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教育扶贫思想:溯源·内涵·启示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4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团体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继承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农民教育的思想观点,在扶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正确的教育扶贫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刻学习领会这一思想,为理解中小学教育教学内涵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教育扶贫;理论溯源;科学内涵;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33-0047-03
  十八大以来,贫困群众的脱贫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规划全社会大扶贫格局的过程中,围绕教育扶贫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摆出了正确的教育扶贫思想。这一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提供重要指导。
  一、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溯源
  1.我国崇文重教传统是教育扶贫思想的立论之本
  古语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中国自古便有崇文重教的传统。因为崇文,所以百家争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千载而不衰;因为重教,所以人才辈出,中华民族岿然屹立,历经磨难而愈发坚强。遥想当年,战火纷飞,诸子百家尚能自由游走于列国之间,可以感受到先秦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也足以想象彼时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尽管秦始皇焚书坑儒,看似对知识分子厌恶至极,但这也以一种极富讥讽意味的形式从反面印证了文人、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力量;后来,秦汉选官制度所引发的由“尚武”向“重文”的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秦汉社会的前进方向,也更加印证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对文化的推崇不是人为力量能阻挡的。
  中国传统的重教思想,实则是一种“重师”思想。孔子乃一介书生,却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何也?盖因其博学多才、广教无类也。如果说程门立雪,传唱的是草根阶层对教师的敬畏之情;那么当年雍正皇帝向礼部颁发圣谕要求改“幸学”为“诣学”并亲自巡视国子监,则是统治阶级对“治天下之要,以崇师重道、广厉泽宫为先务”道理的自省。
  中国崇文重教之所以成为传统而代代相传, 一是因为“文化人”创造了社会财富而深受统治阶级自上而下的赏识,二是因为“文化人”成就了个人梦想而受到草根阶层自下而上的推崇。以中国近代为例,大凡才华横溢之人,尽管也命运多舛,但几乎无一例外皆有常人无法企及的生活质量,正所谓“知识改变命运”。
  “天下才子数三江”,三江地区自古便是中国崇文重教的代表区域。仅明清两代,三江流域共产生进士448人,举人2817人,甚至连童谣之中都浸润着崇文重教之风。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习近平同志先后在福建、浙江、上海等地为官。年间,三江地区崇文重教之遗风,无时无刻不在浸润着习近平;三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通过接受教育从而实现生活状况好转的事例,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在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与我国崇文重教的传统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体悟不无关系。
  2.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教育扶贫思想的情感之基
  封建社会曾经使中国人的中央集权思想根深蒂固,但是民本思想犹如一注清流,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静流淌。从西周时周公的“敬德保民”、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民贵君轻”到西汉淮南王刘安的“利民为本”、唐初李世民的 “以民为本”“君舟民水”,再到清朝黄宗羲的 “民惟邦本”等,无不闪耀着“重农”“民本”的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绚烂光芒。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有两大突出表现,一是在物资上减少对人民群众的索取,二是在情感上抒发对底层群众的同情和怜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在积极继承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又赋予其全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科学扬弃与创新超越。值得一提的是,传统民本思想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更多的是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统治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然而,教育扶贫思想是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国家规划的体现。后者对前者既有情感上的传承,也有实质性的超越。
  3.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农民教育问题的思想观点是教育扶贫思想的理论之源
  从根本上来说,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大众实现全面发展和根本解放的哲学。它猛烈抨击资本主义社会对广大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深刻揭露财富积累和贫困积累并驾齐驱的畸形资本积累规律,并以科学的态度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提供了争取自身解放、彻底摆脱贫困的途径: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将受压迫群众自身的教育问题与解放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次提醒无产阶级政党要努力提高农民的识字水平和文化程度。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在人民群眾生存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毛泽东等领导一方面要求多方筹措资金、大力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另一方面创新工作思路,采用一系列古今中外极其罕见的教育形式,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1949年7月1日,毛泽东在《人民日报》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强调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强调大力发展经济,以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极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对改善农民生活的重大影响。邓小平所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等一系列观点,都对农民教育提出了现实目标和根本的理论遵循。此后,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在探索“三农”问题发展路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传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中关于农民教育问题的思想观点,形成了与时俱进的、更为丰富的思想理论,其中就包括教育扶贫思想。   二、教育扶貧思想的科学内涵
