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南锣鼓巷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旅游景点,它让五湖四海的旅客和外国友人流连忘返,是中国文化集聚之区,具有巨大的开发空间。但是在旅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南锣鼓巷不堪重负,在可持续的道路上走偏,本文从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现状入手,在本着促进南锣鼓巷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在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对北京南锣鼓巷的文化旅游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南锣鼓巷的开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并指出了存在的关键问题,最后总结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旅游发展现状; 解决对策 ; 南锣鼓巷
前言
北京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其中一个街区。它的规模、品级、资源都是较为顶级的文化主要沉积在居民区。幸运的是南锣鼓巷地区不仅仅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具有独特历史风韵的元都里坊还是最赋有老北京风味的地区。整个南锣鼓巷地区不仅仅曾经是元大都的市中心,而且在满清时期更是繁荣昌盛之地。为保障南锣鼓巷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本篇文章根据分析北京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深挖文化底蕴、解决基层矛盾、發展最大化的角度思考并得出可持续的发展潜能。
一、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现状
(一)南锣鼓巷概况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全长787米,总面积88.16公顷740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了独特的历史景观。元代胡同的院落肌理,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周围胡同的建筑也是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厚重深邃。而如今繁华的南锣鼓巷也已经转变成为了步行街,不允许车辆通过。
(二)南锣鼓巷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业务发展迅速
在15年前南锣鼓巷只是一条狭窄、荒废破旧的老式居民胡同。而现在经过开发过后,也已经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旅游景点“京城新名胜”。南锣鼓巷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发、科学规划与开发的情况下成为了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新窗口。南锣鼓巷从此以:“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为宣传口号成为了最具品牌影响力的的北京旅游文化休闲特色的商业胡同街区。政府在开发南锣鼓巷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的旧城可持续发展模式。
2.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
南锣鼓巷不仅仅拥有北京四合院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还保留着元代独特的建筑街道。是北京都城史的载体,也是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活”历史文物。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南锣鼓巷几乎里面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的历史,做到了官史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并存。一条胡同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像我们诉说着老故事。遗憾的是,在南锣鼓巷街区的1000多个院落中也仅仅只有100多个院落保护完整。多位名人的故居保存完整。婉容故居、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可园等建筑。在里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保护单位十一处,区级保护单位十处。这些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与建筑价值。而那些民间文艺、庆祝、节日庆典、手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的丰富与珍贵。
3.南锣鼓巷的商业化发展
在拥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南锣鼓巷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也进行了文化与商业的交融。在南锣鼓巷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一大批“小资”文化烘托出的南锣鼓巷的艺术氛围脱颖而出。这里的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结合。南锣鼓巷是北京特有的酒吧街,是北京最完整的四合院保护区。整个酒吧街主要由四合院小平房组成,门前挂着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简约,并符合四合院的氛围和风格。南锣鼓巷最早的著名餐厅以风味独特的比萨饼和尼泊尔风格的饮料和小吃而闻名。这里也有中央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等许多文化艺术的机构。这里的很多东西都能足以够让旅客流连忘返!
二、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
经过问卷调查及其实地访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商业化。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237个位受访者其中就有一半认为南锣鼓巷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商业化。而南锣鼓巷地区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不为人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南锣鼓巷的资源优势知之甚少,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南锣鼓巷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景区的旅游历史文化不够鲜明。北京南锣鼓巷是一条具有古典气息的胡同,元大都建成的时候,它也差不多同期完工。在具有740多年历史的“高龄”的形势下,南锣鼓巷发展起来了。一个个商业门面挤满了胡同,琳琅满目的商品,络绎不绝的人群,南锣鼓巷里的吆喝声、音乐声、旅客们的笑声编知在一起。
