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煤层的合理开采顺序和矿井生产规模,安排好正常的采煤工作面接替和相应的巷道掘进工程,才能保持合理的矿井采掘关系。文章围绕开采顺序与工作面的接替,阐述开采过程中配采及采煤工作面接替时与之相关的工作。
[关键词]开采顺序;配采;工作面接替
中图分类号:TD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94-01
1 开采顺序
1.1 合理的采掘顺序应满足的要求
合理的采掘顺序应满足如下要求:符合煤层之间采动影响的制约关系,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保持开采水平、采区、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续,使矿井持续稳产高产;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巷道维护长度,实现合理集中生产;节省井巷工程,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便于灾害预防,利于巷道维护,保证生产安全可靠。
1.2 前进式与后退式
开采水平内采区的开采顺序有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从满足矿井初期开拓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少、工期短、投产快的要求出发,采用前进式有利;从便于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维护,采后密闭、减少漏风,回收大巷煤柱考虑,采用后退式有利。由于矿井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不同,这两类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不同,在具体的矿井条件下,应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加以确定。
对于上山采区,尤其是第一水平的上山采區,采用前进式开采可以减少初期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工期短、投产快,由于大巷一般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大巷维护、矿井通风、采区防火密闭等都没有什么困难,因此一般均采用前进式。
1.3 下行开采与上行开采
上、下水平和上、下煤层之间的开采顺序,从防止采动影响的角度出发,一般均应采用自上而下的下行式开采。同一开采水平内的上、下煤层或煤组分别布置采区时,一般应先采上层或煤组的采区。只有当上、下煤层或煤组相距远,经论证或核查无采动影响关系,又有先采下部煤层或煤组的需要时(如井筒靠近下煤组,要求及早投产;下部煤层或煤组的煤质不同,配产需要等),也可以先采下部煤层或煤组。
2 配采及采煤工作面接替
2.1 配采
矿井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户需要,保证矿井产量,达到均衡、有效、合理地开采井田范围内的煤层,在设计和生产中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和开采技术的不同,在相互衔接的各时期内,各采区、工作面开采程序和部署上所作的统筹安排称为配采,也称配产。
配采应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根据配采的具体内容不同,所遵循的原则各有侧重。
(1)不同厚度煤层的配采是对同时采薄煤层和厚煤层的矿井,为了防止吃肥丢瘦造成后期生产被动、产量下降,所采取的薄厚煤层之间产量按一定比例关系搭配开采,一般情况下应与其储量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同。
(2)不同煤类或不同煤质的煤层配采,对于同时开采动力煤和炼焦煤的矿井,一般按其储量所占的比重,或者按地面洗煤厂的设计能力确定两者的产量比重,进行分采分运;对矿井所开采的煤层属于同一煤类,而煤质中所含灰分或硫分高低相差悬殊时,应根据混合后所要求达到的灰分或硫分含量指标,确定相应的产量比重,进行搭配开采,以满足用户要求和提高矿井生产效益。
(3)对于上、下组煤层或同一组内上、下部煤层,分别布置采区同时开采的矿井,应使上部煤层的开采强度不低于下部煤层的开采强度,并且避免在其开采范围内的相互采动影响。矿井生产初期上部煤层的产量比重大于下部煤层,拉开一定距离后,产量比重再作适当调整。
(4)厚煤层分层开采时,上分层与下部各分层的配采,要在保证上分层超前开采的基础上,按煤层分层数目和各分层采高计算上分层产量所占的比重,在配采中应不低于这一比重。
(5)矿井生产中两翼之间的配采,其产量比例应与储量分布的比例大体一致,以便防止一翼迅速采完,形成后期矿井长时间的单翼开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难以保证矿井产量、运输紧张、通风不利、管理复杂、技术经济效果下降等问题。
(6)具有煤与瓦斯突出、需要先开采保护层的矿井,瓦斯涌出量大、需要预先进行瓦斯抽放的矿井,不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要按一定比例进行开采,而且要考虑到超前掘进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对配采比重的影响。
2.2 采煤工作面接替
矿井生产过程中,按产量计划要求,一个采煤工作面开采结束后,由另一个准备好的采煤工作面投人生产,所形成的相互衔接关系称为采煤工作面接替。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和接替工作面的合理安排,对矿井生产影响很大。为满足矿井产量、效率、效益等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在矿井生产期间,每隔一定时间需要编制长远的(5-10 a)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每年都要编制年度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是安排采煤队和编制掘进进度计划的依据。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包括接替工作面的安排及与接替有关的工作。