  1.将教育扶贫置于“全社会大扶贫格局”之中,全盘统筹,全面谋划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作为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伟大事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置身其中,我们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扶贫开发千头万绪,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正因为如此,扶贫开发人人可为,全社会成员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发力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扶贫开发大潮中,教育不会也不应该缺席。近年来我国在“优先发展教育”的方针指导下,不断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不断加大教育资金投入,这为教育反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教育既要发挥阵地战的独立性作用,探索自身的发力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要发挥集团作战的协同性,探索与其他领域高效合作的路子,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构建“全社会大扶贫格局”,共同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将教育扶贫提升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的高度上,顶层设计,稳步推进
  2015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全体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与其他领域相比,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关乎未来“国”之大运、“家”之大计的“潜力股”;与其他扶贫领域相比,教育同样具有自身的特殊性,那就是它更着眼于人发展的内生动力,更着眼于人发展的持续性和幸福感。进行扶贫开发,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还要解决精神贫困;不仅要解决当代之贫,还要预防隔代返贫。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教育扶贫工作,心无旁骛地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其次,要做好调查研究,把基层情况摸清楚,为教育扶贫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再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最后,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谋虚逐妄,要实打实地做,循序渐进地推。
  3.教育扶贫要坚持“小手”“大手”一起抓,文化教育与技能培训同步推进
  扶贫开发要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这一原则具体落实到教育扶贫工作上来,核心问题就是两个:贫困家庭子女的上学问题和家庭成员的就业培训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孩子、大人一起抓。关于前者,要特别注意落实好子女的入学、人际交往、生活补助、情感慰藉、自尊自护等工作,切实做好起点公平,防止贫困代际传递;在城乡一体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当下,留守儿童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关于后者,要特别注意落实好家庭成员的技能培训、信息传达、就业指导、道德法治素养提升等方面的工作,努力增强贫困家庭的造血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针对部分地区出现的“争当贫困户”现象,在帮助贫困家庭做好就业培训的同时,还要通过社区道德教育,帮助社区群众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提升扶贫实效。
  三、教育扶贫思想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
  1.政府:贯彻落实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对中小学教育投入越来越大,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配备都有很大改善,教育均衡正在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快速迈进。但是,从整体上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各学校之间在上述两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一项长期的跟踪调查表明,当前我国仍有19%的县尚未达到基本均衡县的标准,且大多都是老、少、边、穷县。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未达标县占比分别为7.66%、16.09%和29.84%,西部地区仍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骨头”。教育是第一民生,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法宝。教育不均衡,是一种起点的不公平,将严重影响贫困家庭子女日后的就业和收入,从而降低我国扶贫大业推进的效率。有鉴于此,党和政府务必持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推动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纵深发展。
  2.学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学校教育教学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如果说“德才兼备”是一个人成功成才必备的内在素养,“立德树人”便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神圣职责所在。道理大家都知道,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重分轻能、重才轻德的现象绝对不是个例,“满堂灌输”“题海战术”等简单针对考试的教学手段也屡见不鲜。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调查显示,有33.5%的受访学生表示所学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我的兴趣”; 62.9%的学生有时觉得学习负担重,有一种紧张感或沉重的压力感;2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忧郁症状。健康的人格需要健康的理念去塑造,不正确的育人理念会孕育出不健康的学生群体。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人才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分数至上已远远不能满足成功成才的需要;贫困家庭子女要想跃过龙门、出人头地,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状况,关键是要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因此,中小学校要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齐开足课程,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3.教师: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是教育教学任务的最终担当者,更是教育扶贫工作的中坚力量。中小学教师要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提升敬业奉献的道德情操、夯实教育教学的专业基础、养成视生如子的仁爱之心,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到“漫灌”,平等待人,力争每一节课都精彩、每一个学生都受益;其次,还要做到“滴灌”,关爱有加,对贫困家庭学生、学困生精准“施肥”,为他们个人、也为他们的家庭圆梦助力。教师既要做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学生人生规划的导航员,教育学生用知识技能圆梦,用远大志向鼓舞人生的斗志、扬起人生的风帆。班主任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人生导师,要协调家庭、学校、任课教师做好贫困生的心理疏导、人际交往、人生规划、知识技能掌握、娱乐活动、饮食起居等方面的常规工作,不断提升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幸福感、获得感。
  总之,教育扶贫思想立足于党的扶贫攻坚伟大实践,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其理论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一思想为新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历史舞台,为党的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我们要深刻理解教育扶贫思想的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追求,解放思想、踏实工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进.尊师重道乃治国之先务[N].贵州日报,2018-09-17(4).
