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专业技能培养与学科竞赛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专业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完成课堂教学到专业技术实战能力的转化。该文以南京林业大学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为例,阐述这种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已在本校服务外包专业中试点五年,效果显著。
关键词:以赛促学;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1-02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需要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1]。为满足江苏省建设“信息化大省”和南京市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需要[2],推进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转型,深化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2010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2011年,江苏省在部分地方高校开展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3],南京林业大学获批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2011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方向)开始招生,超额完成招生指标。同年12月,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商务厅主持的专家论证。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采用“3 1”模式,即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前2年在学校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第3年开始逐步引入服务外包等领域专业课程,聘请产业教授或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授课,第4年经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调选择,将学生送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企业化实训,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本课题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嵌入到2、3年级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以下就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介绍。
1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学科竞赛题目内容涉及知识较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数学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运用多种知识、信息技术解决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4]。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连续在4届学生中施行,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四个机制。
1.1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
在新生中做好宣传工作。在新生进校时的专业介绍中,就让学生了解专业竞赛的举办时间、选拔办法、所需专业知识等。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类专业竞赛主要有:全国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主办单位:商务部、教育部和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软件杯”(主办单位: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微软“创新杯”(ImagineCup,由微软(中国)公司和地方政府或高校主办)。这些竞赛均以3-5人组成竞赛团队,在历时两三月时间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项竞赛作品(包括文档、系统开发、演示视频、现场答辩材料等)。随着学生参赛热情提高,为了给更多的同学锻炼机会,学科竞赛范围现已扩大到ACM-ICPC(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竞赛等。
1.2竞赛学生选拔方法
南京林业大学采用两种报名方式,一是学生自愿报名 测试,测试包括书面测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二是专业教师推荐 面试。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发现的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愿意致力于专业上发展的同学选拔出来,再组织面试。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左右。
1.3组织培训
采用老生带新生的办法,组成项目团队,在负责竞赛的指导老师安排下,以往年竞赛题目或企业命题进行模拟训练。指导老师需要综合考虑每名同学的实力,主要从编程能力、自学能力、文字编辑、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加以考查。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从中物色参加竞赛人选。由于此类竞赛基本上都限制报名人数,甚至每个学校只能有一个参赛队(1名指导教师加上3-5名学生组成)。
2服务外包竞赛团队建设
竞赛团队包括两个部分,即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竞赛团队。
2.1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目前服务外包指导教师团队由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5名,其中核心成员也兼任其他类竞赛负责人,如ACM、“蓝桥杯”等专业竞赛。企业指导教师由校企合作单位负责安排,在竞赛方面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弥补高校老师在项目工程技术方面的不足。部分有条件单位现已成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可接收我校软件专业的专业硕士、优秀本科生兼职实习。
2.1.1 指导教师培训机制
指导教师培训主要有采用三种形式:(1)每年学院都会选派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接受实训或完成产学研项目,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我们已经选派多名教师,作为本科生企业实训指导教师,与本科生一起在校企合作单位接受企业实训。(2)安排教师接受专题培训,自服务外包专业开办以来,已连续安排多名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诸如全国的Oracle大型数据库、嵌入式开发、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培训。(3)鼓励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包括科研课题和横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协助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2.1.2 导师项目制运作模式
导师项目制是指以学生团队为单位,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项目是指按实际项目抽象出来的,适合本科2、3年级学生的软件开发项目,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提升模块。该模式强调实践性,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增加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
2.2学生竞赛团队建设
由于此类竞赛需要的较多的专业知识,由3年级或4年级同学作为竞赛团队主力更为合适。不同赛事要求也不完成相同,根据需要有时会动员研究生参赛。为保证竞赛队伍的连续性,每个竞赛队会安排2-3名2年级同学作为候补人员参与竞赛,熟悉竞赛流程,这些候补队员就将成为下一年竞赛主力。 2.3赛后总结
由于服务外包类竞赛每校只允许报名一个队,所以实际能够参赛的同学很少。参赛后队员谈竞赛收获的总结报告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每年的赛事完成后,安排参赛队员给大家分享竞赛感想,技术进步,竞赛趣闻等。在连续2个多月的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历经艰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仅增加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也能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
3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3.1培养方法创新
克服了传统的培养方法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综合技能的问题。从纵向发展来看,现在招生的生源质量较之以前的确差了不少,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专业热情不高、仅满足于修满学分等现象,甚至有同学到了大三还不清楚自己准备做什么。由于采用项目化管理,每名同学都扮演了不同角色,该方法更适合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怎样快速地查找资料,怎么判断现有资料是否有利于问题解决,怎么解决等,这些能力都需要培养,甚至某些问题老师暂时也没思路,这样老师与学生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科研问题也是如此。
3.2培养模式创新
探索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倡导的是学生掌握主动权,项目设计、规划、功能模块划分完全由学生决定,遇到问题教师才提供帮助和指导。如项目准备实施前,由项目导师通过提问或答辩的形式,考查项目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预期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项目主体,避免被动盲从,有利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培养,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同学身上学到自己所不足的知识,如尊重别人意见、与人沟通,如何说服队友等。
4 结语
该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我校服务外包专业通过五年的建设,”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已逐步获得师生们认可,现已初具规模,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建成项目实训实验室一个,方便专业学生参加多项专业竞赛。几年来,获得全国三等奖以上的奖项20多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1项,江苏省重点项目5项,省级一般项目2项,省级指导项目4项,校级创新项目若干。2015年,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校级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商务部. 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09]5号文, [2009-04-01]. http://www.mofcom.gov.cn /article/h/redht/200904/20090406142202.shtml.