然而旅客们知道具有风情趣味的酒吧,知道有许多极具创意的商铺、知道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甚至你打开手机百度一下“北京南锣鼓巷”下面便自动弹出旅游攻略,可惜的是那里面没有历史遗迹与名人故居,没有蒋介石的行辕婉容的故居。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历史文化却鲜少人知,这难道不是因为南锣鼓巷街区缺乏了对历史文化的宣传,这确实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称。这里没有故居或风景名胜区的标志。除了茅盾故居的开发外,大多数故居门口都写着“不准参观、不准采访”的字样。整个大街上都没有任何关于老北京特色、胡同喧嚣和北京正宗小吃的有意义的记录。大多数被采访者表示胡同失去真正的韵味。
(二)旅游过多导致的旅游质量下降
在这次调查中受访者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旅游人数太多了。我们知道的是南锣鼓巷总长800米,宽不过10米,区域面积十分有限。而南锣鼓巷平均每日的客流量大约在30000人左右,周末客流量超过50000人次,节假日更是高峰期,平均客流量达100000人次。按照《景区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我们可以知道南锣鼓巷瞬时载客量为1.7万人,显然目前的景区承载能力还不能满足现在的旅游人数。在节假日期间,南锣鼓巷地区再次达到了红橙黄的拥挤水平。旅客们寸步难行,行动尤其不方便。而这样人山人海的旅游经历也让人难以感受到南锣鼓巷的真正韵味,旅游质量严重下降。 三、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挖南锣湾街区蕴含的历史文化,避免过度商業化
在文化活动与商业消费的共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加强对于传统街区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的宣传,促进旅客对于这些富有历史价值文化的认同。
我们要加强对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宣传。详细介绍南锣鼓巷的历史来历,历史发展,有多少伟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痕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设置些介绍牌,在街区著名遗迹中设置介绍牌。设置一个概括南锣鼓巷的地图,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我们可以展现北京胡同的遗产,比如:冰糖葫芦、吹糖人、清末的服装等传统文化艺术。我们可以模拟出当年的万庆当铺,让旅客们自己交易,身临其境的自己体验一把老北京的生活。加强名人宣传效果。在南锣鼓巷上设置有关名人的雕塑、特色生活场景的雕塑。这样便可以使旅客们充分感受到胡同的文化。除外还可以扩大名人故居的开放程度。适当扩大南锣鼓巷街区的名人故居的范围与程度能有效提高旅客们的兴趣。大幅度的加强了文化的宣传。
(二)形成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共同发展
中心的商业设施为开发提供了服务,开发为商业发展提高了资金。因此我们应该梳理胡同的资源,适度蔓生发展街区文化。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不得不用心避免的是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导致全国同质化的建筑艺术与街区景象融合,吞噬着四合院的生存空间。如果无法避免,任由南锣鼓巷传统的街区文化被商业开发带来的异质文化建筑模式所谋杀,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罩,破坏了发展所依赖的基础。那么这样的发展开发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倒不如历史文化的退步。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控制好这样的情况,不能做到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就算单单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商业中心,但是对于北京市来说对于大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所损失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在抛弃沉淀的文化。现在的南锣鼓巷的商业建筑与四合院街区建筑之间正存在着空间与地位上的竞争。现代的生存方式与艺术正在一步步压迫旧时代的街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或许正在慢慢的消失。而我们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南锣鼓巷—一个北京历史城市形态遗存的活化石,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19处文保单位,比如园林建筑、名人故居、宗教祠堂等,可以这样说每一条胡同就如同有每一个生命一般,各有特色。我们也应该梳理胡同的文化资源,让胡同深处的历史文化被现代人感知、体验,做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共同进步。在发展南锣鼓巷时,应当在发展主街的同时,也要保存其他胡同的特色。以主干为主向外面蔓延,根据市场规律逐步像周边渗透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发展速度“用农村包围城市”,还应当适度的发展,尽量让胡同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要让人感觉不到违和感。
结 论
任何资源开发都存在上限,过于自发的放任自流是错误愚昧的行为。我们应该反省当前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及时有效的快速解决问题。南锣鼓巷的开发应该是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以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为终极目标。只有良好的保护开发的强度与深度 ,让传统建筑与商业建筑相互适应,使现代生活内容与传统建筑文化协调统一,消除限制其余物质在传统文化中的副作用,才能让原来的生活形态能够完整的表现出来,让南锣鼓巷的特色能够被大众记住,让沉积的文化发出酒一般的醇厚的香气,使南锣湾走上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吕斌.南锣鼓巷地区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文化价值[J].北京规划建设,2013.1.
[2]江海霞《青岛省旅游现状及对策》,2019年
[3]朱娜《河南寻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2019年
[4]陈少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5):184-185.
[5]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J}. 求是(01):46-48.
[6]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6):90-95.
