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轼提出了“君子如水,因物赋形”的人格理想:不自为形而变化无方,看似随和柔顺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着酸成众味,外若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
关键词:苏轼人格水
“君子”是传统知识分子着力追求的道德纯粹、言行一致、无忧无惧、知耻敏行的人生道德境界。苏轼以其对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体认,得以对儒道两家思想精华的吸纳融汇,提出了富于时代特征和人生智慧的人格观:“君子如水,因物赋形。”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断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千折百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一、儒道文化中“君子”的文化意蕴
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质是:“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不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孔子所说的不忧不虑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儒家为传统的人格理想贡献了作为“君子”的刚强、勇锐、进取的精神特质。而老子则认为,争强斗狠是不能长久的,故为死之道:而像婴儿般柔弱无知,却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故为生之道。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来晚其死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故柔弱者生之徒。”因此老子把无所用心、随性而发的“婴儿”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来赞美,并明确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用水之柔弱来说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自然生长原理。他认为水之性近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口于道。”道家崇尚随物赋形、无所争无所择的品质。当然老子并不是教人一味柔弱无为无争下去,而是让人明白真正强胜、领先、无不为的道理,譬如水,看起来再柔弱不过了,然至刚莫若水,它能穿透那些比它坚硬得多的东西。由此可见,道家的人生哲学仍然最终通向了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的传统智慧在于教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正好从刚柔两方面提出了处理个体自由与群体规范、主观内省与客观感知、个性独立与人际和谐、人生极限与国家命脉等人生课题的一般原则,使人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上、不同人生境遇中,均能有所遵奉。
二、苏轼“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人格观的剖析
“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大智慧的向往。简言之,人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处理群己、物我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是处理人自身身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认识自己的自知之明。客观地评价和严格地解剖自己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水”在儒家和道家那里,都是智慧的象征。
孔子日:“知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水处天地之间,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点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口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辩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上善”的智慧“若水”之随机应变,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顺其自然。故水中有道意,水中有哲理。
人能从水的因物赋形特性中认识到万物皆有可知之道与理,就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体悟,树立起探索宇宙规律和努力追求完美人格的坚定信念,这便是“君子取法”于水的意义所在。苏轼把君子的人格模式规定为“柔外刚中”,显然是从水因物赋形而具必达之心的品质受到启发,总结出自己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君子人格的行为准则,柔外非奉迎屈服之谓,刚在其中,面临困难而有必达之志,期于必胜:刚中非矫世骇俗之谓,柔其外形,进退出处灵活变通,既度其君,又度其身。
苏轼的这种人格模式,之所以充满大的智慧。就在于他既充分认识了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种可行性条件,又绝不放弃传统文化中人生哲学的伟大精华,提出了在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君子既忖度时事之可为与否,又要坚持不懈地争取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以刚毅的意志去实现人生的道德理想。从这一人格模式中,既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人格追求的护卫和发扬,又可以看出汲取道家人生哲学精华以调整行为方式的痕迹。
三、苏轼人格观在其创作风格中的体现
苏轼是位才智过人的文学家,一生与水有缘,并且对水有特殊的偏爱。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写下了许多游玩山水、陶冶性情的诗文词作。《泛颖》诗云:”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到十日归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前赤壁赋》写水中荡舟的飘然感觉,恍若神仙境界一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人在谪居黄州、惠州之际,正处于人生挫折、心情痛苦的境地,他从流水的变化无穷、有智有量、柔外刚中的秉性获得了极大的启迪和慰藉。只要能看到水,他似乎就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找到了淘洗烦恼的工具。相反。如果没有水作伴,他会像鱼儿失水般难受。他在写给杭州僧人的信中说:“某到此旬日,郡僻事少,足养衰拙。然城中无山水,寺宇朴陋,僧皆粗野,复求苏、杭湖山之游,无复仿佛矣!”苏轼两次仕杭,一生转徙不定,足迹遍天涯,而于杭州山水未尝忘怀,可见其耽爱之深。
苏轼论文学艺术,更是广泛地用水的特性和品质来比喻和要求。水,尤其是流动的水,是苏轼在文学和艺术批评中偏好的一个比喻,它比喻自发性、自由性、变化与延续的现象,以及自然中“人”的一切既需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又最忌雷同僵死,水的特性和品质最适宜比喻文学艺术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追求表达形式的完美而永远创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律的精神活动。“随物赋形”就是对这一活动最为恰当的艺术要求。
结语
苏轼是一个具有水的灵性、自发性、丰富性的艺术家,其原因在于“其作品散发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顽皮,有时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这就跟水一样,它不自为形而可以变化无方;它看似随和柔弱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它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酸咸众味:它外显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
