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當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让学生拥有良好的个性和价值观,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完成这一任务,就要让情感教育与语文阅读教育巧妙融合。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真善美,而通过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辅相成,学生提高了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在学语文的同时也对祖国产生了认同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德育思想;阅读教学;共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培养真善美的人才。那么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原则:
一、坚持对学生的“爱”
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利用儿童爱表现且在课堂上多听多问的优点,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思考,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当教师与学生交心,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赤诚之心耐心教导,用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将爱生之心贯彻教学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得到了认同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样,就为教师将德育思想无声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
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利用教材以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性情熏陶、道德感染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在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且欣赏美,通过这些篇目的教学,学生心里对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界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小学正是价值观树立的时期,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积极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三、引导学生产生“共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使学生能对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感情做到准确、全面、细致的体会,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人物面对面交流,体会情感,与文本乃至作者“对话”,产生“共情”。如在教导《菩萨兵》一课时,教师抓住朱德司令的“急”,让学生找到朱德司令急在哪里,为谁而急,体会朱总司令为藏胞“急”的心情。教师再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一下子就和文本有了近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此举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既加深了理解,也深化了主题,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心爱护。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中情理交融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多数并没有落到实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将其依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上。小学生此时属于形象思维时期,教师在教学中,依托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的情,悟出课文的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情感。
如童话《蒲公英》一课,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对话,思考:为什么飞往湖泊和飞往沙漠的蒲公英种子最后都死去了,而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来年却能长出一大片的蒲公英?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明白到了前两颗种子都是因为被虚幻的东西迷住了,导致了他们的死亡。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也立马明白过来: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内在也美。这一篇童话的寓意就这么直观呈现了。最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用课文感情引导学生行为
德育渗透的成效在于促使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利用情感的强化功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可促使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以情导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学文章时学道理,将德育无声地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就告诉了我们,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在语文中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不长,却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懂事”一词,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其感受到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妈妈的孝心;舍不得摘下整朵花是对月季花的爱心;听爸爸的话,是对爸爸的爱。由此学生理解到了,飘香的不只是花瓣,更是小女孩心中的爱,升华了主旨。情到浓时,再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学生自然满怀热情。在文章结尾处,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送给小女孩和母亲?引导学生明白“我”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也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孝敬妈妈的事,再结合课后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懂得了关爱母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真善美,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进阅读教学中去,情景交融,最后以情促行,让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昊.陶行知生活道德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5).
[2]燕桂名.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与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月刊,2004(10).
(编辑:张驰)
【关键词】德育思想;阅读教学;共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育学生,培养真善美的人才。那么如何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真善美呢?笔者以为,应做到以下原则:
一、坚持对学生的“爱”
儿童是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主体,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利用儿童爱表现且在课堂上多听多问的优点,鼓励他们多提问题多思考,让他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陶行知先生提倡“爱的教育”,当教师与学生交心,教师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赤诚之心耐心教导,用表扬和鼓励帮助他们增强信心,将爱生之心贯彻教学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得到了认同和关注,积极主动地去表现自己。这样,就为教师将德育思想无声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创造了条件。
二、抓住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
语文德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教师在语言文字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通过利用教材以及生活中的教育因素,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性情熏陶、道德感染等。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潜移默化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篇目都在教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且欣赏美,通过这些篇目的教学,学生心里对美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界定,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小学正是价值观树立的时期,将德育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以积极的态度过好每一天。
三、引导学生产生“共情”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情”,使学生能对作者在文章中倾注的感情做到准确、全面、细致的体会,充实学生的情感世界,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让他们形成初步的道德观念。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等方式让学生与人物面对面交流,体会情感,与文本乃至作者“对话”,产生“共情”。如在教导《菩萨兵》一课时,教师抓住朱德司令的“急”,让学生找到朱德司令急在哪里,为谁而急,体会朱总司令为藏胞“急”的心情。教师再通过课外知识的补充,让学生一下子就和文本有了近距离接触,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即被激发了出来。此举也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爱,然后让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既加深了理解,也深化了主题,让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对藏胞的关心爱护。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能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也在无形之中让学生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教学中情理交融
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情感表现还处于不稳定时期,容易发生变化,因而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多数并没有落到实处。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将其依托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情感共鸣上。小学生此时属于形象思维时期,教师在教学中,依托于小学语文课文的形象直观,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课文的情,悟出课文的理,在情与理的交融中深化情感。
如童话《蒲公英》一课,让学生找出主要人物的对话,思考:为什么飞往湖泊和飞往沙漠的蒲公英种子最后都死去了,而落在泥土里的种子来年却能长出一大片的蒲公英?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明白到了前两颗种子都是因为被虚幻的东西迷住了,导致了他们的死亡。这样在学习中,学生也立马明白过来:外表美的东西不一定内在也美。这一篇童话的寓意就这么直观呈现了。最后,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在不知不觉间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注重用课文感情引导学生行为
德育渗透的成效在于促使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利用情感的强化功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可促使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在教学中以情导行,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在学文章时学道理,将德育无声地融入到课文教学中去。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这就告诉了我们,教育和生活密不可分,要让学生在语文中去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语文。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不长,却对学生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懂事”一词,让学生展开思考,让其感受到小女孩摘花瓣送给妈妈,是对妈妈的孝心;舍不得摘下整朵花是对月季花的爱心;听爸爸的话,是对爸爸的爱。由此学生理解到了,飘香的不只是花瓣,更是小女孩心中的爱,升华了主旨。情到浓时,再让学生来朗读课文,学生自然满怀热情。在文章结尾处,让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买两盆月季送给小女孩和母亲?引导学生明白“我”被小女孩的孝心感动,也去表达对母亲的爱。因势利导,让学生交流在生活中孝敬妈妈的事,再结合课后作业,为妈妈做一件事,学生在无形之中也懂得了关爱母亲。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真善美,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只拘泥于字词句的学习,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将德育教育融入进阅读教学中去,情景交融,最后以情促行,让学生拥有较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拥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袁昊.陶行知生活道德理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5).
[2]燕桂名.谈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与德育渗透[J].基础教育月刊,2004(10).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