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来源 :领导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e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尤其是2009年,堪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转型之年”。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逆势上扬”的文化产业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从党的十六大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再到2009年两会提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我国的文化产业一直在改革创新中稳步发展。今年7月23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和阐述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当前形势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投资者的热切关注,文化需求的进一步扩大,新技术、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应用,世界范围内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都为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另一方面,旧有的文化体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依然存在,大量掌握文化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游离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体制机制活力不强、动力不足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实践证明,不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不破除旧的体制机制弊端,文化产业的发展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因此,要从容应对挑战,推动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发展,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必须牢牢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文化产业发展反经济周期的特点,不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创新来释放和激发文化生产力。
  首先,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市场主体。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只有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当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的力度也在逐渐加大。截至2009年7月,全国580家图书出版社中已有308家完成或完善了转制工作,上千种经营性报刊完成了转制,所有非时政类报刊将逐步完成转制任务;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向纵深拓展,集中表现在转企改制国有院团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延伸、演艺资源整合实现新突破;国有电影制片企业继续向集团化、公司制迈进,今年年底前将完成国有电影制片厂、省级和地市级电影发行放映单位的转企改制。体制机制的改革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据统计,2009年,中国新闻出版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20%;中国电影年产量近500部、票房收益超过60亿元,国产影片票房连续6年超过进口影片;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年演出超过50万场,吸引近4.6亿观众。今后,我们要继续本着“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原则,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继续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其从行政附庸转变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创新、依法运营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者。
  其次,按照资源优化配置、产业内部均衡发展的原则,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
  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转型阶段,只有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获得新的推动力和增长空间。一是调整文化产业产品结构,既要满足消费需求,又要满足生产需求。在不断繁荣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总体实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的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对文化产品的生产性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加强文化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使文化产品在作为最终消费品和作为中间产品之间保持合理比例。二是调整文化企业组织结构,促进竞争、鼓励创造。在着力培养一批跨行业经营、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型文化企业的发展,盘活一切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三是调整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推动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此外,还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适当降低非公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门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到振兴文化产业的进程中来,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四要调整文化产业技术结构,推进多层次技术结构的形成 。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为支撑的新兴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部分,反映了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而我国深厚的民族、地方文化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也一直有着传统的出口优势。因此,我们既要抓住科技创新大规模应用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手机电视、网络电视、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也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支持传统文化产业,推动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产品“走出去”,占领国际市场。五要调整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结构,在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中合理配置文化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文化市场格局,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从传统的区域性资源配置机制走向市场化的资源配置体制,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三,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创作生产出更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首先要坚持党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领导作用,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其次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产业“两种属性”(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当前,我国的文化产品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飞跃,在质量上也有了很大提升。一大批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正涵养着社会,丰富着生活。以电影产业为例,随着广播影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已成为广播影视覆盖大国、制作大国与增长大国。2009年国庆黄金周短短7天时间,以《建国大业》等主流电影为主体的中国电影就创下了2.2亿元的票房佳绩。2010年暑期推出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首日票房收入就达到了3620万元,打破了美国大片《变形金刚》和《阿凡达》的纪录,上映仅3周,票房收入就已高达5亿元。无数的观众怀着期待的心情走进影院,又带着温暖的感动而离开。由此可见,群众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接受不接受、认可不认可才是评价一部作品的最终标准。只有引导文化产品创作者和生产者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辅相成、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突出文化产品“以文化人”的功能,才能创作并生产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精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责编/郭建民)
其他文献
人与人有个气场,气场内的人互相成就或干扰对方的性格发展。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有不同的感觉,会令你有不同的表现。气场是一个人各种“气”的综合的、外在的表现。它的本质是一种关系。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就是指人与宇宙的关系。一个人要“养气”,就要处理好人与己(灵与肉)、人与人、人与天地(环境)的关系。领导干部要“养气”,就要把握以下的辩证法。    一、领导干部可以有大气,不可有小家子气    大气,就是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正值河北省上下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特殊时期,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顺应河北科学发展的需要,顺民心、得民意,涌现了"石家庄速度"、"唐山效率"、"廊坊经验"等一批典型,促进了工作,锻炼了队伍。可以说,作风建设效果初显。
2009年3月上旬至4月上旬,河北省1541名县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省市机关部门的一把手,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到基层蹲点调研,坚持宣传群众、寻策问计、解决问题相结合,真实了解民意、真心排忧解难、真情搞好服务,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一、 身入心入,真蹲实驻    各级一把手在蹲点调研活动中,坚持轻车简从下基层,带着感情、责任、问题,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住农家、吃派饭,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
“新官不理旧事”,是官场中的积弊,它秉承的是圆滑的为官处事原则,是典型的私心作祟。这种陈旧观念,应该毫不犹豫地摒弃掉。领导干部履新职,职务范围内的事,无论旧事新事,都是应该去理的,而且新官理旧事,如果处理得当,也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新官不理旧事”的缘由    所谓旧事,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正常的旧事,即前任领导提出的一些工作目标、规划、要求等还没有完全落实;另一种是历史遗留下来难以解
河北省在2006年召开的全省科技大会上提出的建设创新型河北的远景目标是:到2020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提高到2.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上游水平。    一、河北省自主创新的重点模式    自主创新有三个层面: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河北省具备了三个层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