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接到校长委派的一个任务——将摆手舞和撒叶儿嗬纳入校本教研系列,由我和文光进老师主持编写一个校本教材。后来才知道,全县只确定了两所学校作为试点,一是湾潭,二是我们长乐坪。这两所学校都曾以民间舞蹈在2014年10月的教师才艺大赛中夺得过一等奖,我想,研训部门或许就是根据这一情况来圈定的吧。至于撒叶儿嗬,我曾带领青岩村的父老乡亲远赴宜昌参加比赛,拿到过金奖和创新奖两个奖项。这一项任务,学校可能是把更多出彩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了……我就这样云里雾里、胡思乱想起来。
紧接着,2015年6月16日,我们去三峡大学参加研讨会,课题组领导要求我们在秋季开学之际完成初稿,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山大。虽然我曾三次到青岩村给乡亲们排练过撒叶儿嗬,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校本教材,如何操作,我真的感觉如猫子吃乌龟——无头下爪,一是唱腔不熟,二是套路不明,三是资料不全,心里巴巴地着急。于是拨通了研训员杨桂林老师的电话:“您能不能找文化馆跟我们弄点相关的资料,最好是操作性较强的电子资料?”杨老师很是积极,爽爽快快地应承了。
9月18日早上,杨老师约我一起去五峰镇拜访覃远歆老师。上车后,我才知道杨老师根本不认识我们要咨询的这位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他拐了好几个弯,通过文体局一位朋友联系,算是预约好了见面时间。我当时就想:覃老师愿意把文化馆采集到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使用吗?犹豫归犹豫,既然都出发了,那就不妨试试吧。
驱车约半小时后,我们见到了覃远歆老师,他四十多岁,穿着蓝底色竖纹衬衣,头发稀少,略带卷曲,看上去特别和蔼,一副有涵养有学识的样子。他很客气,弄清楚我们的拜访目的后,立马找出一本书,是他主持编写的《容美遗风》,里面有些关于撒叶儿嗬的介绍。同时,他走到工作电脑前,打开迅雷播放器,让我们观看了几段相关的视频资料,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撒叶儿嗬是一个民间的仪式歌舞,有着特定的场景性,仅有文字资料和舞蹈套路图示是不够的,一定要请民间艺人走上讲台……”边听边领悟的同时,我提出了一些困惑:“这是跳丧舞,直接搬进校园,不太合适吧?”覃远歆老师肯定地说:“对,原版移植,的确是不太合宜,所以你们要在学会基本套路的基础上,重新筛选和加工,消化撒叶儿嗬的姿体语言与唱腔精华,进行二次创编,再教给学生……”交流中,得知覃远歆老师曾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难怪当我每次谈到我的困惑时,他好像都很理解似地接下去问道:“有点糊吧?”我心里感叹着:呵呵,到底是当过老师的高人,很理解我在操作中的团团迷雾。接著,他把其他几所学校的做法也给我们作了介绍,比如仁和坪学校的少年打溜子,渔洋关镇小学的少儿南曲,是怎么实现与民间艺人对接的,都一一给我做了讲解。我们交谈的空间距离消失殆尽,我的每次请教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突然之间如释重负,心里豁然亮堂。
聊着聊着,我眼前的画面清晰了,先找民间艺人弄清楚基本手法和步法,学会唱腔。再通过梯级模式,按节拍分解编排出基本动作,形成校本教材蓝本。然后让重新编排的“撒叶儿嗬”,以课间歌舞形式,走进课堂教学,推广成为校园大课间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时间,我信心满满的。仿佛看到了操场中央摆着几面大鼓,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随着鼓点有节律地跃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突然之间,我也浑身来劲了,迫不及待地加入学生且歌且舞的行列……咦,哪儿来的“红漆大鼓”呢?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覃远歆老师,他说:前不久我刚好向县文明办提交了一份关于全县中小学非遗进校园传承器材配备计划,争取协调文明办给你们学校配置几面大鼓。我心里一阵大快:怎地今天就这么顺利呢?总之,今天算是找对了人!
