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互联网是大学生学习知识、接收外界信息和发表观点的重要渠道,也是各种舆论滋生和传播的重要载体。新时期,高校校园网络舆论呈现出“倒灌”传统校园媒体、载体传播能力不断增强、师生的网络互动成为常态、网络舆论向校园现实空间扩散的明显特点。辅导员是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力量,其可以从“事实引导”、“价值引导”两个层面入手,通过及时发布事实真相、主动参与网络互动、运用法律法规、强化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等具体方法,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 舆论 引导 策略
基金项目:2014年度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春市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014K031) ,项目主持人:于淼。
作者简介:于淼,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45-02
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嶄新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 面对海量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高校除了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预警和治理之外,还要大力支持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究校园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进行学术解读,进而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基本特点
(一)网络舆论“倒灌”传统校园媒体趋势明显
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是麦克风。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互动中合作,在互动中竞争,网络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舆论“倒灌”传统校园媒体的趋势愈发明显。在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初期,校园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多是大学生对援引于校内外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与讨论。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网民数量激增,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早已通过与校园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政务和教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目前,由于现实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平等观念被互联网彻底击碎,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沟通和互动的桥梁,这某种程度上也撼动了教师在原有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依托网络形成的舆论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活动将产生影响,若二者间关系处理不当,极可能导致传统的、稳固的高校师生关系被解构和重建。
(二)网络舆论载体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传播技术的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秩序和文化。目前,以BBS论坛、百度贴吧、博客等形式为代表的传统网络互动平台,已经被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迅捷灵活的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新兴媒体所取代,成为了最受大学生群体追捧的网络交流互动载体。但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出现,时下正时兴的“新媒体”也极有可能或一定会变为“旧媒体”, 但是有一种趋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网络舆论载体的信息化趋势不会变,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趋势不会变,也就是说,校园网络舆论载体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三)网络舆论向校园现实空间扩散
作为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已从以往单纯的信息接受者,逐渐转为积极的信息传播者。 大学生对某个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展开热议,已成为常态,但从近几年很多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一些大学生网民已不再满足于在虚拟空间的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世界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甚至导致个别高校出现了极端性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舆论向校园现实空间扩散的过程中,学生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得到了集中体现,学生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促进了高校办学公开。但是,某些时候校园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还可能因过度发展而将媒体“绑架”,演变成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甚至成为给当事人现实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更有甚者还会触发恶性事件。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事实引导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
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关键在于,要及时向舆情危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多事实和利我信息、解释疑惑、澄清事实,积极控制事态的蔓延,引导网络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当校园网络舆情出现后,辅导员要首先对舆情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全面梳理导致这一舆情出现的原因,并进而思考如何按照科学的舆情应对规则和有关制度,给相关学生和网络公众提供更多的事实真相。在网络舆论舆情危机的应对中,每一秒钟的迟滞都可能导致舆情危机滑向失控的深渊,每一秒种的逃避都可能造成进一步的被动和损失。所以,对于辅导员而言,要在职权范围内,把已掌握的事实真相迅速告知学生,若暂未掌握事实真相,也要告诉相关学生和校园网民“请等一等,我们将全力查证真相,并将迅速告知”。当然,众多实践表明,全部告知也并非是最好的舆论引导方法。在一些涉及校园公共安全和稳定的重大敏感事件发生时,处于维护全局和整体利益角度,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善意地有所保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二)通过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辅导员要通过网络对学生施加持续的、正确的影响,促使大学生主动寻求在自我认知领域的思想冲突,并在思想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体系的再造,同时认同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最终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后,各种舆论甚至谣言将会在网络舆论场域中进行迅速扩散,这将引起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准,极可能引发大学生价值世界的崩塌。所以,辅导员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要特别注重帮助大学生重构正确的价值体系,避免只是注重“事实判断”层面的引导,仅仅停留在把事实说清楚的层面上,要帮助他们在信念、道德、法治、伦理等层面形成价值认同和共鸣。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努力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把处于网络舆论漩涡的大学生引导至全局利益上来,把舆论冲突双方引导至共同利益上来,舆论引导要极力避免在非理性的碰撞中遗失最核心的“共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
