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国家实施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对以农业为主体经济的淳安县茶叶经济影响很大,怎样转变生产模式,使淳安县茶叶经济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成为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探讨了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对淳安县茶叶产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茶叶经济;制茶工艺;产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81-02
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就是国家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对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设定一定的条件要求,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才能从事食品加工的一项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包括三项具体制度:(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到2004年底,国家已对包括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罐头等15类食品实施了这项制度。从2005年1月起,国家起动了对包括茶叶、炒货、啤酒、水产品在内的新的13类食品的安全市场准入。茶叶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项制度的实施或多或少会带来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我县广大茶叶行业从业者所关注的。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县茶叶行业的状况
茶叶是我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载体。因而,茶叶产业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004年底,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对做大做强我县的茶叶产业提出了具体意见。2005年我县的春茶产值达到了2.38亿元。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茶叶的良种良法的推广,茶叶加工企业制茶机械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我县茶叶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县的茶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可以从我局近几年来对茶叶的监督抽查合格率的不断提高得到验证。同时,随着我县茶叶产业的不断壮大,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行业内分工的细化已初现端倪,“采”、“制”、“销”三个环节相对独立、分工明确、人员相对固定的生产格局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
1.茶叶行业的质量意思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千岛玉叶”是我县第一个取得省名牌的农产品;“秀水玉针”正在积极的创杭州市名牌;“千岛绿园”依靠自身的过硬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很好的口碑。2007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445吨,产值3.65亿元,产量比2006年增125吨,增幅3.8%;产值增3400万元,增幅10.3%。其中名优茶产值3096吨,产值3.59亿元,与2006年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0.1%。
2.强化品牌宣传,营造茶乡氛围。3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淳安首届“千岛玉叶”名茶节暨2007千岛湖“国际茶旅”高峰论坛。4月20日至22日,组团参加了2007中国(杭州)国际名茶暨第二届浙江省绿茶博览会。县千岛湖睦州茶业有限公司“睦州”牌千岛玉叶(龙井茶)、威坪都市农业发展中心“三都源”牌千岛玉叶(龙井茶)、宋村都市农业发展中心“千岛绿源”牌千岛玉叶(银针茶)荣获金奖。同年淳安还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强县。
3.良种茶效益显著。2007年,全县累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533.33公顷,有2533.33公顷初投产,实现名茶产量583.5吨,产值1.05亿元,良种茶新增产值占全年茶叶新增产值76.5%。良种名茶平均单价达180元/公斤,比全县名茶平均价高55%。里商乡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31.8公顷,良种覆盖率达64.9%,比全县良种覆盖率高近一倍,良种茶产值3018万元,占全乡茶叶总产值的46.4%。
4.机械加工名优茶普及。至2007年底,全县新增名茶加工机械3200台。机制名茶产量2823吨,产值3.28亿元,名优茶机制率由2007年的81.4%提高到91.2%。全县名优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
5.无公害茶生产基地逐年加大。至2007年底,全县通过无公害茶产地和产品认证的茶园6000公顷,通过有机茶认证217.93公顷,是浙江省通过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最大县之一。农业部、杭州市农业局对县52只茶样的例行抽检,合格率达100%。
6.实施茶厂优化改造,推进制茶规模集聚。2007年优化改造茶厂68家,全县从2005年至2007年累计建成无公害茶厂达145家,以茶厂经营投资者为主体共投放资金2460余万元,其中县财政补助430余万元。
当然,我县茶叶行业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产企业的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生产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强。所有这些,我们将结合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在下一个问题中仔细讨论。