回校的路上,杨老师问我:“我以为你对撒叶儿嗬跳得特别熟悉了呀?”我有点汗颜,告诉他我曾编排撒叶儿嗬的经过后,他笑道:“原来跟比比木匠差不多!”说实话,这次拜访才让我心中有了底气,增添了信心。
回校后,通过QQ交流再次道谢时,覃远歆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不客气,支持校园传承活动,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职责之一。”有了老师的支持,我会更加有信心来完成这项工作了。
后来,我进一步得知,覃远歆老师是一位作家,笔名雪原,这个笔名远比他的真名传播得更远,默念着这两个字眼儿,我眼前就会古灵精怪地蹦出这样一些词语:圣洁、高远、辽阔……老师怎么会拥有这么好听的笔名呢?羡慕极了。要是我的笔名出自老师之口,也一定会是非常美的吧?于是我提出了“请他给我也起个笔名”的想法,在期待中老师还真给我起了一个笔名“蓉子”。我特想知道老师的思维过程,雪原老师解释说:“发散思维而已,容者,蓉也,云想衣裳花想容,蓉儿也是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小说人物,蓉子,念起来模糊于男女之间,朦胧些倒好……”真佩服老师的奇思妙想!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冒昧地针对“雪原”这个笔名的来历,来了个刨根问底。
“我当时挺喜欢一位名叫林雪的诗人,她是辽宁锦州的诗人,我至今还能够背诵她的诗作《这也许就是爱情》,其中有两句叫做‘从榛树丛生的新鲜叶片∕我惶惑地躲避∕你那两束灼人的热带目光∕许许多多的期待后∕我失望了∕直到有一天∕我背着背包去了远方……’我很想去比辽宁更北的地方看看雪域,看看银瑞千里的北国,看看喜马拉雅皑皑的峰顶……就这样胡乱取了个名儿。”我的心灵为之一振,原来“雪原”二字里边竟然蕴藏着并不简单的故事呢。谈到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想好好地写写下水文章,希望得到老师的斧正与指点,他更是一口应承:“我是县作家协会主席,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就是我的职责之一,你只管放开笔头去写,点赞和指瑕之类的工作我乐意帮你去做……”
还记得车返长乐时,回望五峰山,枫叶正红,霞染斑斓。认识本土资深文化人覃远歆和作家雪原,算是我这趟校园文化传承咨询之旅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双料收获吧,这才叫做不虚此行!
紧接着,2015年6月16日,我们去三峡大学参加研讨会,课题组领导要求我们在秋季开学之际完成初稿,感觉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山大。虽然我曾三次到青岩村给乡亲们排练过撒叶儿嗬,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校本教材,如何操作,我真的感觉如猫子吃乌龟——无头下爪,一是唱腔不熟,二是套路不明,三是资料不全,心里巴巴地着急。于是拨通了研训员杨桂林老师的电话:“您能不能找文化馆跟我们弄点相关的资料,最好是操作性较强的电子资料?”杨老师很是积极,爽爽快快地应承了。
9月18日早上,杨老师约我一起去五峰镇拜访覃远歆老师。上车后,我才知道杨老师根本不认识我们要咨询的这位县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他拐了好几个弯,通过文体局一位朋友联系,算是预约好了见面时间。我当时就想:覃老师愿意把文化馆采集到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毫无保留地交给我们使用吗?犹豫归犹豫,既然都出发了,那就不妨试试吧。
驱车约半小时后,我们见到了覃远歆老师,他四十多岁,穿着蓝底色竖纹衬衣,头发稀少,略带卷曲,看上去特别和蔼,一副有涵养有学识的样子。他很客气,弄清楚我们的拜访目的后,立马找出一本书,是他主持编写的《容美遗风》,里面有些关于撒叶儿嗬的介绍。同时,他走到工作电脑前,打开迅雷播放器,让我们观看了几段相关的视频资料,并给我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撒叶儿嗬是一个民间的仪式歌舞,有着特定的场景性,仅有文字资料和舞蹈套路图示是不够的,一定要请民间艺人走上讲台……”边听边领悟的同时,我提出了一些困惑:“这是跳丧舞,直接搬进校园,不太合适吧?”