、物流、贸易、管理及工程等各个学科领域。作为一门应用范围宽泛的学科,《统计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系列不特定的数据;理论性和操作性并存;逻辑性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正是由于其特殊的学科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好。
二、《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理论性与实践性并存影响教学效果
《统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课程中包括很多数理知识、统计基本概念及大量的计算公式,同时《统计学》也是一门应用性学科,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加深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在《统计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要么偏理论,要么偏实际操作,没有做到兼顾理论与操作,所以学习了理论知识的学生往往因为没有实际应用过理论知识,一般在期末考试后几个月就把统计基本概念和计算公式忘掉,因为学生大多数学基础不太好,根本没有深入理解公式的含义,只是简单的记忆公式以应付期末考核。而只学习了实际操作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操作步骤,却不能应用自己操作的结果来分析数据特征,所以学了《统计学》等于没有学。
2.教学安排不合理
《统计学》一般是大多数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它的开设年级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学生,大一、大二学生还处于过渡期,正在不断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学习氛围不是很活跃,也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产生惰性,部分同学甚至还处于厭学期。所以把《统计学》这样一门数理知识内容较多的学科安排在大一、大二来上,大大降低了学习效率。其次,我国高校为《统计学》这门课程安排的课时一般以48课时和54课时的居多,由于《统计学》课程内容多,加之数学推理难,所以教学进展很慢,48课时或54课时远远不能满足一门既包括大量理论知识,又需要大量实际操作的学科教学。此外,部分学校受经济条件限制,硬件设施无法满足《统计学》课程上机演练,所以学生们没有实际动手的机会。
3.课程内容过多,削弱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统计学》课程具有总体性、数量性、具体性、综合性、广泛性的特点。[1]且《统计学》课程一般包括大量章节,知识内容较多,主要包括总论、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显示、统计的分布数值特征、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时间系列分析与预测、统计指数与因素分析及综合分析及评价这几个模块,每个模块下面还包含着许多的重要指标和概念,各个知识点都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学推理,学习时还需要学生能掌握《概率论》和《高等数学》中学习的积分、求导等基础知识,所以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学生都只能选择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
4.缺乏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教材
教材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教材是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保证。教材质量还反映了一个学校,甚至是一个国家的教学水平。一本好的教材不仅包括教材内容的新颖性,还包括教材内容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各专业的适用性,要能够起到让学生开阔视野、培养能力和素质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常用的《统计学》教材主要有贾俊平版、苏金昌和李为华版、李林杰和董正信版等。我国的《统计学》教材普遍存在表述不严谨,每章节参考文献没有详细罗列,案例的实用性不强,网络教学资源有待完善,教材课后习题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作用不大等问题。[2]且大部分《统计学》教材都有侧重理论或是侧重操作的特点,很难找到一本兼顾理论与实践的教材。
5.考核方式单一
大部分学校对《统计学》课程的考核范围太小,科任老师大都只会对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而忽视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考查,这导致学生只重视对理论部分的学习,对实际操作部分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另外一个较突出的问题是科任老师很少会深入的对考核后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所以教学效果一直得不到改善。
三、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1.结合课程的性质、难度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教学
《统计学》数理知识较多,知识点也较枯燥,逻辑性很强,而人类思考能力一般在早晨比较强,所以应该尽量将《统计学》安排在早晨。其次,结合各专业对《统计学》知识点的需求,合理安排各专业学习的侧重点。此外,对难点和重点知识,通过课后练习和实际调查演练来加深学生们的记忆,每个学校或学院都可以通过假期调研,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面对真实的案例和真实的数据,让他们经历一个针对实际问题而建立模型分析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3]让他们独立利用《统计学》学习的统计概念分析收集数据,并完成专题论文,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合理安排教学
根据《统计学》的特点,把其安排到三年级的时候再学习,这时学生已学习了《微积分》、《概率论》及其他的专业课程,且这时学生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就会重视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统计学》的知识点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其次,增加《统计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学时,必要时可以安排一个半学期的时间来教学,因为《统计学》对于各专业来说都是比较重要的,这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此外,学校必须改善教学条件,为《统计学》教学安排上机操作练习,让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巩固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3.适当删减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学习都要死记硬背,完全没有学习兴趣可言,而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入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做案例,实际操作给学生看,培养学生对周边生活现象的观察能力,告诉学生《统计学》强大的作用,以引导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教师可适当删减学习内容,以保证学生掌握已学内容,同时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系统掌握教学内容,提高个人魅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讲解《统计学》知识基本公式的数据原理和意义,让同学们轻松理解数学公式背后的含义,让学生意识到《统计学》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4.选择较权威的教材,可适当采用外国的教材教学。
尽量找一本具有新颖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及对本专业适用的教材,可以同时选择一本权威的国内教材和一本权威的国外教材结合教学。其次,必须选择一本与网络学习资源同步的教材,以便学生课后可以自学巩固,同时这本教材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此外,案例的现实性也很重要,只有选择接近生活的案例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5.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
大学里的考试是给学生一次系统、深入学习和巩固一个学期学习知识的机会,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充分利用期末考核的机会,让学生系统学习《统计学》的重难点。所以在期末考核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考试模式对理论知识采取闭卷考试的同时,还要对学生上机操作能力进行考核,上机能力的考核最好是通过给同学们不同的调查专题,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据、分析数据,并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来分析、解释数据,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 董凤鸣.关于统计学教学的问题与思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188
2 龚凤乾.中美两本统计学教材的对比及其启示[J].统计研究,2008(2):101~108
3 郑红玲.对经管专业统计学实践教学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