二、茶叶生产许可证对茶叶企业的具体要求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我县的茶叶产品绝大部分是绿茶,少数企业生产花茶和白茶。要取得茶叶生产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是经工商登记,所需证件齐全,且产品为包装出厂的企业,不生产只进行包装的企业也要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申证企业的要求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茶叶生产企业的硬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茶叶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应需满足以下要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2.企业的生产设备应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3.企业生产的成品茶必须经自行检验合格以后才能出厂,这就要求茶叶生产企业配备包括分析天平、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水分测定仪、电子称、茶叶感观评定仪器在内的分析仪器、场地及相应的经培训合格具备上岗资格的检验人员。对申证企业的软件要求包括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又能满足规定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类生产工作的素质应达到相应的要求等。
三、应对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我县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
对照茶叶市场准入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县茶叶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县产业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许多茶叶生产、包装企业证照不全。我县从事茶叶加工包装销售的企业现在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有117家,办理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只有9家,而全县从事茶叶加工包装的企业,不包括一家一户加工的农户都远不止这些家数。这些未取得有效证件的茶叶生产、包装企业将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2.许多企业的生产条件无法满足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需要。我县的众多茶叶生产、包装企业规模小,生产场地较小,不具备生产所必需的原辅材料仓库、茶叶成品仓库,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也不符合相关要求,出厂检验所必需的检测设备对许多企业来说更是空白。
3.从业人员素质无法满足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需要。我县茶叶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不强,茶叶炒制大多依靠经验,对制茶工艺及其关键质量控制点缺乏必要的了解,众多制茶工人的卫生健康状况无从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紧缺,全面撑握茶叶检验技能的茶叶检验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4.茶叶生产、包装企业的产品标准的混乱和缺乏。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按有效的标准组织生产,由于绿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我县的茶叶生产企业必须按相应的地方标准或经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我县那些规模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的企业都已按相应的标准生产,而我县众多的小型加工企业则未能达到上述要求。
四、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准入对我县茶叶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项国家强制实施的制度,生产列入发证范围内的食品的企业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该企业将不允许生产相应的食品,销售单位也不得销售其生产的食品。因而对于那些目前生产条件无法满足质量安全需要的企业将是严峻的考验。我县的茶叶产业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有一大批具备发展潜力但目前生产条件尚不完善的企业。如果能利用好国家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时机,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升级换代,全面提升我县茶叶加工水平,在应对国家质量市场准入的同时引导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那么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我县的茶叶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我们的茶叶产业安于现状,不进行大的整合和技术改进,那么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对我县的茶叶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具备茶叶基地,拥有自己品牌,但缺少生产基地的企业影响将是致命的。
鉴于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积极应对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我们提出如下措施:
1.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茶叶产业升级换代,使产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采花不制茶、制茶不销茶、销茶不种茶”,使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集中于制茶环节,不影响广大茶农利益,也有利于改变现在这种炒茶制茶遍地开花,茶叶质量无法控制的局面。
2.在专业分工明确的条件下,加大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的投入和技术改造。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品牌、茶叶基地、茶农利益等相关情况下引导制茶企业合理布局,积极要求制茶企业按国家相关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能够满足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需要。
