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时代发展步伐加快,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家庭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功,成为一名优秀人才。但是由于一些父母教育观念的缺失,使得儿童的心理及行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阐述了专制型、放养型、溺爱型等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进而更正一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儿童行为]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对儿童造成影响。儿童最初的认知及其个性的发展,都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独裁专制的国家会很快的灭亡,同样,如果父母对于儿童进行专制型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部分儿童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长久以往,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最大的教育表现就是儿童不能够违背父母的意愿、想法做事情,一旦违背,轻则训斥,重则打骂,甚至会粗暴对待孩子,并且此类型的父母大多是信奉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观念。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儿童的人格维度神经质及神经质与其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联,比如:父母体罚儿童,拒绝、否定儿童的选择或过度干涉等。因为父母的教育严格,所以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也十分冷漠、不信任,胆小怕事,做任何事情都带有消极的态度。若是发现对自己不利的状况,就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极其容易出现攻击、辱骂等不正当行为举止。由此可见,父母的独裁教育,不但没有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反而因为父母的教育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创造。
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家长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在教育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要将儿童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其尊重。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尝试着让儿童自己进行独立的选择,父母可以适当的提出建议,这样才能使儿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放任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放任型,顾名思义,就是放纵儿童、任由其自己成长,不会对其进行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也是漠不关心。这种教育方式一般会出现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或是留守家庭中,在儿童小的时候交由自己的父母或找寻保姆看管;长大后会将其送往寄宿学校,一切交由老师和宿管人员管理。在此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一般责任心较弱,做事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并且放任型教育下的儿童控制能力极差,爱冲动、打架,不被法律所束缚。如果父母任由儿童成长,其具有的犯罪倾向就会越来越明显。一些新闻报道中,记者在采访杀人犯、强奸犯时,在问及其成长环境时,大同小异,不是从小失去父母,就是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顾。因此,父母在将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对这个生命负责,在其生长过程中,要慢慢指引儿童走向正规,不可以对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
除此之外,在日本有一项关于儿童行为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在儿童七岁半时能够对其九岁时的行为进行预测,在儿童七岁半时的一些问题行为会使父母在其九岁时采取一些过激的教育方式。此种方式会时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儿童会不亲近社会,由此可见,父母教养的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改变有着直接关联。
三、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儿童的位置转换,儿童从小“教育”父母,儿童说什么,父母就做什么,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成对立状态。儿童成长的每一阶段父母都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是常人所说“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状态。儿童做错事情,父母不会对其纠正,而是任其胡作非为。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十分懒惰,没有较强的自己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知道要努力学习。并且此种儿童的自控能力及抗打击力极弱,一点点不符合其心意,就会做出哭闹等行为,极度依赖父母,不能够坚持将一件事情完成。
北师大陈会昌等人曾对北京市172名年龄为2岁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态度与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父母在兒童2~3岁时的教育态度,会严重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健康。因此,父母要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可过度溺爱。
四、权威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区别于以上任何一个教育方式,在此方式教育下的儿童,大多是心理健全、成绩优异的儿童。此类型的父母不会像专制型父母那样当儿童犯错误时,对其打骂,而是和儿童对整件事情的利弊进行分析,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时,当儿童在学习中、生活上出现问题时,父母大多会对其进行鼓励及帮助,并会根据儿童的表现状况进行合理的嘉奖。在生活中,父母也会和儿童一起做家务,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十分和睦,进而使儿童从父母的一些言行举止中获取教育。另外,权威教育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因为儿童年纪还小,对一些事物的判别能力较弱,这时父母就可以与儿童一同探讨,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在探讨前父母可以统一口径,进而让儿童能步入正轨。这种“善意的谎言”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够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其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此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大多是善解人意,能够与人和平相处,行为处事稳重,具有乐观、自信的心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行为是否正常都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具有直接关联。所以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自己的爱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而保证儿童能够拥有自己的个性,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朔,刘艳芳,王思钦等.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4):87-93.
[2]瞿淑雯.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06):555-557.
