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年初,武汉一座过街天桥火了,这是全国首座抗疫主题天桥,位于武汉同济医院门口,护栏玻璃上刻满了全国各地援鄂医疗队的队名和人数。
路过此桥,有人深鞠一躬,有人流下2021年第一行热泪。
桥,对武汉有特殊意义,武汉因桥而通,因桥而兴。可以说,没有一座座桥将武汉三镇联通,就没有如今的大江大湖大武汉。将“救命恩人”的名字刻在桥上,表达了武汉人最高的崇敬。
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李兴华每天都到鹦鹉洲大桥江滩公园散步,从1981年来武汉工作,李兴华的工作生活就与桥密不可分了。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只有一座长江大桥,人们过江只能坐轮渡。冬天,江面起雾,轮渡停运。有的人跨江上班,早晨4:30分就要起床,才能在8:00前赶到单位。
武汉需要桥是因为其特殊地形。
长江、汉江从武汉市中心横贯而过,形成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两条大江,一百多条河流,将武汉“切割”成拼图式的城市版图。
20世纪初,即便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已将南北大动脉打通,作为连接点的武汉却一直没有一座桥,火车过江要拆卸后靠轮渡运到对岸,再组装上路,十分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南北铁路连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形容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出生的武汉人,很多人名字里都有“桥”“大桥”。
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此后,武汉以几乎每两年新建一座桥的速度快速发展。武汉境内水系数十座桥梁次第建起,跨越长江、跨越汉水、跨越湖泊,将三镇紧密连接。
一桥贯通,两岸蝶变。
武汉的桥带来了人流、车流、信息流,促进了过江通道两端的经济发展。
杨泗港大桥连接二环线,大桥通车后,附近居民过江时间从两个小时缩短至半小时。长江二桥建成后和一桥形成了一个环线,串联起武广商圈、徐东商圈、中南商圈等几大商圈。
武汉长江二桥的汉口一侧,破败的永清片区被江滩公园、高档住宅和写字楼、商业中心所代替;白沙洲、军山、阳逻、天兴洲等长江大桥,不仅让武汉三镇更加通畅,而且助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众多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为城市交通主要通道,武汉的桥以独特方式守护着城市与人民。
比如,在嘉鱼县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中交沌口大桥公司所辖潘家湾收费站是唯一可以通行绿色蔬菜运输车的站点。疫情期间,这里每日要保障运输5000吨优质蔬菜。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建桥工程也是武汉最早一批复工的工程,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也没能阻断武汉乃至湖北省的建桥速度。
2020年3月24日,武汉首座复工桥梁——江汉七桥宣布复工,11月1日,青山长江大桥通过交工验收,武汉境内第11座长江大桥拔地而起。
2021年1月8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十三五”期间,湖北长江大桥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共建成长江大桥11座,另有5座在建,增幅居全国第一,建设力度和速度创历史之最。
1月11日,江汉七桥主桥桥面贯通,向“五一”前通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建桥速度映射出武汉城市经济的飞跃。大桥建设满足了过江需要,推动了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加快建桥的步伐,两者相辅相成。
建设一座长江大桥需要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需要雄厚的财力。因此,武汉一桥与二桥之间相隔了38年。
2000年,武汉市GDP不到2000亿元,当时捉襟见肘的财力决定了大桥建设速度。此后,武汉市经济加速发展,2010年GDP超过5500亿元,到2015年再翻倍,跻身“万亿俱乐部”,2018年逼近1.5万亿元,这一时期,武汉江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长江大桥。
桥不仅使隔江三地联系越来越緊密,还见证着武汉构建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水运升级、高铁枢纽、每年开通1~2条地铁……“九省通衢”武汉借助综合交通优势,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近年来已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武汉桥梁产业算是产业体系中的“武汉特色”。
李兴华刚工作时,每建一座桥梁还需要专门制作模型作参考,从2000年以后,有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就不需要这个环节了。新材料、新工艺都在不断升级,建桥用的基础材料,承重力不断提高,细节背后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技创新还带领武汉建桥军团走向世界。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有28座,中国就占11座,其中七成以上由武汉建桥军团建设,中国桥梁技术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武汉桥梁产业已达千亿级规模,武汉正抓住新基建机遇,补齐“桥都”的产业链,通过稳链强链,覆盖桥梁设计、建造、监理、材料等全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经济遭受重创,经过近一年的恢复,2020年12月的武汉又上“热搜”,前三季度武汉GDP排进全国前十,整体经济复苏态势强劲。
从2020年4月8日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至第三季度末,近300家国内外500强企业来汉洽谈合作,上千企业家带来一大批项目,半年时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6000亿元。
武汉的桥与这座城市一起恢复了往日活力。未来,武汉还要建更多的桥。
2020年9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双柳、汉南、白沙洲、光谷、堤角、二七等6座过长江通道和江汉八桥、江汉九桥等4座过汉江通道。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林建伟认为,新建的10座过江通道将更好地发挥武汉市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武汉周边城市发展。
2021年元旦,武汉长江边灯光秀流光溢彩,杨泗港大桥上挂起红灯笼。武汉本地姑娘李静(化名)走在下班路上欣赏着灯光,感慨万千,“武汉最难的一年终于快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新的武汉也要来了。”