3.加大对茶叶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各种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加大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是一项全国性的市场准入政策,其准入条件、申请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县的茶叶生产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相应的要求,我县的相关企业要引起重视,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多为企业出谋划策,引导企业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尽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取得主动,保证我县的茶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简介:韩冠龙,男,供职于浙江省淳安县质量计量监测中心,研究方向:食品。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准入;茶叶经济;制茶工艺;产业推广
中图分类号:F3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81-02
食品安全准入制度就是国家为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对从事食品加工的企业设定一定的条件要求,规定符合相应条件的企业才能从事食品加工的一项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包括三项具体制度:(1)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生产许可证制度;(2)对企业生产的食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3)对实施食品生产许可制度的产品实行市场准入标志制度。到2004年底,国家已对包括大米、食用植物油、酱油、食醋、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罐头等15类食品实施了这项制度。从2005年1月起,国家起动了对包括茶叶、炒货、啤酒、水产品在内的新的13类食品的安全市场准入。茶叶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这项制度的实施或多或少会带来影响。如何评估这种影响以及采取何种措施把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是我县广大茶叶行业从业者所关注的。我们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我县茶叶行业的状况
茶叶是我县农业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载体。因而,茶叶产业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对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2004年底,县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茶叶产业的若干意见》的文件,对做大做强我县的茶叶产业提出了具体意见。2005年我县的春茶产值达到了2.38亿元。近几年来,随着我县茶叶的良种良法的推广,茶叶加工企业制茶机械的不断更新换代以及我县茶叶从业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我县的茶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一点,可以从我局近几年来对茶叶的监督抽查合格率的不断提高得到验证。同时,随着我县茶叶产业的不断壮大,行业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行业内分工的细化已初现端倪,“采”、“制”、“销”三个环节相对独立、分工明确、人员相对固定的生产格局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
1.茶叶行业的质量意思和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千岛玉叶”是我县第一个取得省名牌的农产品;“秀水玉针”正在积极的创杭州市名牌;“千岛绿园”依靠自身的过硬质量在市场上树立了很好的口碑。2007年全县茶叶总产量3445吨,产值3.65亿元,产量比2006年增125吨,增幅3.8%;产值增3400万元,增幅10.3%。其中名优茶产值3096吨,产值3.59亿元,与2006年同比分别增长24.3%和10.1%。
2.强化品牌宣传,营造茶乡氛围。3月19日至20日,举办了淳安首届“千岛玉叶”名茶节暨2007千岛湖“国际茶旅”高峰论坛。4月20日至22日,组团参加了2007中国(杭州)国际名茶暨第二届浙江省绿茶博览会。县千岛湖睦州茶业有限公司“睦州”牌千岛玉叶(龙井茶)、威坪都市农业发展中心“三都源”牌千岛玉叶(龙井茶)、宋村都市农业发展中心“千岛绿源”牌千岛玉叶(银针茶)荣获金奖。同年淳安还被认定为浙江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茶叶强县。
3.良种茶效益显著。2007年,全县累计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533.33公顷,有2533.33公顷初投产,实现名茶产量583.5吨,产值1.05亿元,良种茶新增产值占全年茶叶新增产值76.5%。良种名茶平均单价达180元/公斤,比全县名茶平均价高55%。里商乡已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731.8公顷,良种覆盖率达64.9%,比全县良种覆盖率高近一倍,良种茶产值3018万元,占全乡茶叶总产值的46.4%。
4.机械加工名优茶普及。至2007年底,全县新增名茶加工机械3200台。机制名茶产量2823吨,产值3.28亿元,名优茶机制率由2007年的81.4%提高到91.2%。全县名优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加工。
5.无公害茶生产基地逐年加大。至2007年底,全县通过无公害茶产地和产品认证的茶园6000公顷,通过有机茶认证217.93公顷,是浙江省通过无公害认证茶园面积最大县之一。农业部、杭州市农业局对县52只茶样的例行抽检,合格率达100%。
6.实施茶厂优化改造,推进制茶规模集聚。2007年优化改造茶厂68家,全县从2005年至2007年累计建成无公害茶厂达145家,以茶厂经营投资者为主体共投放资金2460余万元,其中县财政补助430余万元。
当然,我县茶叶行业在取得很大进步的同时,也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生产企业的过于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生产的硬件设备和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不强。所有这些,我们将结合食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在下一个问题中仔细讨论。
