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当前,在学校里,重理轻文的现象愈加严重;在社会上,人们对学外语、学电脑趋之若鹜,而进修语文的却很少听闻。面对这种现象,作者分析了语文教学在素质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工具性 人文性
一个国家的国力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国人口数量虽多,但素质却不高,文化科学技术落后,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同志把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此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很多方面,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而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国民的语言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般性人才、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必须具备最起码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手段,更是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服务,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更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多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最初是由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在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立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即能够捕捉别人话语中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能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读文章要先能读懂文字的表层意思,理解作者深层次的感情;能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用文字记录下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这在学生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其他功课一般也不会很差,语文学科若是学得不好则其他学科也不会很好。语文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是大有裨益的。现在的考试不再侧重于考查单纯的解题能力,而更侧重能力的考查。首先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进而加以分析思考,并最终能准确地表述出来。试想,一个连题目意思都不能准确把握的学生,要获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是不可想象的。而当学生结束求学生涯,步入社会,语文水平对他未来的发展又会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当今社会,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与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策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技术工作者要以准确简明的科学语言阐述自己的发明创造;谈判专家要以无可辩驳、亲切生动的语言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而更多的人要运用合适的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本中各类体裁的课文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表达的范例。所以无论是从眼前还是长远利益来说,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从这一点出发,就必须扭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范本,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热情。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丁培忠先生曾说;“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3]“文以載道”,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文质兼美,多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本身有极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风,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是真情实感的外化。教材中的课文塑造了形象生动、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获得相关知识,进而理解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挖掘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涵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的存在,能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而学生“瞻言而见貌”,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必然掺进理解、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文章中的艺术形象逐渐立体,成为具有学生情感思想的新的意象,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和升华。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人士,他们分析成功的秘诀,大都把成功归功于学生时期学习某篇课文,受到了教化和启迪,最终促使他走向成功。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因而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在此,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认清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地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语文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 工具性 人文性
一个国家的国力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人才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我国人口数量虽多,但素质却不高,文化科学技术落后,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邓小平同志把劳动者的素质和知识分子的数量与质量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世界各国都意识到国力之争完全在于人才之争,因此都十分重视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培养新世纪人才是我国教育发展政策的核心。国民素质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包括很多方面,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伟大的工程,需要全体国民共同努力。而要想提高国民素质,当务之急就是提高国民的语言素质。社会的发展要求一般性人才、高精尖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无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都必须具备最起码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读、写”是人类交流沟通的手段,更是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具备的语言能力。因此,重视语文教学,使之更好地为培养新时代新型人才服务,应成为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更应该成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认真思考的重大命题。作为一个多年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在素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最初是由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叶圣陶在1978年的一次讲话中十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1]吕叔湘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2]《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提高国民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设立语文这门学科的目的是教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它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为目的,包括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即能够捕捉别人话语中所要表达的主要信息;能用准确通顺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读文章要先能读懂文字的表层意思,理解作者深层次的感情;能够把自己想说的意思用文字记录下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既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又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前提条件。这在学生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证:语文成绩很好的学生其他功课一般也不会很差,语文学科若是学得不好则其他学科也不会很好。语文学科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是大有裨益的。现在的考试不再侧重于考查单纯的解题能力,而更侧重能力的考查。首先要求学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进而加以分析思考,并最终能准确地表述出来。试想,一个连题目意思都不能准确把握的学生,要获得理想的成绩当然是不可想象的。而当学生结束求学生涯,步入社会,语文水平对他未来的发展又会产生更直接的影响。当今社会,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都要与人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都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决策者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技术工作者要以准确简明的科学语言阐述自己的发明创造;谈判专家要以无可辩驳、亲切生动的语言掌握谈判的主动权;而更多的人要运用合适的语言、合适的表达方式,与周围的人沟通交流。在学校教育中,语文课本中各类体裁的课文早已为我们提供了准确表达的范例。所以无论是从眼前还是长远利益来说,具有良好的语文能力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从这一点出发,就必须扭转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材中的课文不仅可以作为学生听说读写的范本,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激发热情。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养成健全人格。”
丁培忠先生曾说;“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3]“文以載道”,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文质兼美,多是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本身有极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孔子云:“诗可以兴,可以风,可以群,可以怨。”文学作品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是真情实感的外化。教材中的课文塑造了形象生动、个性迥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风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着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神面貌。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获得相关知识,进而理解作者寄寓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情感,挖掘艺术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涵义。艺术形象的具体可感性的存在,能使人产生如见其人、如历其事、如临其境的感受。而学生“瞻言而见貌”,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必然掺进理解、情感、想象等心理因素,文章中的艺术形象逐渐立体,成为具有学生情感思想的新的意象,而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了提高,心灵得到了净化,人格得到了完善和升华。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成功人士,他们分析成功的秘诀,大都把成功归功于学生时期学习某篇课文,受到了教化和启迪,最终促使他走向成功。语文教学的这一特点是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因而语文教学也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
在此,我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能认清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地提高国民素质。
参考文献:
[1]大力研究语文教学 尽快改进语文教学.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语文教学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