  [2]  门献敏,武治国.论习近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2):48-50.
  [3]  陈珊.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进一步深化[J].人民论坛,2018(28):98-99.
  [4]  中共中央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  张辉蓉,盛 雅 琦,罗敏.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40年:回眸与反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72-80+194.
  (责任编辑    黄   晓)
其他文献
[摘 要]校园社团文化是普通高中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高中社团建设对校园文化的发展有独特的意义。学校与教师要从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考核力度、培养学生干部、加强宣传等方面入手开展校园社团工作,同时还要做到坚持正确方向、追求核心素养、服务学校大局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校园社团工作的有序推进。  [关键词]普通高中;校园社团;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
[摘 要]高中时期是学生形成自己的人生观、社会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思想体系建设将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和生活。对于高中时期学校的教育来说,要将知识教育和德育相协调,帮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构建正确的思想体系,对于教育现状来说,有的学校重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文章就高中教学与德育结合的策略展开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弘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文章从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着手,倡导教师以历史教材中的大量人物和事件为依托,用历史教材中的细节去引导、启发学生,在对历史细节的把握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充分体现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以来,大多数省份已严格按照国家最新教育方针相继使用新教材.当前的考试机制更加注重对学习主体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而这种仍然以试题分数为检验标准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机制并无前例、经验可循.因而,在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如何精准把握命题方向,以实现“高素养、高能力与高分数”,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新问题.
[摘 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中学德育实效,文章以初中历史教学为研究与实践载体,提出了无痕渗透德育的方法,即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培育学生家国情怀,以历史人物为榜样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以乡土历史为补充拓展德育空间,并以第二课堂为阵地促进德育提质增效。  [关键词]无痕渗透;德育;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
文章以《外交关系的突破》一课的主题化课堂教学实践为例,对如何确定教学主题以及主题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步骤进行了探索.在高中历史主题化课堂教学中,应坚持“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原则,按照“确定主题—打磨标题—实施教学”的步骤开展教学.
[摘 要]当前,有的农村智力障碍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令人担忧,这不仅是家庭的负担,也是社会的负担,因此,进行农村培智学生职业教育及就业课程的开发迫在眉睫。农村培智学生职业教育及就业课程的开发策略,应以农村培智学生的学情和本校校情为基础,以现代课程理论为依据,以科学的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市场调研和家访为手段,注重校本教材的研发、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校外实训的开展,既要立足农村培智学生当前发展的实际,又要大力促
[摘 要]大數据时代,全新的在线直播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已有的社交软件也将直播功能重新搬上“舞台”,在线教育火爆入场。QQ不仅是一款常用的社交软件,它的功能可以满足异地教与学的需要,对师生来说十分便捷。文章主要探讨如何构建虚拟网络教室、管理网络学习环境、创建学习资源库、同步异地教学、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创新应用QQ群等方面的问题,旨在为学校运用QQ软件的功能组织本校网络教
高中德育实践容易步入枯燥、乏味的怪圈.南宁三中与相关单位进行合作教学,把德育实践搬到校外开展,通过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行实践活动辅导、参观实际场所、总结活动经验和探讨问题等环节,力求走出传统德育模式的窠臼,实现德育多样化和校园普法宣传教育工作二合一的目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网络教学平台涌现,甚至有人说网络教学将取代实体教学.互联网的发展确实促进了教育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它真的能取代实体教学吗?它的教学效果真的优于实体教学吗?文章将根据此次研究的结果发表一些见解,以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