路过此桥,有人深鞠一躬,有人流下2021年第一行热泪。
桥,对武汉有特殊意义,武汉因桥而通,因桥而兴。可以说,没有一座座桥将武汉三镇联通,就没有如今的大江大湖大武汉。将“救命恩人”的名字刻在桥上,表达了武汉人最高的崇敬。
桥,见证武汉成长
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李兴华每天都到鹦鹉洲大桥江滩公园散步,从1981年来武汉工作,李兴华的工作生活就与桥密不可分了。
上世纪80年代,武汉只有一座长江大桥,人们过江只能坐轮渡。冬天,江面起雾,轮渡停运。有的人跨江上班,早晨4:30分就要起床,才能在8:00前赶到单位。
武汉需要桥是因为其特殊地形。
长江、汉江从武汉市中心横贯而过,形成汉口、武昌和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两条大江,一百多条河流,将武汉“切割”成拼图式的城市版图。
20世纪初,即便京汉铁路、粤汉铁路已将南北大动脉打通,作为连接点的武汉却一直没有一座桥,火车过江要拆卸后靠轮渡运到对岸,再组装上路,十分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1957年10月,“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第一条跨越长江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南北铁路连为一体,形成了完整的京广铁路,对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毛泽东曾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形容武汉长江大桥。1957年出生的武汉人,很多人名字里都有“桥”“大桥”。
1995年,长江二桥建成。此后,武汉以几乎每两年新建一座桥的速度快速发展。武汉境内水系数十座桥梁次第建起,跨越长江、跨越汉水、跨越湖泊,将三镇紧密连接。
一桥贯通,两岸蝶变。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为城市交通主要通道,武汉的桥以独特方式守护着城市与人民。
武汉的桥带来了人流、车流、信息流,促进了过江通道两端的经济发展。
杨泗港大桥连接二环线,大桥通车后,附近居民过江时间从两个小时缩短至半小时。长江二桥建成后和一桥形成了一个环线,串联起武广商圈、徐东商圈、中南商圈等几大商圈。
武汉长江二桥的汉口一侧,破败的永清片区被江滩公园、高档住宅和写字楼、商业中心所代替;白沙洲、军山、阳逻、天兴洲等长江大桥,不仅让武汉三镇更加通畅,而且助推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开发区、阳逻开发区等众多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桥,见证武汉速度
2020年1月23日,武汉因新冠肺炎疫情按下“暂停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为城市交通主要通道,武汉的桥以独特方式守护着城市与人民。
比如,在嘉鱼县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中交沌口大桥公司所辖潘家湾收费站是唯一可以通行绿色蔬菜运输车的站点。疫情期间,这里每日要保障运输5000吨优质蔬菜。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头戏,建桥工程也是武汉最早一批复工的工程,即使是新冠肺炎疫情也没能阻断武汉乃至湖北省的建桥速度。
2020年3月24日,武汉首座复工桥梁——江汉七桥宣布复工,11月1日,青山长江大桥通过交工验收,武汉境内第11座长江大桥拔地而起。
2021年1月8日,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发布,“十三五”期间,湖北长江大桥建设任务超额完成,共建成长江大桥11座,另有5座在建,增幅居全国第一,建设力度和速度创历史之最。
1月11日,江汉七桥主桥桥面贯通,向“五一”前通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建桥速度映射出武汉城市经济的飞跃。大桥建设满足了过江需要,推动了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又加快建桥的步伐,两者相辅相成。
建设一座长江大桥需要数十亿乃至上百亿元,需要雄厚的财力。因此,武汉一桥与二桥之间相隔了38年。
2000年,武汉市GDP不到2000亿元,当时捉襟见肘的财力决定了大桥建设速度。此后,武汉市经济加速发展,2010年GDP超过5500亿元,到2015年再翻倍,跻身“万亿俱乐部”,2018年逼近1.5万亿元,这一时期,武汉江面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长江大桥。
桥,推动武汉创新
桥不仅使隔江三地联系越来越緊密,还见证着武汉构建起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水运升级、高铁枢纽、每年开通1~2条地铁……“九省通衢”武汉借助综合交通优势,以及充足的人才储备,近年来已建立了相当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光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绿色环保等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除此之外,武汉桥梁产业算是产业体系中的“武汉特色”。
李兴华刚工作时,每建一座桥梁还需要专门制作模型作参考,从2000年以后,有了计算机仿真分析,就不需要这个环节了。新材料、新工艺都在不断升级,建桥用的基础材料,承重力不断提高,细节背后都是科技进步的结果。
科技创新还带领武汉建桥军团走向世界。世界建成跨度1000米以上的悬索桥有28座,中国就占11座,其中七成以上由武汉建桥军团建设,中国桥梁技术已跻身世界领先水平。
目前,武汉桥梁产业已达千亿级规模,武汉正抓住新基建机遇,补齐“桥都”的产业链,通过稳链强链,覆盖桥梁设计、建造、监理、材料等全产业,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使武汉经济遭受重创,经过近一年的恢复,2020年12月的武汉又上“热搜”,前三季度武汉GDP排进全国前十,整体经济复苏态势强劲。
从2020年4月8日解除离汉离鄂通道管控措施至第三季度末,近300家国内外500强企业来汉洽谈合作,上千企业家带来一大批项目,半年时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超过6000亿元。
武汉的桥与这座城市一起恢复了往日活力。未来,武汉还要建更多的桥。
2020年9月,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发布《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提出,重点建设双柳、汉南、白沙洲、光谷、堤角、二七等6座过长江通道和江汉八桥、江汉九桥等4座过汉江通道。
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总体规划所所长林建伟认为,新建的10座过江通道将更好地发挥武汉市辐射引领作用,促进武汉周边城市发展。
2021年元旦,武汉长江边灯光秀流光溢彩,杨泗港大桥上挂起红灯笼。武汉本地姑娘李静(化名)走在下班路上欣赏着灯光,感慨万千,“武汉最难的一年终于快过去了,新的一年来了,新的武汉也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