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处钢筋混凝土制造的,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人们变的抑郁、苦闷。在一个个“围城”中,在看似自由的“监狱”里,缺乏安全感,缺乏幸福感,孤独、恐惧也随之而来。这时,不妨走进大自然,感受大山大海的胸怀,用自然的力量扫除你一身的疲惫,缓解一身的压力。
城市,是我们征服自然的开始,也是我们被自然抛弃的起点。没有了森林,没有了动物,没有了花朵芬芳,我们是如此孤独。终有一天,你那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感无法再掀波澜,冰冷建筑里那些灯红酒绿刺激不了你我的神经。于是,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抑郁的人。
孤独的现代都市人
由于人群的高度密集,尤其在中国,城市居民很难延续农村地区更具人情味的互动性居住模式。
大部分人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放在首位,紧闭的防盗门让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甚少。此外,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使自身更加趋向孤立。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圈子无外乎朋友圈和同事圈等一些小圈子。这是城市生产方式分工精细的必然结果。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如同一个巨大的链条,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小块,大多数人往往只奔波于属于自己的那条“生产线”。
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分享生活,发泄不满。而这种分享和发泄,显然源于孤独。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孤立单调的生活方式,渴望表达与交流。然而,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越依赖虚拟世界,人们距离现实世界越是遥远。
几米的漫画《向左右,向右走》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城市人心灵的孤独与悲凉。男女主人公住在同一栋楼里,却从未谋面,“她每次出门总习惯向左走,而他每次出门总习惯向右走。”直到有一天,孤单的两个人在城市公园的喷水池旁相遇,一见如故,一场爱情正在酝酿。然而,一场大雨打湿了她留给他的电话号码。于是,两个人的缘分就此画上句号,双方只有默默等待下—次不期而遇。
压力下的抑郁
高昂的生活成本、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样成为影响都市人心理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都市,一切都是商品,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处处都考验着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在经济繁荣的年代里,如果一个人有稳定的工作,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或许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但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失业增加,一切都会成为泡沫。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保住自己的“饭碗”,都市人忙忙碌碌,为了业绩而疲于奔命。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关于过劳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住房给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和工薪阶层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压力直接关系到年轻人成家及正常生活,甚至牵涉几代人的幸福。
此外,消费主义盛行所带来的非理性消费观也逐渐将都市人拖入深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市场,而奢侈品的购买主力正是年轻的都市人群,其中包括一大批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消费主义的泥淖也成为扭曲都市人合理消费心理的重要根源,它间接加重了都市人的生活成本与心理负担。
英国的小短剧《黑镜》表达的就是都市人这种承受着巨大工作与生活压力,同时深陷消费主义泥淖的心理特征。影片发生在未来世界,人们通过枯燥而乏味的 “蹬车”来获取象征财富的生活“点数”。然而,辛辛苦苦得来的点数却总是被莫名其妙地消费得无影无踪。
现实何尝不是如此,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往往被高昂的房租或房贷,以及生活里的各种收费吞没,普通工薪阶层里的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却似乎一直都一无所有。对失业的恐惧,工作的紧张与劳累,消费主义的魔咒,生活成本的高昂,这些都如同一道道绳索,勒住了都市人的心,成为都市抑郁症的缘起。
希望在哪里
在诸多都市心理问题面前,逃避不是办法,毕竟城市依然是目前为止最能发挥人类创造力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上至城市管理者,下至个人。
就管理者层面而言,对城市居民的各种保障,如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是前提。如果一个城市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无疑都是空谈。
合理的城市规划显然对改善都市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城市风格的多样性,摒弃千篇一律对高层建筑的追求,已经是世界各国建筑师们公认的城市发展思路。目前.一个普遍受关注的规划思路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多个城市中心,将居民分散开来,防止出现“扎堆”或者”钟摆式”的居民运动轨迹。另外,远程办公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实行的城市规划方案。