关键词:教养方式;儿童心理;儿童行为]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些行为会直接对儿童造成影响。儿童最初的认知及其个性的发展,都与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教育方式,能够使儿童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不良的教育方式,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不同程度的阻碍影响。
一、专制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众所周知,一个独裁专制的国家会很快的灭亡,同样,如果父母对于儿童进行专制型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成长的部分儿童会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长久以往,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专制型的父母对儿童最大的教育表现就是儿童不能够违背父母的意愿、想法做事情,一旦违背,轻则训斥,重则打骂,甚至会粗暴对待孩子,并且此类型的父母大多是信奉传统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教育观念。根据有关研究发现,儿童的人格维度神经质及神经质与其父母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很大关联,比如:父母体罚儿童,拒绝、否定儿童的选择或过度干涉等。因为父母的教育严格,所以儿童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别人也十分冷漠、不信任,胆小怕事,做任何事情都带有消极的态度。若是发现对自己不利的状况,就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极其容易出现攻击、辱骂等不正当行为举止。由此可见,父母的独裁教育,不但没有使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反而因为父母的教育丢失了自己的个性、创造。
所以针对此种状况,家长要转变对儿童的态度,在教育观念上也要与时俱进,要将儿童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给予其尊重。在面对一件事情时,要尝试着让儿童自己进行独立的选择,父母可以适当的提出建议,这样才能使儿童拥有积极向上的人格。
二、放任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放任型,顾名思义,就是放纵儿童、任由其自己成长,不会对其进行管教,对于孩子的学习、生活也是漠不关心。这种教育方式一般会出现在比较富裕的家庭或是留守家庭中,在儿童小的时候交由自己的父母或找寻保姆看管;长大后会将其送往寄宿学校,一切交由老师和宿管人员管理。在此种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儿童,一般责任心较弱,做事我行我素,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并且放任型教育下的儿童控制能力极差,爱冲动、打架,不被法律所束缚。如果父母任由儿童成长,其具有的犯罪倾向就会越来越明显。一些新闻报道中,记者在采访杀人犯、强奸犯时,在问及其成长环境时,大同小异,不是从小失去父母,就是父母对自己不管不顾。因此,父母在将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刻就要开始对这个生命负责,在其生长过程中,要慢慢指引儿童走向正规,不可以对其不管不顾、不闻不问。
除此之外,在日本有一项关于儿童行为的研究,该研究表明,在儿童七岁半时能够对其九岁时的行为进行预测,在儿童七岁半时的一些问题行为会使父母在其九岁时采取一些过激的教育方式。此种方式会时儿童产生更多的问题行为,儿童会不亲近社会,由此可见,父母教养的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改变有着直接关联。
三、溺爱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溺爱型的教育方式是父母与儿童的位置转换,儿童从小“教育”父母,儿童说什么,父母就做什么,与专制型的教育方式成对立状态。儿童成长的每一阶段父母都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甚至是常人所说“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状态。儿童做错事情,父母不会对其纠正,而是任其胡作非为。此种教育方式下的儿童,十分懒惰,没有较强的自己能力,做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在学习上不思进取,不知道要努力学习。并且此种儿童的自控能力及抗打击力极弱,一点点不符合其心意,就会做出哭闹等行为,极度依赖父母,不能够坚持将一件事情完成。
北师大陈会昌等人曾对北京市172名年龄为2岁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调查,发现父母的教育态度与儿童的外显问题行为有着很强的相互作用,父母在兒童2~3岁时的教育态度,会严重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健康。因此,父母要注重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可过度溺爱。
四、权威型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区别于以上任何一个教育方式,在此方式教育下的儿童,大多是心理健全、成绩优异的儿童。此类型的父母不会像专制型父母那样当儿童犯错误时,对其打骂,而是和儿童对整件事情的利弊进行分析,引导孩子找到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同时,当儿童在学习中、生活上出现问题时,父母大多会对其进行鼓励及帮助,并会根据儿童的表现状况进行合理的嘉奖。在生活中,父母也会和儿童一起做家务,父母之间的感情也十分和睦,进而使儿童从父母的一些言行举止中获取教育。另外,权威教育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因为儿童年纪还小,对一些事物的判别能力较弱,这时父母就可以与儿童一同探讨,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在探讨前父母可以统一口径,进而让儿童能步入正轨。这种“善意的谎言”既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能够保证其健康、快乐的成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其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此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大多是善解人意,能够与人和平相处,行为处事稳重,具有乐观、自信的心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童的心理、行为是否正常都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具有直接关联。所以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任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用自己的爱来对孩子进行教育,进而保证儿童能够拥有自己的个性,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朔,刘艳芳,王思钦等.父母教养方式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5(04):87-93.
[2]瞿淑雯.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对破坏性行为障碍儿童自我意识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06):5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