【关键词】 旅游发展现状; 解决对策 ; 南锣鼓巷
前言
北京南锣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其中一个街区。它的规模、品级、资源都是较为顶级的文化主要沉积在居民区。幸运的是南锣鼓巷地区不仅仅极为完整地保存着具有独特历史风韵的元都里坊还是最赋有老北京风味的地区。整个南锣鼓巷地区不仅仅曾经是元大都的市中心,而且在满清时期更是繁荣昌盛之地。为保障南锣鼓巷健康、可持续地发展,本篇文章根据分析北京南锣鼓巷的旅游发展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在深挖文化底蕴、解决基层矛盾、發展最大化的角度思考并得出可持续的发展潜能。
一、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现状
(一)南锣鼓巷概况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全长787米,总面积88.16公顷740多年的积累已经成为了独特的历史景观。元代胡同的院落肌理,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居民区。周围胡同的建筑也是多姿多彩,历史文化厚重深邃。而如今繁华的南锣鼓巷也已经转变成为了步行街,不允许车辆通过。
(二)南锣鼓巷旅游发展现状
1.旅游业务发展迅速
在15年前南锣鼓巷只是一条狭窄、荒废破旧的老式居民胡同。而现在经过开发过后,也已经成为了北京的特色旅游景点“京城新名胜”。南锣鼓巷在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发、科学规划与开发的情况下成为了展示北京历史文化的新窗口。南锣鼓巷从此以:“大都之心、原生胡同、民居风情、创意空间”为宣传口号成为了最具品牌影响力的的北京旅游文化休闲特色的商业胡同街区。政府在开发南锣鼓巷的过程中也采取了“以保护促进发展,以发展加强保护”的旧城可持续发展模式。
2.物华天宝,文化底蕴深厚
南锣鼓巷不仅仅拥有北京四合院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建筑还保留着元代独特的建筑街道。是北京都城史的载体,也是现在仍然在使用的“活”历史文物。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南锣鼓巷几乎里面每个院子都有自己的历史,做到了官史文化与市井文化的并存。一条胡同都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里都像我们诉说着老故事。遗憾的是,在南锣鼓巷街区的1000多个院落中也仅仅只有100多个院落保护完整。多位名人的故居保存完整。婉容故居、茅盾故居、蒋介石行辕、可园等建筑。在里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市级保护单位十一处,区级保护单位十处。这些保护单位历史悠久、具有极大的观赏性与建筑价值。而那些民间文艺、庆祝、节日庆典、手工艺、美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十分的丰富与珍贵。
3.南锣鼓巷的商业化发展
在拥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的同时,南锣鼓巷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也进行了文化与商业的交融。在南锣鼓巷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一大批“小资”文化烘托出的南锣鼓巷的艺术氛围脱颖而出。这里的现代建筑与古代建筑完美结合。南锣鼓巷是北京特有的酒吧街,是北京最完整的四合院保护区。整个酒吧街主要由四合院小平房组成,门前挂着小红灯笼。装修风格回归传统,简约,并符合四合院的氛围和风格。南锣鼓巷最早的著名餐厅以风味独特的比萨饼和尼泊尔风格的饮料和小吃而闻名。这里也有中央戏剧学院、国家话剧院等许多文化艺术的机构。这里的很多东西都能足以够让旅客流连忘返!
二、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商业化
经过问卷调查及其实地访问,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商业化。在我们进行的问卷调查中,237个位受访者其中就有一半认为南锣鼓巷的最大问题是过度商业化。而南锣鼓巷地区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却不为人知。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对于南锣鼓巷的资源优势知之甚少,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南锣鼓巷对于历史文化的挖掘还远远不够,景区的旅游历史文化不够鲜明。北京南锣鼓巷是一条具有古典气息的胡同,元大都建成的时候,它也差不多同期完工。在具有740多年历史的“高龄”的形势下,南锣鼓巷发展起来了。一个个商业门面挤满了胡同,琳琅满目的商品,络绎不绝的人群,南锣鼓巷里的吆喝声、音乐声、旅客们的笑声编知在一起。
然而旅客们知道具有风情趣味的酒吧,知道有许多极具创意的商铺、知道了当地的特色美食,甚至你打开手机百度一下“北京南锣鼓巷”下面便自动弹出旅游攻略,可惜的是那里面没有历史遗迹与名人故居,没有蒋介石的行辕婉容的故居。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历史文化却鲜少人知,这难道不是因为南锣鼓巷街区缺乏了对历史文化的宣传,这确实符合历史文化街区的名称。这里没有故居或风景名胜区的标志。除了茅盾故居的开发外,大多数故居门口都写着“不准参观、不准采访”的字样。整个大街上都没有任何关于老北京特色、胡同喧嚣和北京正宗小吃的有意义的记录。大多数被采访者表示胡同失去真正的韵味。
(二)旅游过多导致的旅游质量下降
