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实上,很多生活的效率低下,已经不仅仅是“拖延症”三个字能够解释了。
你的衣柜是否已经频临爆炸?
你的抽屉里是否塞满了几百年不用的杂物?
堆满梳妆台的护肤品,你每天能用到几瓶呢?
……
和物品的关系,折射出你和社会、外界的关系,是不是已经出了问题呢?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是近年来风靡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顶着“收纳大师”的名号,山下英子提出了从收纳物品改变生活习惯、购买习惯,延展到欲望控制、人生管理、思绪清理的“断舍离”哲学。从外在到内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断舍离的核心理念非常简单:以自己而非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这个“现在的”,正是断舍离的黄金准则:时间轴永远是当下。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立刻丢弃、淘汰,当然,不符合这标准的物品,也无须占有。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自己的世界
拒绝折扣陷阱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断”有一个常见的“敌人”就是折扣陷阱。很多女人在所谓的折扣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在“降价”、“划算”的遮蔽中,购买了大量的“非适合”物品。
围绕在你身边的物品,不仅仅会阻塞你的生活空间,放慢你的选择时间,更会影响你的生活品位、甚至对自己的发展“误解”。简单来说,长时间地生活在一堆廉价家居用品当中,你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我就是一个只配使用这类物品的人”,延展开来,“你就是一个这种层级的人”。
所以,断舍离的主角永远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对自己的审视,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当然了,断舍离不是提倡清贫简洁的生活方式,而是又棒又新鲜的“精品选择”。
拒绝“囤货”
我不知道《老友记》里莫妮卡永远准备好客用毛巾、客用拖鞋、客用床上用品的模式影响了多少人,作者本人是深受其影响多年,家里永远有一堆备用的牙刷、毛巾、洗面奶等等物品,在等待着“遥远的将来”有一天被派上用场。
当然,还包括很多姑娘们喜欢“囤货”。每一次有机会进行的免税店购物,囤上几盒面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惯用牌子的面霜也来上几瓶,“反正早晚用得上”的错误理念,也正是断舍离要对付的。
这种习惯,被《断舍离》当中的一段话打击得心惊胆战:“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人,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能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该怎么做呢?通过“限制物品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品位。
舍:舍弃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应当是物品能够在此刻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才有价值。只有处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够让物品展现它理应存在的美感。
换算到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数十个“死党”,只有经历时间磨合、共患难同享乐的一两位知己,人生便已足够。那么,你是否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并不合拍的人敷衍交流?你是否还会强求自己与“不喜欢”的人共存?
消除停滞的厄运
“灰尘和杂物代表着停滞运和腐朽运”,书中的这种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玄”。抛开所谓的命理观念不讲,还在用着不喜欢的东西、勉为其难将就着不舒适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必然会是负面能量。
很多“扔不掉”的东西往往只是“不想扔”,因为旧日情怀,因为怕麻烦而懒得去处理某些实际上已经成为垃圾的物品,这意味着你把当前的琐事留给了“未来”去处理。这“未来”便类似于“拖延症”中的“死线”,带来的将会是手忙脚乱。
某些已经成为垃圾的物品遗留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物品所代表的回忆和停滞的能量。就如同在当今你仍旧穿着过时多年的丑衣服一样。
“扔掉”,避免的是除了物品堆积所造成的凌乱,还在教你去应对那些不在“现在”的事务。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著
有多么“舍不得”?