(一)及时发布事实真相,用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辅导员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多是面对本学院或本学校的学生群体,这就需要辅导员以诚相待,争取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在网上热议或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说清楚事实真相,用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辅导员不仅要利用“线上”渠道进行引导,在必要时,还要利用“线下”渠道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召集本学院的学生召开年级大会,公布事实真相;举行学生“意见领袖”见面会,与其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若辅导员遇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学校和领导指示时,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刻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承诺解决,缓解紧张局势。解决问题要着眼长远,做到根本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避免“死灰复燃”。
(二)主动参与网络互动,正面回应学生关切
网络舆论的特殊成长地点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匿名的交流场所,它的变化不能以公式計算,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哪个事件将成为热点。 无数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突发舆情事件面前,“害怕”、“逃避”都是无济于事,必须积极地应对,勇敢面对,只有通过真诚、公开和透明才能赢得主动权和主导权。辅导员在面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质疑时,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互动中去,正面回应学生的关切,注重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用相关知识为学生解疑释惑,并把学校回应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措施翔实地展示出来,及时缓解紧张对了局面。对于自身不能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要请“内行”或“权威”人士帮助解答。
实践证明,“意见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非常大,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此时,他们更需要权威的“意见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 所以,辅导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媒体素养,尤其要加强传播学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网络条件下的舆论运行机制、信息演变规律、群体行为特征等,在参与网络互动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积极培养网络互动人员队伍,也就是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学生“意见领袖”,支持他们依托微信、微博、新闻跟帖、贴吧论坛等为网络互动阵地,发表正面信息,不断弱化网络噪音流。
(三)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合理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是约束和控制重大突发网络舆情的有效措施之一。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从保护未成年人和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研究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网络的管理和使用。所以,辅导员要善用、巧用法律武器来应对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做到疏堵结合。虽然辅导员不具有执法权,但在实际的网络舆论引导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发布并讲解网络舆情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规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用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使学生敬畏法律,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做到不践踏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四)加强日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舆论走向
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显。辅导员要注重把网络舆论引导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尤其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可以依托重大节庆活动、纪念日等“显性宣传”引导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宣传及交流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好灌输式教育方法,但要极力避免“显性宣传”有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就业以及情感方面的实际需求,及时发布相关服务信息,充分发挥“隐性宣传”润物无声的思想引领功能。辅导员要努力建立起在网络空间的威信,形成一定数量的“粉丝”,就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发起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主动聆听学生想说之话、想诉之苦,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迁移至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轨道上来。
(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网络舆情具有复燃性,而且有信息补偿反弹的特性,一旦累积成重大社会问题,就难以通过纯技术手段应对。 任何一个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定是现实生活中矛盾积压的结果,若只注重舆情危机的应对而忽视对引起舆情根源性问题的消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辅导员若想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以及舆论引导工作,从根本上化解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了解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的所需所求,通过及时疏导现实矛盾,实现为学生思想减压的目的,从而降低舆情危机爆发的风险。辅导员要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疾苦,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诉求,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动的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用自身的高尚人格去感染身边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辅导员的真正威信,“线下”的威信在“线上”也将发挥重要的引导功效。
注释: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
李宗琦、徐顺锋. 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实证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1.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3,36.
顾小云. 我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28.
党生翠.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反思与超越.现代传播.2012(12).163-164.
