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学是语言艺术的教学,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别是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师生琴瑟和鸣、心路同行,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共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讲课是核心。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特别是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教学。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特色的语言教学。如低年级学生,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亲切,有趣味性;高年级学生,语言要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议论文,要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严密,有理有据;说明文,要言之有物、朴实、道理浅显易懂;诗歌、散文,要声情并茂、华丽、充满激情;朗诵课文,要根据文章格调或高亢激昂、或低沉舒缓、或悲哀低鸣、或欢快活泼。这样,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以下一些尝试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引入要有吸引力,结束语要耐人寻味或发人深省
明代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大家都喜欢看《百家讲坛》,听大师们讲经典,如同身临其境,有时起句就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而到精彩之处关键之时又话锋一转,留下悬念。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通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要言之有情,情景交融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离不开“情”。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鞭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情入境,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师生与作品、与作者情感共鸣。
三、言之有韵,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鼓动力,要声情并茂。即使是说明文,也要富于变化,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否则就成了学生的催眠曲,让学生听觉疲劳怏怏欲睡。语言要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让学生的神经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读书期间曾遇到过这样两位老师,一位是初二时的语文老师,年轻、帅气,充满激情,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肢体语言也相当丰富,课堂教学引人入胜,深得学生的喜爱。半期考试全班平均成绩在居全级第一名且比其他班级高5个大分以上。可是半期考试后学生语文成绩普片下滑,甚至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起初让我们的帅哥老师很是郁闷和不解,没想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激情投入却换来的是学生成绩每况愈下。后来学校领导经过调研和学生反映发现了问题之所在,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语言表达上出了问题:高亢激昂地讲课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师生都觉得累。后来经过改进,那位帅哥老师成了我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在读高一时,历史老师是一位年近退休、头发斑白的老教师。他的历史课大都是在下午,而下午又总是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听这位老师的课,不仅全班没有人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反而是有精有神。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典故频出,更是语言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就像现在在听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品《三国》。上述两位老师给学生时代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听说他们都成了特级教师,也成了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典范和楷模。
四、言之有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语文教学在语言表达上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教师应自己先深刻把握教材、深入专研、细致分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如确定如何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结尾等。通过逻辑严密、有条理的讲解才能在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让学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在语言表达时要辅以肢体语言、形象生动
在生动的语言表达时还要借助表情、体态、动作等一系列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如在讲解感情浓郁的观点、事件或文段、课文时,假如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以憎恶、鄙视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以相应的肢体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能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传递,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要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不应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混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以充实教学内容、言之有据。特别是在讲解议论文、说明文时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语言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七、语言表达要有启迪、有疑难、有探究反思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听课。讲课中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设计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疏导性提问、辅导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启迪,获得真知。
八、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保持大脑的兴奋、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幽默风趣的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可以使用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令人发笑、妙趣横生又回味无穷。在令人发笑的同时,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深受启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学习语文觉得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课要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要规范、鲜明、凝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富有情趣。寓庄于谐,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乐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因此,语文老师要广泛积累、博采众长,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佳联、警句、典故、谚语、方言、歇后语等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素质。语文教师应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别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意志品质。让师生共同享受欢乐、痛苦、愤怒、感动等情感体验,琴瑟和鸣、心路同行,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丰富多彩;共鸣