2.2.1 编制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1)根据已批准的采区设计和工作面设计,在图纸上测绘并计算各个采煤工作面的参数,诸如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高、煤层有效厚度、可采储量等,掌握煤层地质构造情况。
(2)确定各个工作面所采用的采煤工艺,安排采煤队组,估算预期的日进度、产量,计算可采期。
(3)编排工作面之间的接替顺序。当全矿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数目较多时,其接替顺序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的组合排序方式。这时要按照开采程序合理、保证矿井产量、生产集中、便于采煤队组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各项配采要求,通过对比分析,选取较为合理的方案,编制出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图表。
(4)对照初步编制出的接替计划图表,检查并核实与此图表有关的巷道掘进、设备安装能否如期完成,运输、通风等辅助生产环节的系统和能力是否适应。如有问题,需调整接替计划,或提出应采取的措施,最后确定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正式编制接替计划图表。
2.2.2 编制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以可靠的储量为基础,充分掌握煤层及地质条件的变化,并预计到这些因素对开采的影响。对于开采村庄、水库、铁路下的压煤,要事先与有关方面达成必要的协议。
(2)在上、下煤层(煤组)之间,上、下区段之间,开采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确保技术上允许的合理开采程序和必要的超前时空关系。
(3)满足矿井生产能力或计划产量的要求,即选定的接替工作面应使各个时期的回采工作面产量之和,不小于矿井产量中所要求的回采产量。
(4)尽量满足各类煤层,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煤层、分布在矿井两翼的煤层之间,多项合理配采比重的要求。
(5)合理集中生产,避免战线过长和生产分散。尽可能提高采煤工作面单产和采区生产能力,减少同时生产的采区和工作面数目。
3 结论
(1)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随着采掘工程的扩展和延深,对煤层地质条件的了解会更近于实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各类煤层的合理配采,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煤层的合理配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同时考虑上述多种配采内容,全面综合的进行矿井配采,有时十分复杂,短时期的配采计划难以全部顾及,只能按主要的影响因素确定。配采原则主要通过编制采煤工作面和采区接替计划具体体现。
(2)采煤工作面接替时,与之有关的工作包括生产工作面开采结束时的“终采”和设备拆除,供接替的新工作面准备、设备安装、生产系统检查、验收和试生产,以及采区内通风系统的调配等,在编制接替计划时都要做适当的考虑。
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以图表形式表达。表中的内容有工作面编号,所在采区和工作面的长度、采高、日进度、可采储量和月产量,开采的年度、月份。
参考文献
[1] 张先尘,等.采煤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
[2] 陈炎光,等.中国采煤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4] 洪允和.煤矿开采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
[关键词]开采顺序;配采;工作面接替
中图分类号:TD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7-0394-01
1 开采顺序
1.1 合理的采掘顺序应满足的要求
合理的采掘顺序应满足如下要求:符合煤层之间采动影响的制约关系,最大限度地采出煤炭资源;保持开采水平、采区、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续,使矿井持续稳产高产;充分发挥设备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巷道维护长度,实现合理集中生产;节省井巷工程,减少资金占用,提高矿井经济效益;便于灾害预防,利于巷道维护,保证生产安全可靠。
1.2 前进式与后退式
开采水平内采区的开采顺序有前进式和后退式两种。从满足矿井初期开拓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少、工期短、投产快的要求出发,采用前进式有利;从便于运输大巷和总回风巷的维护,采后密闭、减少漏风,回收大巷煤柱考虑,采用后退式有利。由于矿井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不同,这两类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重要程度不同,在具体的矿井条件下,应根据主要影响因素加以确定。
对于上山采区,尤其是第一水平的上山采區,采用前进式开采可以减少初期工程量和基建投资,工期短、投产快,由于大巷一般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大巷维护、矿井通风、采区防火密闭等都没有什么困难,因此一般均采用前进式。
1.3 下行开采与上行开采
上、下水平和上、下煤层之间的开采顺序,从防止采动影响的角度出发,一般均应采用自上而下的下行式开采。同一开采水平内的上、下煤层或煤组分别布置采区时,一般应先采上层或煤组的采区。只有当上、下煤层或煤组相距远,经论证或核查无采动影响关系,又有先采下部煤层或煤组的需要时(如井筒靠近下煤组,要求及早投产;下部煤层或煤组的煤质不同,配产需要等),也可以先采下部煤层或煤组。
2 配采及采煤工作面接替
2.1 配采
矿井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用户需要,保证矿井产量,达到均衡、有效、合理地开采井田范围内的煤层,在设计和生产中应根据煤层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和开采技术的不同,在相互衔接的各时期内,各采区、工作面开采程序和部署上所作的统筹安排称为配采,也称配产。
