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石柱中益乡,是在春分前的两天,沿途的油菜花耀眼,农家房前屋后的李花杏花也開得正热闹。当然,热闹的不止是花。河滩、田间地头还有乡卫生院的建筑工地上,到处有突突作响的机器和劳作的身影。
这正是春天该有的景象,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也是理想中农村该有的景象,繁忙和喧闹中,有一股力量如同春天一般从土地中喷薄而出,叫人按捺不住地感到振奋。
作为一个刚刚脱贫的乡村,中益乡和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乡村一样,正努力完成着自己的蜕变和新生。但中益乡又是独特的,在它的活力背后,有一些值得深究的普遍性。
试图仅仅通过一次采访,就能全面深入地剖析,显然不太现实。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发掘一些典型的细节,从中理解乡村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由来。
头天住宿的时候,客栈老板成世芳闲聊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去年从主城观音桥回到中益,翻修了老宅,在进乡的公路边开起了客栈。问她为什么回乡,她说,政策这么好,我为什么不回来呢?
第二天,在偏岩坝的农家乐改造工地,我们又碰到了她。原来,她还是华溪村村集体华溪旅游公司副经理,负责乡村旅游项目设计和农家乐。听着她一边给我们介绍项目,一边招呼工人忙这忙那,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能人”。在偏岩坝经营农家乐的。同样不乏成世芳这样回乡的年轻人。尽管人数还不多,但他们有经历有能力也有想法,既发展产业,还投身公共事务,无疑将是改变山乡的一股活泉。
也是在偏岩坝,我差点闹了个乌龙。在一个正在改造的农家乐,我们遇到副乡长郎滔,他正和一个年轻人商量着客房的布置:电视机是要的。但窗帘要换,要符合农家乐的军事主题……我猜这年轻人应该是经营户,正想见缝插针问几个问题.谁知他招呼一声就走了。原来,他也是乡里的千部。
后来发现,这样的误会在中益乡发生的几率太大,因为你在田间、工地、农家随时都可能遇到一个村干部或乡干部。只是若不熟悉,单从外表衣着很难分辨。在这些一身灰两脚泥的乡村干部中,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驻村第一书记的忘我投入。在华溪村偶遇第一书记汪云友时,他就站在田坎上,指着对面的大山,对我们滔滔不绝畅谈未来。在春天的田野里,这样的场景确实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让人满怀希望。
不管是能人回乡还是书记进村,在他们带来的活力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产业”。是产业让乡村活起来动起来。对于成世芳来说,“政策好”不仅是各种补贴和便利,更是长远的产业规划带来的发展前景。同样的道理,农民心里也有一杆秤。在老党员马培清家采访已是下午三点多,小儿子陈朋和儿媳还在厨房里吃午饭。为啥这么晚?两口子笑着说在田里做“活路”。在中益,我所见这么晚吃午饭的不止这一家。流转出去的田地、乡里的工程、山上的蜂桶,都是做不完的“活路”。这些“活路”,意味着这一年的年景和未来的生活。
这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中,从每个人身上感受到的动力。摘掉贫困帽不久的中益乡,似乎正憋着一股劲。实现了基本的保障,发展就成为更大、更艰巨的目标,也更有吸引力。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这正是春天该有的景象,万物复苏,生机盎然。这也是理想中农村该有的景象,繁忙和喧闹中,有一股力量如同春天一般从土地中喷薄而出,叫人按捺不住地感到振奋。
作为一个刚刚脱贫的乡村,中益乡和中国大地上许许多多的乡村一样,正努力完成着自己的蜕变和新生。但中益乡又是独特的,在它的活力背后,有一些值得深究的普遍性。
试图仅仅通过一次采访,就能全面深入地剖析,显然不太现实。不过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发掘一些典型的细节,从中理解乡村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由来。
头天住宿的时候,客栈老板成世芳闲聊中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去年从主城观音桥回到中益,翻修了老宅,在进乡的公路边开起了客栈。问她为什么回乡,她说,政策这么好,我为什么不回来呢?
第二天,在偏岩坝的农家乐改造工地,我们又碰到了她。原来,她还是华溪村村集体华溪旅游公司副经理,负责乡村旅游项目设计和农家乐。听着她一边给我们介绍项目,一边招呼工人忙这忙那,我突然想到了一个词:“能人”。在偏岩坝经营农家乐的。同样不乏成世芳这样回乡的年轻人。尽管人数还不多,但他们有经历有能力也有想法,既发展产业,还投身公共事务,无疑将是改变山乡的一股活泉。
也是在偏岩坝,我差点闹了个乌龙。在一个正在改造的农家乐,我们遇到副乡长郎滔,他正和一个年轻人商量着客房的布置:电视机是要的。但窗帘要换,要符合农家乐的军事主题……我猜这年轻人应该是经营户,正想见缝插针问几个问题.谁知他招呼一声就走了。原来,他也是乡里的千部。
后来发现,这样的误会在中益乡发生的几率太大,因为你在田间、工地、农家随时都可能遇到一个村干部或乡干部。只是若不熟悉,单从外表衣着很难分辨。在这些一身灰两脚泥的乡村干部中,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那些驻村第一书记的忘我投入。在华溪村偶遇第一书记汪云友时,他就站在田坎上,指着对面的大山,对我们滔滔不绝畅谈未来。在春天的田野里,这样的场景确实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让人满怀希望。
不管是能人回乡还是书记进村,在他们带来的活力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产业”。是产业让乡村活起来动起来。对于成世芳来说,“政策好”不仅是各种补贴和便利,更是长远的产业规划带来的发展前景。同样的道理,农民心里也有一杆秤。在老党员马培清家采访已是下午三点多,小儿子陈朋和儿媳还在厨房里吃午饭。为啥这么晚?两口子笑着说在田里做“活路”。在中益,我所见这么晚吃午饭的不止这一家。流转出去的田地、乡里的工程、山上的蜂桶,都是做不完的“活路”。这些“活路”,意味着这一年的年景和未来的生活。
这是值得为之努力的,这也是我们在采访中,从每个人身上感受到的动力。摘掉贫困帽不久的中益乡,似乎正憋着一股劲。实现了基本的保障,发展就成为更大、更艰巨的目标,也更有吸引力。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