[2] 曾岳.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技术为例. 计算机教育[J], 2014(18): 8-14.
[3]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公布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名单的通知[EB/OL]. 苏教高[2011]16号文, [2011-05-11], http://www.ec.js. edu.cn/ art/2011/ 5/ 17/art_4628_58597.html.
[4] 郭开文,裴永珍,吴雄华. 基于信计专业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6(3): 22-24.
关键词:以赛促学;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181-02
服务外包产业是智力人才密集型现代服务业,具有信息技术承载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需要大力培养服务外包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1]。为满足江苏省建设“信息化大省”和南京市建设“中国软件名城”的需要[2],推进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转型,深化地方高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2010年,开始在江苏、浙江两省开展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工作。2011年,江苏省在部分地方高校开展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3],南京林业大学获批为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试点高校”之一。2011年9月,南京林业大学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服务外包方向)开始招生,超额完成招生指标。同年12月,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商务厅主持的专家论证。
服务外包人才培养采用“3 1”模式,即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安排中,学生前2年在学校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第3年开始逐步引入服务外包等领域专业课程,聘请产业教授或企业资深工程师来校授课,第4年经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协调选择,将学生送至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企业化实训,有条件的甚至可以在企业完成本科毕业设计。本课题所倡导的“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现已嵌入到2、3年级的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目前已有两届毕业生,就业率100%。
以下就服务外包人才培养过程中,“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作一介绍。
1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学科竞赛题目内容涉及知识较多,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基础、数学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程序设计能力,能够运用多种知识、信息技术解决应用领域的实际问题[4]。作为软件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已连续在4届学生中施行,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四个机制。
1.1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机制
在新生中做好宣传工作。在新生进校时的专业介绍中,就让学生了解专业竞赛的举办时间、选拔办法、所需专业知识等。目前较有影响力的服务外包类专业竞赛主要有:全国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主办单位:商务部、教育部和无锡市人民政府),“中国软件杯”(主办单位: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和江苏微软“创新杯”(ImagineCup,由微软(中国)公司和地方政府或高校主办)。这些竞赛均以3-5人组成竞赛团队,在历时两三月时间内,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项竞赛作品(包括文档、系统开发、演示视频、现场答辩材料等)。随着学生参赛热情提高,为了给更多的同学锻炼机会,学科竞赛范围现已扩大到ACM-ICPC(ICPC:ACM International Collegiate Programming Contest、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竞赛等。
1.2竞赛学生选拔方法
南京林业大学采用两种报名方式,一是学生自愿报名 测试,测试包括书面测试和上机测试两部分;二是专业教师推荐 面试。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发现的专业学习兴趣浓厚、愿意致力于专业上发展的同学选拔出来,再组织面试。学生人数控制在20名左右。
1.3组织培训
采用老生带新生的办法,组成项目团队,在负责竞赛的指导老师安排下,以往年竞赛题目或企业命题进行模拟训练。指导老师需要综合考虑每名同学的实力,主要从编程能力、自学能力、文字编辑、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加以考查。通过师生间的交流,从中物色参加竞赛人选。由于此类竞赛基本上都限制报名人数,甚至每个学校只能有一个参赛队(1名指导教师加上3-5名学生组成)。
2服务外包竞赛团队建设
竞赛团队包括两个部分,即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竞赛团队。