在这次调查中受访者也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旅游人数太多了。我们知道的是南锣鼓巷总长800米,宽不过10米,区域面积十分有限。而南锣鼓巷平均每日的客流量大约在30000人左右,周末客流量超过50000人次,节假日更是高峰期,平均客流量达100000人次。按照《景区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标准,我们可以知道南锣鼓巷瞬时载客量为1.7万人,显然目前的景区承载能力还不能满足现在的旅游人数。在节假日期间,南锣鼓巷地区再次达到了红橙黄的拥挤水平。旅客们寸步难行,行动尤其不方便。而这样人山人海的旅游经历也让人难以感受到南锣鼓巷的真正韵味,旅游质量严重下降。 三、北京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一)深挖南锣湾街区蕴含的历史文化,避免过度商業化
在文化活动与商业消费的共同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的是加强对于传统街区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的宣传,促进旅客对于这些富有历史价值文化的认同。
我们要加强对南锣鼓巷的历史文化宣传。详细介绍南锣鼓巷的历史来历,历史发展,有多少伟人曾经在这里留下痕迹,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南锣鼓巷的胡同里设置些介绍牌,在街区著名遗迹中设置介绍牌。设置一个概括南锣鼓巷的地图,充分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南锣鼓巷的街头我们可以展现北京胡同的遗产,比如:冰糖葫芦、吹糖人、清末的服装等传统文化艺术。我们可以模拟出当年的万庆当铺,让旅客们自己交易,身临其境的自己体验一把老北京的生活。加强名人宣传效果。在南锣鼓巷上设置有关名人的雕塑、特色生活场景的雕塑。这样便可以使旅客们充分感受到胡同的文化。除外还可以扩大名人故居的开放程度。适当扩大南锣鼓巷街区的名人故居的范围与程度能有效提高旅客们的兴趣。大幅度的加强了文化的宣传。
(二)形成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开发的共同发展
中心的商业设施为开发提供了服务,开发为商业发展提高了资金。因此我们应该梳理胡同的资源,适度蔓生发展街区文化。但是在发展中我们不得不用心避免的是以盈利为目的开发,导致全国同质化的建筑艺术与街区景象融合,吞噬着四合院的生存空间。如果无法避免,任由南锣鼓巷传统的街区文化被商业开发带来的异质文化建筑模式所谋杀,破坏了文化遗产的保护罩,破坏了发展所依赖的基础。那么这样的发展开发是毫无意义的。这样的发展换句话来说倒不如历史文化的退步。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及时的控制好这样的情况,不能做到传统建筑文化与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就算单单从开发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很好的城市商业中心,但是对于北京市来说对于大中国来说,对于世界来说,我们所损失的是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我们正在抛弃沉淀的文化。现在的南锣鼓巷的商业建筑与四合院街区建筑之间正存在着空间与地位上的竞争。现代的生存方式与艺术正在一步步压迫旧时代的街区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或许正在慢慢的消失。而我们就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南锣鼓巷—一个北京历史城市形态遗存的活化石,保存了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19处文保单位,比如园林建筑、名人故居、宗教祠堂等,可以这样说每一条胡同就如同有每一个生命一般,各有特色。我们也应该梳理胡同的文化资源,让胡同深处的历史文化被现代人感知、体验,做到了保护文化发展文化的共同进步。在发展南锣鼓巷时,应当在发展主街的同时,也要保存其他胡同的特色。以主干为主向外面蔓延,根据市场规律逐步像周边渗透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不仅仅要考虑发展速度“用农村包围城市”,还应当适度的发展,尽量让胡同与周边的环境相适应要让人感觉不到违和感。
结 论
任何资源开发都存在上限,过于自发的放任自流是错误愚昧的行为。我们应该反省当前南锣鼓巷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及时有效的快速解决问题。南锣鼓巷的开发应该是以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为前提,以历史文化遗产发扬光大为终极目标。只有良好的保护开发的强度与深度 ,让传统建筑与商业建筑相互适应,使现代生活内容与传统建筑文化协调统一,消除限制其余物质在传统文化中的副作用,才能让原来的生活形态能够完整的表现出来,让南锣鼓巷的特色能够被大众记住,让沉积的文化发出酒一般的醇厚的香气,使南锣湾走上健康、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吕斌.南锣鼓巷地区的空间格局与历史文化价值[J].北京规划建设,2013.1.
[2]江海霞《青岛省旅游现状及对策》,2019年
[3]朱娜《河南寻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2019年
[4]陈少冰.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J]. 现代职业教育, 2017(15):184-185.
[5]丹增.发展文化产业与开发文化资源{J}. 求是(01):46-48.
[6]何星亮.关于保护和开发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若干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6):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