覃远歆老师肯定地说:“对,原版移植,的确是不太合宜,所以你们要在学会基本套路的基础上,重新筛选和加工,消化撒叶儿嗬的姿体语言与唱腔精华,进行二次创编,再教给学生……”交流中,得知覃远歆老师曾是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难怪当我每次谈到我的困惑时,他好像都很理解似地接下去问道:“有点糊吧?”我心里感叹着:呵呵,到底是当过老师的高人,很理解我在操作中的团团迷雾。接著,他把其他几所学校的做法也给我们作了介绍,比如仁和坪学校的少年打溜子,渔洋关镇小学的少儿南曲,是怎么实现与民间艺人对接的,都一一给我做了讲解。我们交谈的空间距离消失殆尽,我的每次请教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我突然之间如释重负,心里豁然亮堂。
聊着聊着,我眼前的画面清晰了,先找民间艺人弄清楚基本手法和步法,学会唱腔。再通过梯级模式,按节拍分解编排出基本动作,形成校本教材蓝本。然后让重新编排的“撒叶儿嗬”,以课间歌舞形式,走进课堂教学,推广成为校园大课间活动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时间,我信心满满的。仿佛看到了操场中央摆着几面大鼓,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随着鼓点有节律地跃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突然之间,我也浑身来劲了,迫不及待地加入学生且歌且舞的行列……咦,哪儿来的“红漆大鼓”呢?我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覃远歆老师,他说:前不久我刚好向县文明办提交了一份关于全县中小学非遗进校园传承器材配备计划,争取协调文明办给你们学校配置几面大鼓。我心里一阵大快:怎地今天就这么顺利呢?总之,今天算是找对了人!
回校的路上,杨老师问我:“我以为你对撒叶儿嗬跳得特别熟悉了呀?”我有点汗颜,告诉他我曾编排撒叶儿嗬的经过后,他笑道:“原来跟比比木匠差不多!”说实话,这次拜访才让我心中有了底气,增添了信心。
回校后,通过QQ交流再次道谢时,覃远歆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让我非常感动的话:“不客气,支持校园传承活动,也是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职责之一。”有了老师的支持,我会更加有信心来完成这项工作了。
后来,我进一步得知,覃远歆老师是一位作家,笔名雪原,这个笔名远比他的真名传播得更远,默念着这两个字眼儿,我眼前就会古灵精怪地蹦出这样一些词语:圣洁、高远、辽阔……老师怎么会拥有这么好听的笔名呢?羡慕极了。要是我的笔名出自老师之口,也一定会是非常美的吧?于是我提出了“请他给我也起个笔名”的想法,在期待中老师还真给我起了一个笔名“蓉子”。我特想知道老师的思维过程,雪原老师解释说:“发散思维而已,容者,蓉也,云想衣裳花想容,蓉儿也是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小说人物,蓉子,念起来模糊于男女之间,朦胧些倒好……”真佩服老师的奇思妙想!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好奇心,冒昧地针对“雪原”这个笔名的来历,来了个刨根问底。
“我当时挺喜欢一位名叫林雪的诗人,她是辽宁锦州的诗人,我至今还能够背诵她的诗作《这也许就是爱情》,其中有两句叫做‘从榛树丛生的新鲜叶片∕我惶惑地躲避∕你那两束灼人的热带目光∕许许多多的期待后∕我失望了∕直到有一天∕我背着背包去了远方……’我很想去比辽宁更北的地方看看雪域,看看银瑞千里的北国,看看喜马拉雅皑皑的峰顶……就这样胡乱取了个名儿。”我的心灵为之一振,原来“雪原”二字里边竟然蕴藏着并不简单的故事呢。谈到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也想好好地写写下水文章,希望得到老师的斧正与指点,他更是一口应承:“我是县作家协会主席,发现和扶持文学新人就是我的职责之一,你只管放开笔头去写,点赞和指瑕之类的工作我乐意帮你去做……”
还记得车返长乐时,回望五峰山,枫叶正红,霞染斑斓。认识本土资深文化人覃远歆和作家雪原,算是我这趟校园文化传承咨询之旅上的一个不可多得的双料收获吧,这才叫做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