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说那时你曾青涩,在我初见你的时候?我记得,那时你叫《小学德育》。
那时,你是一个抽象的远方存在。而我正在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困惑。我会无端地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人生,是适合我并能给我带来幸福的人生?从学校毕业,来到偏于一隅的乡镇,心智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角色却已经是一个回不去的大人。教育梦,在面向属于我自己的时光,追问又妥协,妥协还追问。别人告诉我,青春是一场盛宴。我也想让青春这样绚烂,即使如寂寞的野百合。可是,我的周围是寂寞的乡村,是简单的小富即贵,职业赋予我的存在,却分明是读书人的存在。而我,却并不能从这光鲜的身份里,找到归属和幸福。于是,我在默默地问,困惑地问。没有答案,更没有方向。
然后,你来了,是一个朋友坐船过来时顺手带的行李。你留下,我回眸,默默无语,却让人满心欢喜。于是,我问你。那些,写着品德教育的,其实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少专业的惊喜,因为我没有专业意识。那些跟随其后的随笔、故事,却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我突然发现,教育的人生,居然这样五味杂陈却浪漫风雅。而那些生活,可以远离我日益沉陷其中的世俗日子,可以让心和生命沉陷其中的幸福。我突然发现,自己刻意寻求的自己,首先应该是投入真正纯粹的教育生活,即使身边没有这样的圈子,却有远方的一群人,在为着共同的目标,一直努力着。我是孤雁,也有归属的那一个群体。
我就这样,突然间地安静了下来。买书,看书,记日记。内心深处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终于有了投入的渠道。生活中的事例变成了愉快的记录,教育变成了具体的追求。即使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也不会让我陷入困惑,重复不变的日子不再让我觉得艰难。有时会想象着能够将自己的文字写入这本杂志,该有多好。是向往,是付出,是责任,是生活。我在模仿着前辈的样子,逐渐走入了教师的模样,从知识层面的认同,到心理层面的接纳。在心理上和职业认知同步的那个秋天,我看到《爱,是生命的呈现》以卷首语的模样,跳跃在我的眼前。
编辑老师是那样的心细,他一定读懂了我心中的向往,因此配上了一个面向阳光的女子。他不知道,那满面的阳光,正跨越万水千山,穿越时空隧道,洒向我的内心深处。它仿佛告诉我,我的努力是一种正确的面向,必然迎来满面的阳光。即使是多年以后,在各种烦恼面前,我总能想起那幅画面,甚至觉得,那一季秋天都是阳光灿烂的。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现在想来,如果《小学德育》曾经青涩,其实无非是一个儒雅的书生,纵容青涩的我们,在肆意用版面宣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而那些青春的思索,必然是一级级台阶,引领我们寻找到那个迷失已久的自己。我总觉得,那时就是一个被宠爱的孩子,在《小学德育》的田野里,肆意地欢笑,放眼丰收的喜悦,收获属于我的教育生命的绚烂。我第一次感觉到,在那个我陌生而又熟悉的远方,有一个属于我心灵的家园。而我确信,在人群中,他们一定能辨认出我的模样。
编辑老师开始提醒:叙述要精炼一些,思考要深刻一些。改版之后,他又提醒,版面调整很大,要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面临自己专业成长的转折口。教育生活,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一定不止步于文字的描摹,而是一种思维的抵达,只有理念的形而上,才能真正给教育生活以无限的力量。只有将教育生活融入哲学思考,才能给教育生活带来不竭的动力。而我,那些浪漫的情感,虽然已经引领我去观察和思考,但那种思考是基于生活表象的,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经不起思想领域的逻辑推理。新的思想没有成长起来,我也被自己的文字搁浅了。