苏轼一生不断追求着这一人格境界。并且实现了这一人生理想。
关键词:苏轼人格水
“君子”是传统知识分子着力追求的道德纯粹、言行一致、无忧无惧、知耻敏行的人生道德境界。苏轼以其对文化遗产的兼收并蓄的态度和对现实社会的敏锐体认,得以对儒道两家思想精华的吸纳融汇,提出了富于时代特征和人生智慧的人格观:“君子如水,因物赋形。”水,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到之处,万物生长,有如君子的仁爱:水性向下,随物赋形,有如君子的高义:浅处流动不息,深处渊然不测,有如君子的智慧;奔赴万丈深渊,毫不迟疑,有如君子的临事果断和勇毅:渗入曲细,无微不达,有如君子的明察秋毫;蒙恶名,默不申辩,有如君子包容一切的豁达胸怀;泥沙俱下,最后仍然是一泓清水,有如君子的善于改造事物;装入量器,一定保持水平,有如君子的立身正直:遇满则止。并不贪多务得,有如君子的讲究分寸,处事有度;无论怎样的千折百回,一定要东流入海,有如君子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意志。
一、儒道文化中“君子”的文化意蕴
孔子认为“君子”最重要的三种品质是:“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仁可以说是爱,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仁,有爱,有不忍人之心,孔子的仁是本体的爱,这种爱的体现就是孟子所说的“仁者爱人”。总之,孔子讲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是从人自身开始的爱,而这种爱的根本是仁。智与知密切相关,但并不相同。从知的角度看,智是知积累到一定时候所达到的境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之所以“不惑”“不虑”,贵在自知,诚如孔子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勇不是指孔武有力,不是不怕死的勇敢,而是指见义而为的勇气。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因此好勇必须好学,因为“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孔子所说的不忧不虑不惧,实在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的内心修为,这种内心修为令他达到这样的境界:仰观于天。俯察于地,皆无愧于心。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情。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达到了这三项要求,他就可以算得上君子。儒家为传统的人格理想贡献了作为“君子”的刚强、勇锐、进取的精神特质。而老子则认为,争强斗狠是不能长久的,故为死之道:而像婴儿般柔弱无知,却饱含着旺盛的生命力,故为生之道。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来晚其死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故柔弱者生之徒。”因此老子把无所用心、随性而发的“婴儿”作为理想的人生境界来赞美,并明确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还用水之柔弱来说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自然生长原理。他认为水之性近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口于道。”道家崇尚随物赋形、无所争无所择的品质。当然老子并不是教人一味柔弱无为无争下去,而是让人明白真正强胜、领先、无不为的道理,譬如水,看起来再柔弱不过了,然至刚莫若水,它能穿透那些比它坚硬得多的东西。由此可见,道家的人生哲学仍然最终通向了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
中国文化的传统智慧在于教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正好从刚柔两方面提出了处理个体自由与群体规范、主观内省与客观感知、个性独立与人际和谐、人生极限与国家命脉等人生课题的一般原则,使人在不同的生命历程上、不同人生境遇中,均能有所遵奉。
二、苏轼“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人格观的剖析
“君子如水,因物赋形”,体现了一种对人生大智慧的向往。简言之,人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处理群己、物我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是处理人自身身心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认识自己的自知之明。客观地评价和严格地解剖自己是一件更为困难的事情。“水”在儒家和道家那里,都是智慧的象征。
孔子日:“知者乐水。”“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水处天地之间,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水,可由点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口于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水,是位辩证哲人,“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上善”的智慧“若水”之随机应变,水自有水流之道,只要顺此道而游,并不需要自己的意志——顺其自然。故水中有道意,水中有哲理。
人能从水的因物赋形特性中认识到万物皆有可知之道与理,就可以获得一种人生的体悟,树立起探索宇宙规律和努力追求完美人格的坚定信念,这便是“君子取法”于水的意义所在。苏轼把君子的人格模式规定为“柔外刚中”,显然是从水因物赋形而具必达之心的品质受到启发,总结出自己在当时政治背景下君子人格的行为准则,柔外非奉迎屈服之谓,刚在其中,面临困难而有必达之志,期于必胜:刚中非矫世骇俗之谓,柔其外形,进退出处灵活变通,既度其君,又度其身。
苏轼的这种人格模式,之所以充满大的智慧。就在于他既充分认识了现实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各种可行性条件,又绝不放弃传统文化中人生哲学的伟大精华,提出了在封建专制空前强化的历史条件下。君子既忖度时事之可为与否,又要坚持不懈地争取人格的独立和尊严,以刚毅的意志去实现人生的道德理想。从这一人格模式中,既可以看到对儒家思想人格追求的护卫和发扬,又可以看出汲取道家人生哲学精华以调整行为方式的痕迹。
三、苏轼人格观在其创作风格中的体现
苏轼是位才智过人的文学家,一生与水有缘,并且对水有特殊的偏爱。在他一生的仕途中,写下了许多游玩山水、陶冶性情的诗文词作。《泛颖》诗云:”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到十日归来,九日河之湄。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前赤壁赋》写水中荡舟的飘然感觉,恍若神仙境界一般:“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诗人在谪居黄州、惠州之际,正处于人生挫折、心情痛苦的境地,他从流水的变化无穷、有智有量、柔外刚中的秉性获得了极大的启迪和慰藉。只要能看到水,他似乎就看到了人生的希望,找到了淘洗烦恼的工具。相反。如果没有水作伴,他会像鱼儿失水般难受。他在写给杭州僧人的信中说:“某到此旬日,郡僻事少,足养衰拙。然城中无山水,寺宇朴陋,僧皆粗野,复求苏、杭湖山之游,无复仿佛矣!”苏轼两次仕杭,一生转徙不定,足迹遍天涯,而于杭州山水未尝忘怀,可见其耽爱之深。
苏轼论文学艺术,更是广泛地用水的特性和品质来比喻和要求。水,尤其是流动的水,是苏轼在文学和艺术批评中偏好的一个比喻,它比喻自发性、自由性、变化与延续的现象,以及自然中“人”的一切既需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又最忌雷同僵死,水的特性和品质最适宜比喻文学艺术创造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追求表达形式的完美而永远创新。这是一种具有特殊律的精神活动。“随物赋形”就是对这一活动最为恰当的艺术要求。
结语
苏轼是一个具有水的灵性、自发性、丰富性的艺术家,其原因在于“其作品散发生动活泼的人格,有时顽皮,有时庄重,随场合而定。但却永远真挚、诚恳,不自欺欺人”。这就跟水一样,它不自为形而可以变化无方;它看似随和柔弱而蕴藏着无坚不摧的力量:它最为平淡无奇却包孕酸咸众味:它外显平静无争内却拥有丰富的智慧和信念。
苏轼一生不断追求着这一人格境界。并且实现了这一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