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阅读教学法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ader_007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体现新教法?我认为要坚持“八重”。
   一、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小语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二、重合作
   新课标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
   三、重想象
   选入教材的文章作品,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
   四、重自悟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以学生阅读为前提,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这句话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五、重质疑
   “学贵有疑”,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维活跃的表现。质疑蕴涵着创新的因素。由此可见,让学生质疑,对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提高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教《落花生》一文,有学生提出:“落花生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这个对比不科学。为什么?因为桃子、石榴、苹果既可观赏,又可食用,这不是一举几得吗?总比落花生只供食用不可观赏要好得多。虽然学生的理解与作者的表达意图有失偏颇,但能向教材挑战,就很难能可贵了。有了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为主动,进入“愤悱”的状态,也就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目的。
   六、重体验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七、重辩论
   将“辩论”这一形式纳入课堂,一是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二是容易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照亮心灵的沉睡区,深化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三是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创新,敢于表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不迎合别人,活现出一个实实在在的自我。更重要的是通过争辩能够明白是非,从而培养学生能言善辩和口语表达能力。
   八、重读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特级教师李吉林说过:“阅读教学是学生心灵的对话,重在以情激情,情动而辞发。”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吸收文本中语言与精神营养的同时,富有灵性的奇思妙想就会即时产生。这种情况下,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如学了《小音乐家扬科》以《假如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文章,不仅激发学生的想象,还能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助人情怀,而且会使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得到一次切实的运用。学了《航天飞机》引导学生写“漫游太空”,学了《海底世界》引导学生写“漫游海底世界”。此时,学生的脑海充满想象,心中萌发探究的欲望,笔下生发丰富的情感.
其他文献
首先,学生是主人,让主人充满激情。在很多时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是一句口号,走进课堂,我们看到的还是老师在前面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这样的课堂,学生怎么有浓厚的兴趣呢?   其次,要强化互动教学,让学生活起来。教师上课讲什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来的部分。”这也就是说,教师应讲在“点子”上,要重在导引上,更多的时间应该还给
期刊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格言用在语文课教学上再恰当不过了。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一篇文章精彩的导语,往往能使学生对整篇课文兴趣倍增,印象深刻,马上同老师一起找到上课的感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课上,我非常重视导语的设计,力求让学生引起对课堂教学的兴趣。   然而,随着对高效课堂的理解逐步加深,我渐渐感觉到自己的有些导语设计,太过于注重华丽的“
期刊
一、“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提出   叶圣陶从1912年18岁开始走上教坛,此后便长期从事我国的语文教育事业。他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教师之训练必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1962年1月22日,他发表了《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指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因此,一边教
期刊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典籍中,古典诗歌以它丰富的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精炼的语言文字,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学习古典诗歌,主要在于揭示诗歌意境的本质特征,在于让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中唐诗僧皎然认为:“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但见性情,不见文字,盖诗道之极也。”这些论述,实际上已揭示了诗歌审美意境的本质特征。通过品味,使学生加深对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热爱,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  
期刊
老师,从你走上讲台的那一刻,便走进了一双双清澈如水的渴盼。于是你身后的那一块黑板,成了你生活舞台深遂的背景;手里的那支粉笔,成了你毕生洁白的追求。  于是,你在情有独钟的黑土地上,耕耘春夏秋冬,播种日月星辰,用智慧的手磨去孩子们心头的无知;用一个“爱”字,凝聚成一座坚实的丰碑,矗立在孩子们的心中。  当一群嗷嗷待哺的乳燕展翅飞出校门,飞向辉煌的明天;一批批摩登青年,走出幼稚,跃入文明殿堂时,老师啊
期刊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    但是,目前有
期刊
一、当前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课堂讲读,轻课外阅读。   长期以来,阅读教学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即阅读只一味地为考试服务。与考试无关的老师不讲,学生也自然没兴趣学。中小学都存在这样的现象:把阅读当成一种练习的形式。阅读文章只为了能够较为准确的回答各种各样的问题,而不是在欣赏美文,学生疲于铺天盖地的阅读训练,没时间也没兴趣去拜读名家的经典作品,只是语文阅读的广泛空间——课外阅读
期刊
我觉得很多学生不会读课文。我想读课文要做到以下几点,才算是会读。    一、仔细品味文章的形象美   用准确传神的词语表现人物,这是作者匠心独用之处,我们应该仔细品味。如《孔乙己》中有段描写:“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近店面隔壁的房子里……”刻画人物抓住了特征,平中见奇,惟妙惟肖地将有钱有势的人悠然自得的神态描画出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诸如此类的人物很多,像范进、奥楚涅洛夫斯基 、黄世仁、穆仁智
期刊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诱发情感共鸣   一篇课文的情感把握,教者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要将作品中的情感迁移过来,进而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氛围,需要一种感情环境。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的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因此,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教师投入的状态以及备课时提前与作者引起的情感共鸣,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他们对文章主题的理
期刊
一、朴素是语文课的躯体   很多人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我们的老师已经习惯了“作秀”,习惯了形成,可是突然之间,我们发现如今的孩子不再那么乖了,他们敢于对老师说“不”了。课改最大的变化不是我们的老师而是我们的学生。   我们在听所谓的示范课时常常会看到上课老师有让同学们自主合作的环节,教师自然在行间里巡视。同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