所有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生命形式的妥协和追问,调整和再出发。我已跨越浪漫的青春,来到忙碌的中年,庸俗和务实,是时间给生命的果实,也是挑战。在各种经历之后,我比以前更加渴望理性渴望沉淀,渴望更为睿智而无悔的生命存在。让内心和生活保持刻意的距离,我只能将自己交给新一轮回的寂寞,交给安静而无限充实的读书生活。
再一次虔诚地沉下心来投入读书,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甘愿,是因为想再次回来,因为懂得表达带给自己的欢畅,因此更加向往。因为懂得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是技能的娴熟,而是信仰的抵达。只有这种信仰,才能给我再出发的力量。只有这种信仰,迎来的是人生幸福的高境界,就不会如小市民般,纠结着越少付出越好,就不會迷茫着,将工作等同于利益的博弈,尽管周围越来越沉湎于此。心灵比身体更早老去,其实是一种悲哀。只有信仰,才能自我救赎。
这是一个痛定思痛的罢手。再次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发现杂志前面那些专业的解读,更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震撼。而我因为资历尚浅,居然没有早点发现。找来新的杂志,我开始认真学习。那些站在品德教育高度的文章,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从课程的高度,懂得教育的意义。从完整的生本个体的角度,懂得德育的责任和美妙,从一批优秀的教育家身上,我看到智慧的光芒正将日复一日的生活,串联成一首生命成长的歌。这歌,不仅仅给学生带来福音,也让自己的人生落实了意义。将教育和人的信仰融合起来,教师面对各种困惑时候的无所畏惧,就是信仰带给人生的福报,是幸福的馈赠。
战胜自己之后,我试着寻找回家的感觉。我写《阅读,专业成长的自我救赎》,这是我对自己相当长一个阶段的整理,是一种再出发的试探。如同老树逢春,长出的新的枝叶。你又一次,自然地,如我期待地,成为第一个向我抛出橄榄枝的人。我知道,你懂我,一如往昔。我心生欢喜,更心生越挫越勇的毅力。
我依旧生活在偏于一隅的地方。你在的地方,依旧是遥远的无法触及的圣地,我似乎依然走在一个人的朝圣之路上。只是,在我仰望蓝天的时候,我知道,你在遥远的地方默默关心着我,在给我力量。而这份力量,正在帮助我战胜生命中的各种困惑,完成职业赋予我的责任,坚持面向信仰地成长,将我的智慧和师爱,完全地奉献给每一个与我有缘相逢的孩子。
责任编辑 余志权
那时,你是一个抽象的远方存在。而我正在为自己的生命形式困惑。我会无端地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教育人生,是适合我并能给我带来幸福的人生?从学校毕业,来到偏于一隅的乡镇,心智还是一个懵懂的孩子,角色却已经是一个回不去的大人。教育梦,在面向属于我自己的时光,追问又妥协,妥协还追问。别人告诉我,青春是一场盛宴。我也想让青春这样绚烂,即使如寂寞的野百合。可是,我的周围是寂寞的乡村,是简单的小富即贵,职业赋予我的存在,却分明是读书人的存在。而我,却并不能从这光鲜的身份里,找到归属和幸福。于是,我在默默地问,困惑地问。没有答案,更没有方向。
然后,你来了,是一个朋友坐船过来时顺手带的行李。你留下,我回眸,默默无语,却让人满心欢喜。于是,我问你。那些,写着品德教育的,其实并不能给我带来多少专业的惊喜,因为我没有专业意识。那些跟随其后的随笔、故事,却给我打开了一扇窗户。我突然发现,教育的人生,居然这样五味杂陈却浪漫风雅。而那些生活,可以远离我日益沉陷其中的世俗日子,可以让心和生命沉陷其中的幸福。我突然发现,自己刻意寻求的自己,首先应该是投入真正纯粹的教育生活,即使身边没有这样的圈子,却有远方的一群人,在为着共同的目标,一直努力着。我是孤雁,也有归属的那一个群体。
我就这样,突然间地安静了下来。买书,看书,记日记。内心深处对教育职业的认同感,终于有了投入的渠道。生活中的事例变成了愉快的记录,教育变成了具体的追求。即使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跋涉,也不会让我陷入困惑,重复不变的日子不再让我觉得艰难。有时会想象着能够将自己的文字写入这本杂志,该有多好。是向往,是付出,是责任,是生活。我在模仿着前辈的样子,逐渐走入了教师的模样,从知识层面的认同,到心理层面的接纳。在心理上和职业认知同步的那个秋天,我看到《爱,是生命的呈现》以卷首语的模样,跳跃在我的眼前。