很多人面对爆炸的衣柜当中,那些“一年穿不到一次”的衣物时,会说,扔掉好可惜,这种款式总还是要有一件的。
“扔不掉”的东西基本源于“不想扔”。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还是扔不掉,这已经是“执念”了。
断舍离通过人的直觉来对付这种“舍不得”。山下英子说,人的直觉可以分为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而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大多数人会克制自己的“异样感”,因为面对着每天袭击自己的不同人、事、物,人的确需要更大舒适区域。
而对于“舍不得”来说,则完全没有必要忽视这种“异样感”。打个比方,人经常会出现“啊,好碍事”这种想法,例如一套浮华的茶具,每次使用前后大量的洗刷时间,就是这种情绪的来源。其实,这便是我们的直觉在告诉我们,“没有买的必要”。如果有东西让你感觉碍事,即使只是一瞬之间觉得碍事,也要在发现的当时就把它们解决掉。
潇洒地放手
断舍离教我们认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母亲“借用”的,要懂得感恩和敬畏。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
当缘分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LADY链接
《不持有的生活》
作者:金子由纪子
不持有的生活应有的7种生活习惯
1、 不拿
免费得到的东西,很少被人珍惜,因此往往囤积不用。“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不拿免费塑料袋,以自备购物袋来代替;免费发送又用不到的赠品,也要坚持完全不拿的态度。
2、 不买
冲动购物感觉痛快,但买完东西感到后悔的状况也不少,因此只要是“没买也无所谓”的东西,就坚持不买。让物品登堂入室的门槛变高。
3、 不储存
不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这类消耗品,也许大减价时买了一堆,像是占了便宜,但却容易造成使用时候的浪费。一旦停止囤积,使用时就会更谨慎,并且想出各种生活小妙招,例如以密闭容器代替保鲜袋,自然能降低消耗品的使用率。
4、 丢弃
养成丢弃的习惯,杂志或小册子超过一定数量,就丢掉;没在使用的漂亮糕饼盒子,过期的食物和调味料,长时间不用的彩妆品,丢掉。丢弃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用美观的袋子,作为垃圾分类的容器,让丢弃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
5、 替代
添加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就用现有的塑料板卷成漏斗状来代替,这样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而是为了创造便捷。
6、 借用
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者租用,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囤积少用物品的情况,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
7、 没有也无所谓
购物前,务必自问:“这个真的是必要的吗?”也许能得到“没有也无所谓”的答案。生活中这种东西,应该很多吧。
你的衣柜是否已经频临爆炸?
你的抽屉里是否塞满了几百年不用的杂物?
堆满梳妆台的护肤品,你每天能用到几瓶呢?
……
和物品的关系,折射出你和社会、外界的关系,是不是已经出了问题呢?
《断舍离》的作者山下英子,是近年来风靡日本的杂物管理咨询师。顶着“收纳大师”的名号,山下英子提出了从收纳物品改变生活习惯、购买习惯,延展到欲望控制、人生管理、思绪清理的“断舍离”哲学。从外在到内在,改变自己的生活。
断舍离的核心理念非常简单:以自己而非物品为主角,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现在的自己。这个“现在的”,正是断舍离的黄金准则:时间轴永远是当下。凡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东西,立刻丢弃、淘汰,当然,不符合这标准的物品,也无须占有。
断:断绝不需要的物品进入自己的世界
拒绝折扣陷阱
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断”有一个常见的“敌人”就是折扣陷阱。很多女人在所谓的折扣面前变得软弱无力,在“降价”、“划算”的遮蔽中,购买了大量的“非适合”物品。
围绕在你身边的物品,不仅仅会阻塞你的生活空间,放慢你的选择时间,更会影响你的生活品位、甚至对自己的发展“误解”。简单来说,长时间地生活在一堆廉价家居用品当中,你会理所应当地认为“我就是一个只配使用这类物品的人”,延展开来,“你就是一个这种层级的人”。
所以,断舍离的主角永远不是物品本身,而是对自己的审视,而时间轴永远是现在。选择物品的窍门,不是“能不能用”,而是“我要不要用”。
当然了,断舍离不是提倡清贫简洁的生活方式,而是又棒又新鲜的“精品选择”。
拒绝“囤货”
我不知道《老友记》里莫妮卡永远准备好客用毛巾、客用拖鞋、客用床上用品的模式影响了多少人,作者本人是深受其影响多年,家里永远有一堆备用的牙刷、毛巾、洗面奶等等物品,在等待着“遥远的将来”有一天被派上用场。
当然,还包括很多姑娘们喜欢“囤货”。每一次有机会进行的免税店购物,囤上几盒面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那惯用牌子的面霜也来上几瓶,“反正早晚用得上”的错误理念,也正是断舍离要对付的。
这种习惯,被《断舍离》当中的一段话打击得心惊胆战:“要记住,能够让‘总有一天’、‘迟早’付诸实现的人,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物品是一面能映照出真实自己的镜子,能直面物品,就是直面真实的自己。”
该怎么做呢?通过“限制物品总量”,更加严格地筛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自然而然地提升生活质量,以及个人品位。
舍:舍弃到处泛滥的“破烂儿”
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
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应当是物品能够在此刻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才有价值。只有处在恰当的地方,才能够让物品展现它理应存在的美感。
换算到人际关系,每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数十个“死党”,只有经历时间磨合、共患难同享乐的一两位知己,人生便已足够。那么,你是否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并不合拍的人敷衍交流?你是否还会强求自己与“不喜欢”的人共存?