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讲课是核心。课堂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特别是语文教学,其实就是语言艺术的教学。
语言丰富多彩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表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风格的文章,要采用不同特色的语言教学。如低年级学生,语言要形象、具体、生动、亲切,有趣味性;高年级学生,语言要深刻、明朗、隽永,有哲理性。议论文,要逻辑思维能力强、语言严密,有理有据;说明文,要言之有物、朴实、道理浅显易懂;诗歌、散文,要声情并茂、华丽、充满激情;朗诵课文,要根据文章格调或高亢激昂、或低沉舒缓、或悲哀低鸣、或欢快活泼。这样,才使得语文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有血有肉,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做过以下一些尝试和体会,与大家共勉。
一、课堂引入要有吸引力,结束语要耐人寻味或发人深省
明代谢榛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大家都喜欢看《百家讲坛》,听大师们讲经典,如同身临其境,有时起句就吊起了大家的胃口,而到精彩之处关键之时又话锋一转,留下悬念。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通过语言艺术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要言之有情,情景交融
语文教学不单是认知活动,同时也是情感交流活动。“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离不开“情”。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无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讴歌、对真善美的弘扬、对假恶丑的鞭挞……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情入境,善于运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师生与作品、与作者情感共鸣。
三、言之有韵,抑扬顿挫,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
语言表达要有感染力、鼓动力,要声情并茂。即使是说明文,也要富于变化,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否则就成了学生的催眠曲,让学生听觉疲劳怏怏欲睡。语言要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让学生的神经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调节、转移和强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读书期间曾遇到过这样两位老师,一位是初二时的语文老师,年轻、帅气,充满激情,他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强,肢体语言也相当丰富,课堂教学引人入胜,深得学生的喜爱。半期考试全班平均成绩在居全级第一名且比其他班级高5个大分以上。可是半期考试后学生语文成绩普片下滑,甚至有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厌学情绪。起初让我们的帅哥老师很是郁闷和不解,没想到自己在教学上的激情投入却换来的是学生成绩每况愈下。后来学校领导经过调研和学生反映发现了问题之所在,原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课时语言表达上出了问题:高亢激昂地讲课语调“上”了却一直不“下”,时间一长,学生只觉得满耳都是噪音,师生都觉得累。后来经过改进,那位帅哥老师成了我们最喜欢的语文老师。在读高一时,历史老师是一位年近退休、头发斑白的老教师。他的历史课大都是在下午,而下午又总是让人昏昏欲睡的。但是听这位老师的课,不仅全班没有人趴在桌子上打瞌睡,反而是有精有神。原因就在于这位老师不仅知识渊博、旁征博引、典故频出,更是语言抑扬顿挫,时而高昂,时而低沉,就像现在在听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品《三国》。上述两位老师给学生时代的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听说他们都成了特级教师,也成了我在今后教学工作中的典范和楷模。
四、言之有序、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语文教学在语言表达上要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教师应自己先深刻把握教材、深入专研、细致分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如确定如何开头、怎样过渡,哪些先讲、哪些后讲;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如何结尾等。通过逻辑严密、有条理的讲解才能在知识重点、难点、疑点等关键问题上让学生得到透彻的理解。
五、在语言表达时要辅以肢体语言、形象生动
在生动的语言表达时还要借助表情、体态、动作等一系列体态语,能很好地辅助有声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如在讲解感情浓郁的观点、事件或文段、课文时,假如在情感、语气、语调、语速变化的同时再辅以憎恶、鄙视或兴奋、喜悦的面部表情,或辅以相应的肢体动作,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能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传递,加深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六、语言表达要言之凿凿、有理有据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上课不应夸夸其谈、不信口开河、不含混不清、不空发议论、不离题太远,要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并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与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成语典故等,以充实教学内容、言之有据。特别是在讲解议论文、说明文时要言之有理,论之有据,以理服人,注意从已知到未知、感性到理性,注意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要让语言的力量征服学生,使学生从中领悟道理。
七、语言表达要有启迪、有疑难、有探究反思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使学生不单纯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解决,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使他们对知识融会贯通,发展智力、增强能力。为此,教师课前要精心备课,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听课。讲课中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设计疑问性提问,还要注意运用发散性提问、疏导性提问、辅导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到启迪,获得真知。
八、语言要幽默、风趣,妙趣横生
教学语言幽默、风趣,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保持大脑的兴奋、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幽默风趣的语言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可以使用类比、比喻、双关等修辞手法,令人发笑、妙趣横生又回味无穷。在令人发笑的同时,让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深受启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学习语文觉得有趣,关键在于教师的讲课要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要规范、鲜明、凝练、准确、形象、生动、流畅,合乎逻辑,富有情趣。寓庄于谐,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乐趣,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深受感染。因此,语文老师要广泛积累、博采众长,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格言、佳联、警句、典故、谚语、方言、歇后语等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是最重要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教学,语言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和素质。语文教师应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别是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用语言的魅力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意志品质。让师生共同享受欢乐、痛苦、愤怒、感动等情感体验,琴瑟和鸣、心路同行,从而让语文课堂教学活跃起来、灵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