二、茶叶生产许可证对茶叶企业的具体要求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叶产品包括所有以茶树鲜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白茶、黑茶,及经再加工制成的花茶、袋泡茶、紧压茶,共9类产品。我县的茶叶产品绝大部分是绿茶,少数企业生产花茶和白茶。要取得茶叶生产许可证的前置条件就是企业必须是经工商登记,所需证件齐全,且产品为包装出厂的企业,不生产只进行包装的企业也要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对申证企业的要求分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对茶叶生产企业的硬件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茶叶生产企业的生产场所应需满足以下要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施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厂房面积应不少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地面应硬实、平整、光洁(至少应为水泥地面),墙面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每年茶季前清洗1次;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和成品应分开放置,不得混放。茶叶仓库应清洁、干燥、无异气味,不得堆放其他物品。
2.企业的生产设备应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
3.企业生产的成品茶必须经自行检验合格以后才能出厂,这就要求茶叶生产企业配备包括分析天平、鼓风电热恒温干燥箱、干燥器、水分测定仪、电子称、茶叶感观评定仪器在内的分析仪器、场地及相应的经培训合格具备上岗资格的检验人员。对申证企业的软件要求包括建立适合企业自身需要又能满足规定要求的质量管理体系,对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及各类生产工作的素质应达到相应的要求等。
三、应对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我县茶叶企业存在的主要困难
对照茶叶市场准入的具体要求,根据我县茶叶企业的实际状况,我县产业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1.许多茶叶生产、包装企业证照不全。我县从事茶叶加工包装销售的企业现在办理营业执照的企业有117家,办理卫生许可证的企业只有9家,而全县从事茶叶加工包装的企业,不包括一家一户加工的农户都远不止这些家数。这些未取得有效证件的茶叶生产、包装企业将无法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2.许多企业的生产条件无法满足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需要。我县的众多茶叶生产、包装企业规模小,生产场地较小,不具备生产所必需的原辅材料仓库、茶叶成品仓库,生产车间的卫生环境也不符合相关要求,出厂检验所必需的检测设备对许多企业来说更是空白。
3.从业人员素质无法满足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需要。我县茶叶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专业素质不强,茶叶炒制大多依靠经验,对制茶工艺及其关键质量控制点缺乏必要的了解,众多制茶工人的卫生健康状况无从控制;专业技术人员尤为紧缺,全面撑握茶叶检验技能的茶叶检验人员更是凤毛麟角。
4.茶叶生产、包装企业的产品标准的混乱和缺乏。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求食品加工企业必须按有效的标准组织生产,由于绿茶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我县的茶叶生产企业必须按相应的地方标准或经备案有效的企业标准组织生产,我县那些规模较大,品牌影响力较强的企业都已按相应的标准生产,而我县众多的小型加工企业则未能达到上述要求。
四、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准入对我县茶叶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是一项国家强制实施的制度,生产列入发证范围内的食品的企业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该企业将不允许生产相应的食品,销售单位也不得销售其生产的食品。因而对于那些目前生产条件无法满足质量安全需要的企业将是严峻的考验。我县的茶叶产业正处于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时刻,有一大批具备发展潜力但目前生产条件尚不完善的企业。如果能利用好国家实施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时机,促进我县茶叶产业升级换代,全面提升我县茶叶加工水平,在应对国家质量市场准入的同时引导茶叶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那么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我县的茶叶产业的发展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我们的茶叶产业安于现状,不进行大的整合和技术改进,那么这项制度的实施将对我县的茶叶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具备茶叶基地,拥有自己品牌,但缺少生产基地的企业影响将是致命的。
鉴于我县茶叶产业的基本情况,积极应对茶叶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我们提出如下措施:
1.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出台政策和措施,积极引导茶叶产业升级换代,使产业分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真正做到“采花不制茶、制茶不销茶、销茶不种茶”,使市场准入制度的影响集中于制茶环节,不影响广大茶农利益,也有利于改变现在这种炒茶制茶遍地开花,茶叶质量无法控制的局面。
2.在专业分工明确的条件下,加大对现有茶叶加工企业的投入和技术改造。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在综合考虑品牌、茶叶基地、茶农利益等相关情况下引导制茶企业合理布局,积极要求制茶企业按国家相关的要求进行技术改造,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能够满足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需要。
3.加大对茶叶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帮助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加大对企业管理人员各种管理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加大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是一项全国性的市场准入政策,其准入条件、申请程序在全国范围内都是相同的。这就要求我县的茶叶生产企业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足相应的要求,我县的相关企业要引起重视,相应的政府职能部门要多为企业出谋划策,引导企业采取各种方法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尽早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争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争得先机,取得主动,保证我县的茶叶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作者简介:韩冠龙,男,供职于浙江省淳安县质量计量监测中心,研究方向: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