个人而言,生活方式对健康心灵的塑造十分重要。多积极主动地走出办公室,走出虚拟网络,接触真正的社会与大自然,在疲惫或者感觉空虚的时候,甚至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工作,让自己的劳动和接触的人群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甚至能发挥自己在事业上的创造力。
当然,最重要的依然是每一位都市人的心态,关于消费,关于财富,关于成功,关于家庭,关于感情,这些问题孰轻孰重,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每一位都市人不能长期生活在这类问题引起的心理阴霾中,做一个洒脱的都市人才是王道。
(编辑 遐飞)
城市,是我们征服自然的开始,也是我们被自然抛弃的起点。没有了森林,没有了动物,没有了花朵芬芳,我们是如此孤独。终有一天,你那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感无法再掀波澜,冰冷建筑里那些灯红酒绿刺激不了你我的神经。于是,这个世界又多了一个抑郁的人。
孤独的现代都市人
由于人群的高度密集,尤其在中国,城市居民很难延续农村地区更具人情味的互动性居住模式。
大部分人将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放在首位,紧闭的防盗门让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机会甚少。此外,城市人群的生活方式也逐渐使自身更加趋向孤立。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圈子无外乎朋友圈和同事圈等一些小圈子。这是城市生产方式分工精细的必然结果。整个城市的生产生活如同一个巨大的链条,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小块,大多数人往往只奔波于属于自己的那条“生产线”。
进入21世纪后,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分享生活,发泄不满。而这种分享和发泄,显然源于孤独。人们迫切希望改变自己孤立单调的生活方式,渴望表达与交流。然而,这种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越依赖虚拟世界,人们距离现实世界越是遥远。
几米的漫画《向左右,向右走》非常形象地反映了城市人心灵的孤独与悲凉。男女主人公住在同一栋楼里,却从未谋面,“她每次出门总习惯向左走,而他每次出门总习惯向右走。”直到有一天,孤单的两个人在城市公园的喷水池旁相遇,一见如故,一场爱情正在酝酿。然而,一场大雨打湿了她留给他的电话号码。于是,两个人的缘分就此画上句号,双方只有默默等待下—次不期而遇。
压力下的抑郁
高昂的生活成本、巨大的工作压力,同样成为影响都市人心理的重要因素。
在现代都市,一切都是商品,从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处处都考验着一个人的经济实力。在经济繁荣的年代里,如果一个人有稳定的工作,有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或许能够过上不错的生活。但一旦经济出现问题,失业增加,一切都会成为泡沫。
为了能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保住自己的“饭碗”,都市人忙忙碌碌,为了业绩而疲于奔命。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关于过劳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
住房给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中国年轻人和工薪阶层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这种压力直接关系到年轻人成家及正常生活,甚至牵涉几代人的幸福。
此外,消费主义盛行所带来的非理性消费观也逐渐将都市人拖入深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市场,而奢侈品的购买主力正是年轻的都市人群,其中包括一大批收入并不高的工薪阶层。消费主义的泥淖也成为扭曲都市人合理消费心理的重要根源,它间接加重了都市人的生活成本与心理负担。
英国的小短剧《黑镜》表达的就是都市人这种承受着巨大工作与生活压力,同时深陷消费主义泥淖的心理特征。影片发生在未来世界,人们通过枯燥而乏味的 “蹬车”来获取象征财富的生活“点数”。然而,辛辛苦苦得来的点数却总是被莫名其妙地消费得无影无踪。
现实何尝不是如此,辛辛苦苦挣来的工资往往被高昂的房租或房贷,以及生活里的各种收费吞没,普通工薪阶层里的每个人都忙忙碌碌,却似乎一直都一无所有。对失业的恐惧,工作的紧张与劳累,消费主义的魔咒,生活成本的高昂,这些都如同一道道绳索,勒住了都市人的心,成为都市抑郁症的缘起。
希望在哪里
在诸多都市心理问题面前,逃避不是办法,毕竟城市依然是目前为止最能发挥人类创造力的组织形式。为了达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的,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上至城市管理者,下至个人。
就管理者层面而言,对城市居民的各种保障,如医疗、教育、社会治安管理等公共服务是前提。如果一个城市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社会治安混乱,城市生活质量以及心理健康问题无疑都是空谈。
合理的城市规划显然对改善都市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保持城市风格的多样性,摒弃千篇一律对高层建筑的追求,已经是世界各国建筑师们公认的城市发展思路。目前.一个普遍受关注的规划思路是: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多个城市中心,将居民分散开来,防止出现“扎堆”或者”钟摆式”的居民运动轨迹。另外,远程办公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正在实行的城市规划方案。
个人而言,生活方式对健康心灵的塑造十分重要。多积极主动地走出办公室,走出虚拟网络,接触真正的社会与大自然,在疲惫或者感觉空虚的时候,甚至可以尝试各种不同的工作,让自己的劳动和接触的人群更加丰富多彩。这不仅利于健康心理的培养,甚至能发挥自己在事业上的创造力。
当然,最重要的依然是每一位都市人的心态,关于消费,关于财富,关于成功,关于家庭,关于感情,这些问题孰轻孰重,都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但每一位都市人不能长期生活在这类问题引起的心理阴霾中,做一个洒脱的都市人才是王道。
(编辑 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