配采应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根据配采的具体内容不同,所遵循的原则各有侧重。
(1)不同厚度煤层的配采是对同时采薄煤层和厚煤层的矿井,为了防止吃肥丢瘦造成后期生产被动、产量下降,所采取的薄厚煤层之间产量按一定比例关系搭配开采,一般情况下应与其储量所占的比重大体相同。
(2)不同煤类或不同煤质的煤层配采,对于同时开采动力煤和炼焦煤的矿井,一般按其储量所占的比重,或者按地面洗煤厂的设计能力确定两者的产量比重,进行分采分运;对矿井所开采的煤层属于同一煤类,而煤质中所含灰分或硫分高低相差悬殊时,应根据混合后所要求达到的灰分或硫分含量指标,确定相应的产量比重,进行搭配开采,以满足用户要求和提高矿井生产效益。
(3)对于上、下组煤层或同一组内上、下部煤层,分别布置采区同时开采的矿井,应使上部煤层的开采强度不低于下部煤层的开采强度,并且避免在其开采范围内的相互采动影响。矿井生产初期上部煤层的产量比重大于下部煤层,拉开一定距离后,产量比重再作适当调整。
(4)厚煤层分层开采时,上分层与下部各分层的配采,要在保证上分层超前开采的基础上,按煤层分层数目和各分层采高计算上分层产量所占的比重,在配采中应不低于这一比重。
(5)矿井生产中两翼之间的配采,其产量比例应与储量分布的比例大体一致,以便防止一翼迅速采完,形成后期矿井长时间的单翼开采,以及由此所带来的难以保证矿井产量、运输紧张、通风不利、管理复杂、技术经济效果下降等问题。
(6)具有煤与瓦斯突出、需要先开采保护层的矿井,瓦斯涌出量大、需要预先进行瓦斯抽放的矿井,不仅保护层与被保护层要按一定比例进行开采,而且要考虑到超前掘进开拓巷道,准备巷道对配采比重的影响。
2.2 采煤工作面接替
矿井生产过程中,按产量计划要求,一个采煤工作面开采结束后,由另一个准备好的采煤工作面投人生产,所形成的相互衔接关系称为采煤工作面接替。采煤工作面的正常接替和接替工作面的合理安排,对矿井生产影响很大。为满足矿井产量、效率、效益等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在矿井生产期间,每隔一定时间需要编制长远的(5-10 a)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并在此基础上每年都要编制年度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是安排采煤队和编制掘进进度计划的依据。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包括接替工作面的安排及与接替有关的工作。
2.2.1 编制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的步骤和方法
(1)根据已批准的采区设计和工作面设计,在图纸上测绘并计算各个采煤工作面的参数,诸如工作面长度、推进长度、采高、煤层有效厚度、可采储量等,掌握煤层地质构造情况。
(2)确定各个工作面所采用的采煤工艺,安排采煤队组,估算预期的日进度、产量,计算可采期。
(3)编排工作面之间的接替顺序。当全矿同时生产的采煤工作面数目较多时,其接替顺序可能有若干个不同的组合排序方式。这时要按照开采程序合理、保证矿井产量、生产集中、便于采煤队组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各项配采要求,通过对比分析,选取较为合理的方案,编制出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图表。
(4)对照初步编制出的接替计划图表,检查并核实与此图表有关的巷道掘进、设备安装能否如期完成,运输、通风等辅助生产环节的系统和能力是否适应。如有问题,需调整接替计划,或提出应采取的措施,最后确定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正式编制接替计划图表。
2.2.2 编制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时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以可靠的储量为基础,充分掌握煤层及地质条件的变化,并预计到这些因素对开采的影响。对于开采村庄、水库、铁路下的压煤,要事先与有关方面达成必要的协议。
(2)在上、下煤层(煤组)之间,上、下区段之间,开采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确保技术上允许的合理开采程序和必要的超前时空关系。
(3)满足矿井生产能力或计划产量的要求,即选定的接替工作面应使各个时期的回采工作面产量之和,不小于矿井产量中所要求的回采产量。
(4)尽量满足各类煤层,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的煤层、分布在矿井两翼的煤层之间,多项合理配采比重的要求。
(5)合理集中生产,避免战线过长和生产分散。尽可能提高采煤工作面单产和采区生产能力,减少同时生产的采区和工作面数目。
3 结论
(1)在矿井生产过程中,随着采掘工程的扩展和延深,对煤层地质条件的了解会更近于实际,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因此,各类煤层的合理配采,不同开采技术条件煤层的合理配采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同时考虑上述多种配采内容,全面综合的进行矿井配采,有时十分复杂,短时期的配采计划难以全部顾及,只能按主要的影响因素确定。配采原则主要通过编制采煤工作面和采区接替计划具体体现。
(2)采煤工作面接替时,与之有关的工作包括生产工作面开采结束时的“终采”和设备拆除,供接替的新工作面准备、设备安装、生产系统检查、验收和试生产,以及采区内通风系统的调配等,在编制接替计划时都要做适当的考虑。
采煤工作面接替计划以图表形式表达。表中的内容有工作面编号,所在采区和工作面的长度、采高、日进度、可采储量和月产量,开采的年度、月份。
参考文献
[1] 张先尘,等.采煤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9.
[2] 陈炎光,等.中国采煤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3] 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
[4] 洪允和.煤矿开采方法[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