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患者常因嚴重大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形成脑疝而死亡。做好各种护理,对防止大出血、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痉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出血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42
临床资料
2009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20~86岁。其中1例死亡,1例自动要求出院,其余均好转及治愈出院。
护 理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当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脉搏缓大、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语言不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等应警惕脑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卧床休息4周以上,过早下床活动可引起再出血复发,病后2周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病后3~6周,因此这类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对一些医学知识较少又不合作的患者,一定要解释清楚早期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过早下床活动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卧位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床头15°~30°,以降低颅内压,并要减少搬动头部[1]。保持大便通畅。
烦躁患者的护理: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等症状,且伴有剧烈头痛,保持病室安静、舒适,严格控制探视,避免和减少各种刺激,烦躁不安时应给予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应用约束带适当的约束四肢,但要向家属解释清楚约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必要时遵嘱应用镇静剂,精神兴奋者可口服奋乃静等药物。头痛是本病的特征,头痛者给予心理护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遵嘱应用止痛剂。
饮食护理: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给予流质饮食,以补给机体能量需要,同时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饮食能够保持电解质平衡。可降低SAH复发率,达到有效预防。昏迷患者于24小时后开始鼻饲流质饮食。
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术后予去枕平卧位,清醒后给予头高位。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穿刺点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严密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失语、肌力、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观察有无脑血管痉挛的现象。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下降,如头痛、短暂性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及时进行扩容、解痉治疗。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 出血 护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242
临床资料
2009年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20~86岁。其中1例死亡,1例自动要求出院,其余均好转及治愈出院。
护 理
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当患者出现头痛加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脉搏缓大、呼吸深而慢、血压升高、语言不清、出现肢体活动障碍等应警惕脑出血,应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绝对卧床休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必须卧床休息4周以上,过早下床活动可引起再出血复发,病后2周内复发率最高,其次为病后3~6周,因此这类患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4周以上,对一些医学知识较少又不合作的患者,一定要解释清楚早期卧床休息的重要性及过早下床活动的危害性。以取得合作,卧位取平卧位或侧卧位,抬高床头15°~30°,以降低颅内压,并要减少搬动头部[1]。保持大便通畅。
烦躁患者的护理:患者常有烦躁不安、精神兴奋等症状,且伴有剧烈头痛,保持病室安静、舒适,严格控制探视,避免和减少各种刺激,烦躁不安时应给予床栏保护防止坠床,应用约束带适当的约束四肢,但要向家属解释清楚约束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必要时遵嘱应用镇静剂,精神兴奋者可口服奋乃静等药物。头痛是本病的特征,头痛者给予心理护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并遵嘱应用止痛剂。
饮食护理:发病24小时内禁食,24小时后给予流质饮食,以补给机体能量需要,同时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纤维饮食能够保持电解质平衡。可降低SAH复发率,达到有效预防。昏迷患者于24小时后开始鼻饲流质饮食。
脑血管造影术后的护理:术后予去枕平卧位,清醒后给予头高位。并给予低流量吸氧,防止脑缺血缺氧和脑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给予心电监护,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穿刺点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严密观察肢体血运情况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观察患者有无头晕、头痛、失语、肌力、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症状,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观察有无脑血管痉挛的现象。脑血管痉挛主要表现为一过性神经功能下降,如头痛、短暂性意识障碍、肢体瘫痪等。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避免脑缺血、缺氧而出现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并及时进行扩容、解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