消除停滞的厄运
“灰尘和杂物代表着停滞运和腐朽运”,书中的这种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玄”。抛开所谓的命理观念不讲,还在用着不喜欢的东西、勉为其难将就着不舒适的生存环境,所带来的必然会是负面能量。
很多“扔不掉”的东西往往只是“不想扔”,因为旧日情怀,因为怕麻烦而懒得去处理某些实际上已经成为垃圾的物品,这意味着你把当前的琐事留给了“未来”去处理。这“未来”便类似于“拖延症”中的“死线”,带来的将会是手忙脚乱。
某些已经成为垃圾的物品遗留下来,反而会强化这些物品所代表的回忆和停滞的能量。就如同在当今你仍旧穿着过时多年的丑衣服一样。
“扔掉”,避免的是除了物品堆积所造成的凌乱,还在教你去应对那些不在“现在”的事务。
离:脱离对物品的执著
有多么“舍不得”?
很多人面对爆炸的衣柜当中,那些“一年穿不到一次”的衣物时,会说,扔掉好可惜,这种款式总还是要有一件的。
“扔不掉”的东西基本源于“不想扔”。有些东西虽然“不需要、不合适、不舒服”,可还是扔不掉,这已经是“执念”了。
断舍离通过人的直觉来对付这种“舍不得”。山下英子说,人的直觉可以分为阴性直觉和阳性直觉两种,简单来说,阴性直觉就是“异样感”。而如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态,大多数人会克制自己的“异样感”,因为面对着每天袭击自己的不同人、事、物,人的确需要更大舒适区域。
而对于“舍不得”来说,则完全没有必要忽视这种“异样感”。打个比方,人经常会出现“啊,好碍事”这种想法,例如一套浮华的茶具,每次使用前后大量的洗刷时间,就是这种情绪的来源。其实,这便是我们的直觉在告诉我们,“没有买的必要”。如果有东西让你感觉碍事,即使只是一瞬之间觉得碍事,也要在发现的当时就把它们解决掉。
潇洒地放手
断舍离教我们认识到,我们日常使用的一切物品,都是向地球母亲“借用”的,要懂得感恩和敬畏。一切有形的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的心也是不断变化的。尽情地享受与物品难能可贵的短暂相遇,就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本身。
当缘分尽了,就潇洒地放手。不仅对物品,对一切的一切都能做到这样,这就是断舍离的愿望。
LADY链接
《不持有的生活》
作者:金子由纪子
不持有的生活应有的7种生活习惯
1、 不拿
免费得到的东西,很少被人珍惜,因此往往囤积不用。“不持有”的第一步就是“不拿”,不拿免费塑料袋,以自备购物袋来代替;免费发送又用不到的赠品,也要坚持完全不拿的态度。
2、 不买
冲动购物感觉痛快,但买完东西感到后悔的状况也不少,因此只要是“没买也无所谓”的东西,就坚持不买。让物品登堂入室的门槛变高。
3、 不储存
不囤积保鲜膜和卫生纸这类消耗品,也许大减价时买了一堆,像是占了便宜,但却容易造成使用时候的浪费。一旦停止囤积,使用时就会更谨慎,并且想出各种生活小妙招,例如以密闭容器代替保鲜袋,自然能降低消耗品的使用率。
4、 丢弃
养成丢弃的习惯,杂志或小册子超过一定数量,就丢掉;没在使用的漂亮糕饼盒子,过期的食物和调味料,长时间不用的彩妆品,丢掉。丢弃前做好准备工作,例如用美观的袋子,作为垃圾分类的容器,让丢弃这件事,变得轻松愉快。
5、 替代
添加一样物品前,先想想家里是否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替代?例如一年可能只用到一次的漏斗,就用现有的塑料板卷成漏斗状来代替,这样避免多持有一个东西。活用现有物品,不是为了弥补贫困,而是为了创造便捷。
6、 借用
不常用的东西,可以借用或者租用,和其他人一起使用更多物品,每个家庭或许就会减少囤积少用物品的情况,避免压迫居住空间,减少无谓的浪费。
7、 没有也无所谓
购物前,务必自问:“这个真的是必要的吗?”也许能得到“没有也无所谓”的答案。生活中这种东西,应该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