编辑老师是那样的心细,他一定读懂了我心中的向往,因此配上了一个面向阳光的女子。他不知道,那满面的阳光,正跨越万水千山,穿越时空隧道,洒向我的内心深处。它仿佛告诉我,我的努力是一种正确的面向,必然迎来满面的阳光。即使是多年以后,在各种烦恼面前,我总能想起那幅画面,甚至觉得,那一季秋天都是阳光灿烂的。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现在想来,如果《小学德育》曾经青涩,其实无非是一个儒雅的书生,纵容青涩的我们,在肆意用版面宣泄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而那些青春的思索,必然是一级级台阶,引领我们寻找到那个迷失已久的自己。我总觉得,那时就是一个被宠爱的孩子,在《小学德育》的田野里,肆意地欢笑,放眼丰收的喜悦,收获属于我的教育生命的绚烂。我第一次感觉到,在那个我陌生而又熟悉的远方,有一个属于我心灵的家园。而我确信,在人群中,他们一定能辨认出我的模样。
编辑老师开始提醒:叙述要精炼一些,思考要深刻一些。改版之后,他又提醒,版面调整很大,要调整自己的写作风格。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面临自己专业成长的转折口。教育生活,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一定不止步于文字的描摹,而是一种思维的抵达,只有理念的形而上,才能真正给教育生活以无限的力量。只有将教育生活融入哲学思考,才能给教育生活带来不竭的动力。而我,那些浪漫的情感,虽然已经引领我去观察和思考,但那种思考是基于生活表象的,其实并没有多少深刻的内涵,经不起思想领域的逻辑推理。新的思想没有成长起来,我也被自己的文字搁浅了。
所有的困惑,归根到底,也是生命形式的妥协和追问,调整和再出发。我已跨越浪漫的青春,来到忙碌的中年,庸俗和务实,是时间给生命的果实,也是挑战。在各种经历之后,我比以前更加渴望理性渴望沉淀,渴望更为睿智而无悔的生命存在。让内心和生活保持刻意的距离,我只能将自己交给新一轮回的寂寞,交给安静而无限充实的读书生活。
再一次虔诚地沉下心来投入读书,是因为内心深处的不甘愿,是因为想再次回来,因为懂得表达带给自己的欢畅,因此更加向往。因为懂得自己的专业成长,不是技能的娴熟,而是信仰的抵达。只有这种信仰,才能给我再出发的力量。只有这种信仰,迎来的是人生幸福的高境界,就不会如小市民般,纠结着越少付出越好,就不會迷茫着,将工作等同于利益的博弈,尽管周围越来越沉湎于此。心灵比身体更早老去,其实是一种悲哀。只有信仰,才能自我救赎。
这是一个痛定思痛的罢手。再次反思自己的教育人生,发现杂志前面那些专业的解读,更能激起我内心深处的震撼。而我因为资历尚浅,居然没有早点发现。找来新的杂志,我开始认真学习。那些站在品德教育高度的文章,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从课程的高度,懂得教育的意义。从完整的生本个体的角度,懂得德育的责任和美妙,从一批优秀的教育家身上,我看到智慧的光芒正将日复一日的生活,串联成一首生命成长的歌。这歌,不仅仅给学生带来福音,也让自己的人生落实了意义。将教育和人的信仰融合起来,教师面对各种困惑时候的无所畏惧,就是信仰带给人生的福报,是幸福的馈赠。
战胜自己之后,我试着寻找回家的感觉。我写《阅读,专业成长的自我救赎》,这是我对自己相当长一个阶段的整理,是一种再出发的试探。如同老树逢春,长出的新的枝叶。你又一次,自然地,如我期待地,成为第一个向我抛出橄榄枝的人。我知道,你懂我,一如往昔。我心生欢喜,更心生越挫越勇的毅力。
我依旧生活在偏于一隅的地方。你在的地方,依旧是遥远的无法触及的圣地,我似乎依然走在一个人的朝圣之路上。只是,在我仰望蓝天的时候,我知道,你在遥远的地方默默关心着我,在给我力量。而这份力量,正在帮助我战胜生命中的各种困惑,完成职业赋予我的责任,坚持面向信仰地成长,将我的智慧和师爱,完全地奉献给每一个与我有缘相逢的孩子。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