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35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rflgvdh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真武油田是苏北盆地一个富有代表性的复杂小断块油田,它具有多含油层系、多断块、多油水系统、多油藏类型的特点。在精细建模的基础上,应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与硼中子测试、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多种手段,研究剩余油的宏观三维分布规律和现状。应用核磁共振和微观水驱油物模试验相结合确定剩余油的微观分布规律。为高渗高含水油藏的进一步开发打下了基础,也为剩余油的高效挖潜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关键词】精细油藏数值模拟 微观分布规律 高渗高含水油藏 剩余油
  真35断块位于真武构造的东部,是一个南、北、西三面受断层封挡,东部开启的北东走向的狭长的半封闭断块。真武油田含油层系主要分布下第三系下始新统的戴南组一段(E2d1)、戴南组二段(E2d2)、中始新统三垛组一段(E2s1),其中垛一段为真武油田主力含油层系。
  1 国内剩余油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剩余油分布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对剩余油分布的描述、对剩余油饱和度的测量与监测技术的研究、对剩余油挖潜技术的研究。
  根据国内现有各种分析,高含水后期和特高含水采油阶段剩余油的分布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韩大匡,1995):(1)不规则大型砂体的边角地区,或砂体被各种泥质遮挡物分割所形成的滞油区;(2)现有井网控制不住的砂体;(3)断层附近井网难以控制的部位;(4)正韵律厚层的上部;
  2 剩余油分布研究
  2.1 影响真武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因素2.1.1 地质因素
  (1)地层发育情况。
  真武油田第三系地层自下而上分为阜宁组、戴南组、三垛组、盐城组。含油层系主要分布于下第三系始新统的戴南组一段(E2d1 )、戴南组二段( E2d2)、三垛组一段( E2s1 )。戴二段与垛一段之间为假整和接触。垛一段与垛二段之间为整和接触。
  (2)储层物性。
  本区物性分析样品只有E2d22-6、E2d22-7、E2d23-7和E2d11-6,其中E2d22物性最好,孔隙度为23.7%,平均空气渗透率为703.8×10-3um2;E2d23次之,孔隙度为21.3%,平均空气渗透率为140.9×10-3um2;E2d11最差,孔隙度为19.1%,平均空气渗透率为47.6×10-3um2。
  (3)油藏类型。
  真35断块位于真2号同生大断层的断裂带上,油藏主要为断层所控制,E2d2为断块油藏,E2d1为断块岩性油藏。连续分布储量较高的油砂体主要是E2d22-11、E2d23-6.7。2.1.2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
  在所有的开发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以及它和地质因素的处理关系。不稳定砂体分布、小砂体或井网控制程度低都可能导致注采系统的不完善,从而形成剩余油。主要受注采井网、岩石的润湿性、注入速度和方式三大因素影响。
  2.2 剩余油的成因类型
  按形成方式可以分为:层内非均质性形成的剩余油、隔层损失形成的剩余油、井间未钻遇砂体形成的剩余油、层间干扰形成的剩余油、隔层遮挡形成的剩余。
  按动用情况可以分为:未动用油层、已动用油层、未动用或基本未动用的剩余油层。
  2.3 剩余油研究方法
  2.3.1 微观上研究剩余油方法
  主要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和微观水驱油技术,定性剩余油微观分布和微观驱油机理。主要有沙箱模型法、薄片剩余油形态模型、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2.3.2 宏观上研究剩余油方法
  主要有测井剩余油饱和度解释法、油藏工程动态综合分析法、剩余油饱和度监测、油藏数值模拟法。
  2.3.3 真35断块微观水驱油特征
  (1)高含水采油期的水驱特征。
  进入高含水采油期时,模型内部的残余油主要分布在端口均水淹的单根孔喉中,以及周围被水淹的孔隙群中,主要以在喉道处卡断成油滴的方式被驱替采出。
  (2)残余油分布特征。
  水驱过程中由于粘度比及界面张力的影响,水推进前缘呈锯齿状由孔壁向内推进,在孔隙比较大处、喉道处及水未波及到的地方,易形成残余油。
  2.4 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2.4.1 真35断块剩余油分布
  在建立小层为单元模型基础上,进行精细数值模拟,搞清剩余油分布规律。目前Ⅱ类开发单元处于水淹中期:平面上水淹带面积不断扩大,纵向上水淹层的层数增多,在水淹层中平面上的井间剩余油富集区变小,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物性较差的部位,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岩性、物性较差的油层或弱水淹层中,以层间剩余油为主。
  2.4.2 开发方式对真35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1)注采井网对水淹层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在井網密度高的地区水淹程度相对较均匀,水驱效果相对较好,采收率较高剩余油相对较少。在井网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由于单井控制面积大,注入水波及范围小,剩余油在平面上分布不均匀,在井间相对低渗透地区会形成面积较大的滞流区,而剩余油较富集。