关键词 辅导员 网络 舆论 引导 策略
基金项目:2014年度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春市重大突发网络舆情信息监测与预警机制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2014K031) ,项目主持人:于淼。
作者简介:于淼,长春工程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思想政治教育科科长,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5-245-02
网络已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并形成了嶄新的网络舆论场,网络越是发展,社会结构的脆弱性就越大,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大。 面对海量的校园网络舆情信息,高校除了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监控、预警和治理之外,还要大力支持包括辅导员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究校园网络舆情形成、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对其进行学术解读,进而实现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基本特点
(一)网络舆论“倒灌”传统校园媒体趋势明显
网上没有主席台,人人都是麦克风。校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互动中合作,在互动中竞争,网络舆论对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产生了深刻影响,网络舆论“倒灌”传统校园媒体的趋势愈发明显。在高校校园网络发展的初期,校园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多是大学生对援引于校内外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与讨论。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网民数量激增,高校校园网络舆论早已通过与校园传统媒体的深入互动,越来越明显地推动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高校政务和教务信息的公开与透明。目前,由于现实社会工作与生活中的不平等观念被互联网彻底击碎,校园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与教师之间实现平等沟通和互动的桥梁,这某种程度上也撼动了教师在原有师生关系中的绝对权威地位。学生依托网络形成的舆论场,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活动将产生影响,若二者间关系处理不当,极可能导致传统的、稳固的高校师生关系被解构和重建。
(二)网络舆论载体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传播技术的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社会秩序和文化。目前,以BBS论坛、百度贴吧、博客等形式为代表的传统网络互动平台,已经被发布信息和讨论更加迅捷灵活的QQ群、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新兴媒体所取代,成为了最受大学生群体追捧的网络交流互动载体。但也要看到随着新技术、新理念的不断出现,时下正时兴的“新媒体”也极有可能或一定会变为“旧媒体”, 但是有一种趋势永远不会变,那就是网络舆论载体的信息化趋势不会变,信息传播更加便捷、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趋势不会变,也就是说,校园网络舆论载体的传播能力不断增强。
(三)网络舆论向校园现实空间扩散
作为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已从以往单纯的信息接受者,逐渐转为积极的信息传播者。 大学生对某个校园内外的热点事件在互联网上展开热议,已成为常态,但从近几年很多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来看,一些大学生网民已不再满足于在虚拟空间的讨论,而是热衷于走到“线下”的现实世界继续关注和推动事件发展,甚至导致个别高校出现了极端性的群体性事件。在网络舆论向校园现实空间扩散的过程中,学生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得到了集中体现,学生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佐证,促进了高校办学公开。但是,某些时候校园网络不仅仅监督了事件过程,还可能因过度发展而将媒体“绑架”,演变成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甚至成为给当事人现实生活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更有甚者还会触发恶性事件。
二、高校辅导员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策略
(一)通过事实引导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事实判断”
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关键在于,要及时向舆情危机利益相关方提供更多事实和利我信息、解释疑惑、澄清事实,积极控制事态的蔓延,引导网络舆论向良性方向发展。当校园网络舆情出现后,辅导员要首先对舆情所反映的实质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全面梳理导致这一舆情出现的原因,并进而思考如何按照科学的舆情应对规则和有关制度,给相关学生和网络公众提供更多的事实真相。在网络舆论舆情危机的应对中,每一秒钟的迟滞都可能导致舆情危机滑向失控的深渊,每一秒种的逃避都可能造成进一步的被动和损失。所以,对于辅导员而言,要在职权范围内,把已掌握的事实真相迅速告知学生,若暂未掌握事实真相,也要告诉相关学生和校园网民“请等一等,我们将全力查证真相,并将迅速告知”。当然,众多实践表明,全部告知也并非是最好的舆论引导方法。在一些涉及校园公共安全和稳定的重大敏感事件发生时,处于维护全局和整体利益角度,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善意地有所保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二)通过价值引导使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辅导员要通过网络对学生施加持续的、正确的影响,促使大学生主动寻求在自我认知领域的思想冲突,并在思想冲突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体系的再造,同时认同辅导员的价值观念,最终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当校园网络舆情事件出现后,各种舆论甚至谣言将会在网络舆论场域中进行迅速扩散,这将引起大学生“价值判断”的失准,极可能引发大学生价值世界的崩塌。所以,辅导员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中要特别注重帮助大学生重构正确的价值体系,避免只是注重“事实判断”层面的引导,仅仅停留在把事实说清楚的层面上,要帮助他们在信念、道德、法治、伦理等层面形成价值认同和共鸣。也就是说,辅导员要努力通过网络舆论引导把处于网络舆论漩涡的大学生引导至全局利益上来,把舆论冲突双方引导至共同利益上来,舆论引导要极力避免在非理性的碰撞中遗失最核心的“共同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引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三、高校辅导员开展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
(一)及时发布事实真相,用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
