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重视传授理论知识,加深理性认识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是美术欣赏的“拐棍”,如果把欣赏当作一把锁的话,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就是这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欣赏思路茫然欣赏能力难以形成。“教材为本,补充为辅”美术教学的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授课时做到理论在先,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如:上《绘画:形与色的创造》一课,一部分同学对什么叫绘画、什么叫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不了解,分辨不清,就更谈不上怎样欣赏绘画作品。所以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的特征在课堂前几分钟作一介绍,让学生对油画、水粉、水彩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理论与名优作品相结合的基础上,去感受名作给予观赏者的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提供名作范画,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耳闻不如一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起来,可以是课件,也可是挂图。欣赏名作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要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又要给学生作出审美示过名作范画,让学生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对名作的讲述也要有一个新的要求。好多作品的评述都是华丽的词藻堆砌起来,同学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不能欣赏到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教师自身下苦功,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明,风趣幽默而不失感染力。
三、引导观察,加深名作研究
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美术欣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更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第一讲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鸣嘶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概,又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仅仅评象与不象去评论作品是达不到欣赏的好效果的。通过这样欣赏不但对立体画派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能运用立体画派欣赏方法去欣赏《三个乐师》等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四、发挥想象力,完善对美术作品更深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上《形式美的创造》一课中,塞林塔诺《运动绘画第三号》是光效应艺术中同期性构成了一个典范,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件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有的同学说像舞蹈演员的裙子;也有同说像抽象艺术舞台上演奏的形以载道的旋律;还有同学说像一只魔幻的眼睛等等。这一切不都是对美术名作更深的思考吗?课后,大家的周记中又出现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数理化在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那么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有人总认为“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绘学生看,或者认为美术就是教学生画画。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了解画者思想情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得到一份收获,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作者地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内蒙古鄂尔多斯,014300)
美术基础理论知识是美术欣赏的“拐棍”,如果把欣赏当作一把锁的话,那么基础理论知识就是这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忽视对美术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等要素的探索,其结果势必导致学生欣赏思路茫然欣赏能力难以形成。“教材为本,补充为辅”美术教学的每一节课,教师都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授课时做到理论在先,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获得更多的艺术营养,达到美术欣赏的目的。如:上《绘画:形与色的创造》一课,一部分同学对什么叫绘画、什么叫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等不了解,分辨不清,就更谈不上怎样欣赏绘画作品。所以把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的特征在课堂前几分钟作一介绍,让学生对油画、水粉、水彩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理论与名优作品相结合的基础上,去感受名作给予观赏者的美的享受?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二、提供名作范画,增强直观教学效果
“耳闻不如一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把基础理论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起来,可以是课件,也可是挂图。欣赏名作是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对艺术作品鉴赏能力的主要渠道。美术作品的欣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美术作品的欣赏,既要向学生传授审美知识,又要给学生作出审美示过名作范画,让学生对作品内容和形式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教学中,教师对名作的讲述也要有一个新的要求。好多作品的评述都是华丽的词藻堆砌起来,同学们在认识过程中往往不能欣赏到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唯有教师自身下苦功,提高自身专业、文化修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做到“既能意会,又可言传”,语言准确而言简意明,风趣幽默而不失感染力。
三、引导观察,加深名作研究
美术教学离不开观察,美术欣赏教学同样也离不开观察,没有观察,更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第一讲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时,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彩、造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鸣嘶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概,又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仅仅评象与不象去评论作品是达不到欣赏的好效果的。通过这样欣赏不但对立体画派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能运用立体画派欣赏方法去欣赏《三个乐师》等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加深对名作的再认识。
四、发挥想象力,完善对美术作品更深的思考
“真实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具体的想象。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鼓励他们独立观察,充分想象,细细领悟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大胆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美术欣赏的兴趣,促进学生语言表达和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如:上《形式美的创造》一课中,塞林塔诺《运动绘画第三号》是光效应艺术中同期性构成了一个典范,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件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有的同学说像舞蹈演员的裙子;也有同说像抽象艺术舞台上演奏的形以载道的旋律;还有同学说像一只魔幻的眼睛等等。这一切不都是对美术名作更深的思考吗?课后,大家的周记中又出现一篇较好的观后感。当然,由于种种原因,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尚在积极的摸索和发展阶段,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果数理化在教学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愉快,那是教学水平的话,那么艺术教学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则是对教学的一般要求,美术教学中不仅要讲清楚、弄明白、更要追求讲艺术。有人总认为“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绘学生看,或者认为美术就是教学生画画。其实不然,欣赏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识作品,了解画者思想情感,与艺术家直接交流,理解作品信息,对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再认识、再创造的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在当前应试教育没有真正转变,高考压力依然如故的情况下,美术教师只能付出更多的智慧和精力,充分发挥艺术科学的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有可能从学生有限的精力中,真正得到一份收获,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
(作者地址: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一中学,内蒙古鄂尔多斯,01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