  (2)注采压差对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注采压差的高低、注采比的大小对油藏的水淹规律和剩余油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多层合注、合采的情况下,层间干扰的程度决定着各层的水淹进程和纵向上剩余油的非均质性分布。
  (3)措施对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复杂小断块油藏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产量大幅递减,为了实现控水稳油,不得不采取各种措施,如酸化、压裂及加密井网等。这些增产措施缓解了三大矛盾,改变了油藏水淹进程,使得平面上和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趋于平衡,也造成剩余。
  通过以上分析,真武油田剩余油主要为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和层内剩余油为主。
  3 提高剩余油的方法
  3.1 提高剩余油采收率的方法
  目前提高剩余油的主要方法有优化注采井网;加强注采结构调整,改善层内注采状况;对边底水构造油藏,利用水平井技术可以挖潜剩余油;可以考虑用聚合物驱替和水力压裂方法挖潜剩余油。
  3.2 剩余油研究的几点建议
  (1)对不同的油藏地质特征,应该选择合理的剩余油确定方法。
  (2)研究剩余油的重点也应有“大规模”逐步向“小规模”甚至“微规模”发展,以适应油层剩余油分布的实际变化。
  (3)开展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
  (4)详细深入研究对未波及剩余油的三大富集区,以提高剩余油开采储量。4 结论
  针对真武油田剩余油的研究,大体了解了剩余油分布、成因、控制因素,为更好的开发真武油田剩余油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真武油田剩余油主要为井网控制不住的剩余油和层内剩余油为主。
  参考文献
  [1] 孙东升. 真武油田E2s1提高采收率配套技术研究,2004
  [2] 潘晓霞.真武油田E2s16数值模拟研究, 2001
  [3] 郭平,冉新权,徐艳梅,黄伟岗等.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4] 林承焰.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石油大学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要】从储层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扫描电镜、铸体薄片、孔渗分析结果,表明该储层为低孔低渗储层。本文通过对该区域储层地质特征分析,加深了地质认识,对改善开发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储层特征 孔隙结构 岩性  研究区位于伊陕斜坡中段,区域构造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坡降一公里小于10米。本区由差异压实作用形成轴向近东西或北东—西南向的鼻状构造对油气聚集和油气产能有重要影响。  1.2 储集岩石结构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地质工程中出现串桩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地质原因、设备原因以及施工原因。并通过相关方法力求减少串桩现象的出现,让施工单位和设计人员得以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尽量避免串桩现象的出现,以不断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关键词】地质工程 串桩 制桩  串桩是指在建造柱桩时邻近的柱桩互相连接,使周围桩体的石料流淌到附近的桩体中,导致周围的桩体出现松弛或坍塌的现象。串桩现象的出现不仅会增加施工
【摘要】曙光油区稠油井出砂率很高,人工井壁防砂后需要下钻具对井筒内的胶结物进行磨钻,将固相颗粒物质带出地面。而影响磨钻树脂塞一次成功率的因素有:水力喷射流量大小、钻具钻头选择是否合适、是否选择磨钻最佳时机及其他因素。在现场施工过程中,这些因素任何一个地方想得不周全,都可能造成磨钻缓慢,甚至导致失败。本文将重点讨论这些因素对磨钻的影响,进而提出提高磨钻一次成功率的一点建议。  【关键词】人工井壁防砂
【摘要】乌5井区克下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油藏,受构造、沉积微相、注采井网及注采强度因素影响,不同区域开发效果差异较大,主力产油区生产形势恶化。通过井网适应性分析及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对于见水方向平行于主断裂走向的反九点菱形井网调整为五点法注采井网可取得较好的开发效果,采收率可从20.0%提高至23.1%;而油藏中部不规则反九点井网区域则采用加密调整的方式适宜,采收率可從18.0%提高至20.7%。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摘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天然气水合物储层测井特点及其物理性质,对天然气水合物储层的测井评价手段进行研究,综合分析了多种评价手段对水合物储层的使用性。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 物理特性 测井评价  天然气水合物(本研究中简称为水合物)又称为可燃冰,是天然气与水所构成的结晶物质[1]。近几年,水合物已成为各发达国家往后油气后备储量中的研究热点,特别是甲烷水合物,由于海底沉积物以及永久冻土地带中有水合物
【摘要】南梁油田西区侏罗系延10油藏底水发育,开发中综合含水保持较高,油井间产能差别大。为控制底水锥进、改善油藏开发效果,进行开采效果分析和技术对策的应用研究,为以后的开发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南梁西 底水油藏 延10油藏  1 南梁西延10油藏地质特征及区块概况1.1 地质特征  南梁油田西区位于甘肃省华池县纸坊乡——陕西省志丹县义正乡内,该区局部构造为一西倾单斜,坡度不足一度,斜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