辅导员在校园网络舆论引导的实际工作中,多是面对本学院或本学校的学生群体,这就需要辅导员以诚相待,争取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在网上热议或关注的问题进行解答,说清楚事实真相,用正面信息引导舆论走向。辅导员不仅要利用“线上”渠道进行引导,在必要时,还要利用“线下”渠道进行引导,例如:可以召集本学院的学生召开年级大会,公布事实真相;举行学生“意见领袖”见面会,与其面对面的真诚交流,了解学生的诉求。若辅导员遇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不能第一时间得到学校和领导指示时,对于能解决的问题要立刻解决,对于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要承诺解决,缓解紧张局势。解决问题要着眼长远,做到根本解决,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避免“死灰复燃”。
(二)主动参与网络互动,正面回应学生关切
网络舆论的特殊成长地点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匿名的交流场所,它的变化不能以公式計算,谁也不知道下一秒钟,哪个事件将成为热点。 无数的经验和教训表明,在突发舆情事件面前,“害怕”、“逃避”都是无济于事,必须积极地应对,勇敢面对,只有通过真诚、公开和透明才能赢得主动权和主导权。辅导员在面对校园网络舆论的质疑时,要主动参与到网络互动中去,正面回应学生的关切,注重舆论引导的感染力和穿透力,用相关知识为学生解疑释惑,并把学校回应学生提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措施翔实地展示出来,及时缓解紧张对了局面。对于自身不能给予准确回答的问题,要请“内行”或“权威”人士帮助解答。
实践证明,“意见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非常大,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此时,他们更需要权威的“意见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 所以,辅导员要不断强化自身的媒体素养,尤其要加强传播学领域相关知识的学习,掌握网络条件下的舆论运行机制、信息演变规律、群体行为特征等,在参与网络互动中,努力使自己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领袖”。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还要积极培养网络互动人员队伍,也就是能够传递正能量的学生“意见领袖”,支持他们依托微信、微博、新闻跟帖、贴吧论坛等为网络互动阵地,发表正面信息,不断弱化网络噪音流。
(三)善于运用法律法规,规范学生网络行为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合理利用法律法规的强制手段,是约束和控制重大突发网络舆情的有效措施之一。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纷纷从保护未成年人和国家安全为出发点,研究并制定了较为完备的网络舆情方面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网络的管理和使用。所以,辅导员要善用、巧用法律武器来应对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做到疏堵结合。虽然辅导员不具有执法权,但在实际的网络舆论引导中,辅导员可以通过网络向学生及时发布并讲解网络舆情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规范,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文明用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使学生敬畏法律,理性地表达利益诉求,做到不践踏道德“底线”,不触碰法律“红线”。
(四)加强日常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网络舆论走向
互联网的虚拟特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突显。辅导员要注重把网络舆论引导与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结合,尤其要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可以依托重大节庆活动、纪念日等“显性宣传”引导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化宣传及交流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用好灌输式教育方法,但要极力避免“显性宣传”有可能引发的抵触情绪;也可以结合学生生活、学习、就业以及情感方面的实际需求,及时发布相关服务信息,充分发挥“隐性宣传”润物无声的思想引领功能。辅导员要努力建立起在网络空间的威信,形成一定数量的“粉丝”,就大学生所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主动发起讨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讨,主动聆听学生想说之话、想诉之苦,使他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迁移至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轨道上来。
(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
网络舆情具有复燃性,而且有信息补偿反弹的特性,一旦累积成重大社会问题,就难以通过纯技术手段应对。 任何一个网络舆情危机的形成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必定是现实生活中矛盾积压的结果,若只注重舆情危机的应对而忽视对引起舆情根源性问题的消解,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的。辅导员若想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的应对以及舆论引导工作,从根本上化解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就必须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去了解学生在现实学习、生活的所需所求,通过及时疏导现实矛盾,实现为学生思想减压的目的,从而降低舆情危机爆发的风险。辅导员要通过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生活疾苦,了解学生的呼声和诉求,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动的学生成长成才环境,用自身的高尚人格去感染身边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树立起辅导员的真正威信,“线下”的威信在“线上”也将发挥重要的引导功效。
注释: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0).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3.
李宗琦、徐顺锋. 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实证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121.
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3,36.
顾小云. 我国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完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2(1).28.
党生翠. 当前网络舆情管理中的技术主义倾向:反思与超越.现代传播.2012(12).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