2.1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目前服务外包指导教师团队由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南京林业大学教师团队核心成员5名,其中核心成员也兼任其他类竞赛负责人,如ACM、“蓝桥杯”等专业竞赛。企业指导教师由校企合作单位负责安排,在竞赛方面给予必要的技术指导,弥补高校老师在项目工程技术方面的不足。部分有条件单位现已成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每年可接收我校软件专业的专业硕士、优秀本科生兼职实习。
2.1.1 指导教师培训机制
指导教师培训主要有采用三种形式:(1)每年学院都会选派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接受实训或完成产学研项目,参与企业项目开发。我们已经选派多名教师,作为本科生企业实训指导教师,与本科生一起在校企合作单位接受企业实训。(2)安排教师接受专题培训,自服务外包专业开办以来,已连续安排多名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参加诸如全国的Oracle大型数据库、嵌入式开发、大数据、物联网等方面的技术培训。(3)鼓励教师申报研究课题,包括科研课题和横向科研项目,鼓励教师协助本科生申报大学生创新项目。
2.1.2 导师项目制运作模式
导师项目制是指以学生团队为单位,项目为载体开展教学,项目是指按实际项目抽象出来的,适合本科2、3年级学生的软件开发项目,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专业技能提升模块。该模式强调实践性,实现理论的实践化,增加学生的项目开发经验。
2.2学生竞赛团队建设
由于此类竞赛需要的较多的专业知识,由3年级或4年级同学作为竞赛团队主力更为合适。不同赛事要求也不完成相同,根据需要有时会动员研究生参赛。为保证竞赛队伍的连续性,每个竞赛队会安排2-3名2年级同学作为候补人员参与竞赛,熟悉竞赛流程,这些候补队员就将成为下一年竞赛主力。 2.3赛后总结
由于服务外包类竞赛每校只允许报名一个队,所以实际能够参赛的同学很少。参赛后队员谈竞赛收获的总结报告会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每年的赛事完成后,安排参赛队员给大家分享竞赛感想,技术进步,竞赛趣闻等。在连续2个多月的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历经艰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不仅增加了自身的专业技能,也能让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迅速。
3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3.1培养方法创新
克服了传统的培养方法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技能而忽视综合技能的问题。从纵向发展来看,现在招生的生源质量较之以前的确差了不少,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专业热情不高、仅满足于修满学分等现象,甚至有同学到了大三还不清楚自己准备做什么。由于采用项目化管理,每名同学都扮演了不同角色,该方法更适合于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怎样快速地查找资料,怎么判断现有资料是否有利于问题解决,怎么解决等,这些能力都需要培养,甚至某些问题老师暂时也没思路,这样老师与学生一起查资料,一起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包括科研问题也是如此。
3.2培养模式创新
探索一种新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倡导的是学生掌握主动权,项目设计、规划、功能模块划分完全由学生决定,遇到问题教师才提供帮助和指导。如项目准备实施前,由项目导师通过提问或答辩的形式,考查项目方案的可行性、技术可行性、预期目标、项目周期等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项目主体,避免被动盲从,有利于学生的个体能力培养,又可以让学生从老师、同学身上学到自己所不足的知识,如尊重别人意见、与人沟通,如何说服队友等。
4 结语
该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我校服务外包专业通过五年的建设,”以赛促学“教学模式已逐步获得师生们认可,现已初具规模,形成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和学生团队。建成项目实训实验室一个,方便专业学生参加多项专业竞赛。几年来,获得全国三等奖以上的奖项20多个;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1项,江苏省重点项目5项,省级一般项目2项,省级指导项目4项,校级创新项目若干。2015年,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校级品牌专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商务部. 教育部、商务部关于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教高[2009]5号文, [2009-04-01]. http://www.mofcom.gov.cn /article/h/redht/200904/20090406142202.shtml.
[2] 曾岳. 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以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技术为例. 计算机教育[J], 2014(18): 8-14.
[3] 江苏省教育厅. 关于公布江苏省地方高校计算机学院培养服务外包人才试点高校名单的通知[EB/OL]. 苏教高[2011]16号文, [2011-05-11], http://www.ec.js. edu.cn/ art/2011/ 5/ 17/art_4628_58597.html.
[4] 郭开文,裴永珍,吴雄华. 基于信计专业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计算机教育, 2016(3): 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