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當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和价值观,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让情感教育与语文阅读教育巧妙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真善美,而通过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辅相成,学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对祖国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德育思想;阅读教学;共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培养真善美的人才。那么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原则:
  一、坚持对学生的“爱”
  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利用儿童爱表现且在课堂上多听多问的优点,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思考,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当教师与学生交心,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赤诚之心耐心教导,用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将爱生之心贯彻教学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得到了认同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样,就为教师将德育思想无声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
  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利用教材以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性情熏陶、道德感染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在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且欣赏美,通过这些篇目的教学,学生心里对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界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小学正是价值观树立的时期,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积极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三、引导学生产生“共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使学生能对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感情做到准确、全面、细致的体会,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人物面对面交流,体会情感,与文本乃至作者“对话”,产生“共情”。如在教导《菩萨兵》一课时,教师抓住朱德司令的“急”,让学生找到朱德司令急在哪里,为谁而急,体会朱总司令为藏胞“急”的心情。教师再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一下子就和文本有了近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此举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既加深了理解,也深化了主题,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心爱护。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中情理交融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多数并没有落到实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将其依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上。小学生此时属于形象思维时期,教师在教学中,依托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的情,悟出课文的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情感。
  如童话《蒲公英》一课,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对话,思考:为什么飞往湖泊和飞往沙漠的蒲公英种子最后都死去了,而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来年却能长出一大片的蒲公英?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明白到了前两颗种子都是因为被虚幻的东西迷住了,导致了他们的死亡。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也立马明白过来: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内在也美。这一篇童话的寓意就这么直观呈现了。最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用课文感情引导学生行为
  德育渗透的成效在于促使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利用情感的强化功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可促使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以情导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学文章时学道理,将德育无声地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就告诉了我们,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在语文中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不长,却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懂事”一词,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其感受到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妈妈的孝心;舍不得摘下整朵花是对月季花的爱心;听爸爸的话,是对爸爸的爱。由此学生理解到了,飘香的不只是花瓣,更是小女孩心中的爱,升华了主旨。情到浓时,再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学生自然满怀热情。在文章结尾处,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送给小女孩和母亲?引导学生明白“我”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也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孝敬妈妈的事,再结合课后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懂得了关爱母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真善美,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进阅读教学中去,情景交融,最后以情促行,让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昊.陶行知生活道德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5).
  [2]燕桂名.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与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月刊,2004(10).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阅读是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的最佳途径,它不仅有助于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还有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为了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吸引学生们积极参与到阅读中。本文具体介绍
【摘要】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千古流行的“推敲”典故中选择“敲”字提出了质疑。不管是韩愈还是朱光潜,都给贾岛的这首诗下了“推无声而敲有声”和“推无人而敲有人”这两个预设的前提,拋开我们的思维定式,这两个前提都可以推翻。去掉思维的定势,似乎“推”更符合诗歌的意境。  【关键词】推敲;意境;思维定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推敲”的典故已为人们所熟知,据说贾岛一日于驴
本文分析了成都话的结果补语"倒",认为其用法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两个层次,书面语层统一用"倒",口语层用互补的"倒""哚"."倒""哚"存在的原因是为了保持结果补语和趋向补语的区别.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及呼伦贝尔市政府有关部门对采空区治理的要求,新巴尔虎右旗怡盛元矿业有限责任公司查干矿区铅锌银矿近几年对采空区治理做了大量的工作。2015年底,怡盛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和电子产品占据了学生们越来越多的时间,血腥游戏、狂热追星等新兴事物使得学生们沉浸在虚幻世界,甚至导致人性扭曲、情感压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情况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青岛农业大学的教室内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以及整体的物理环境进行调查。参与调查人员均为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身体健康,年龄在18~23岁,收回有效
为研究冲击片集成组件制造方法及其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在爆炸箔基底上沉积制备了聚氯代对二甲苯(PC)飞片层,并且利用光刻方法原位集成了Su8-2150光刻胶加速膛,获得的加
一、征文主题    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五千年的文明,读懂新中国六十年的成就。  以“一滴水珠映现太阳”的表现手法,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独特的角度,生动、形象、具体地反映主题,或记叙,或抒情,或议论,题目自拟,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围绕“读懂中国”这个主题,可以写发生在身边的一个小故事,可以写读了经典名著后的感悟,可以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也可以针砭社会上的某种现象……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我国在资源方面的基本国情是,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且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而一种新的生产工艺诞生到应
高校“两课”教师教学风格如何 ,直接影响“两课”教学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两课”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 ,提高个人素质 ,培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