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弘扬传统经典文化思想,在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宝库中选择适合学校发展的儒家“慎独”思想,作为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历经几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学校在学生德育、师资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教师在探索课堂渗透“慎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深度不够,学校课堂文化始终落实得不够扎实、高效,这亟须一种科学的研究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课例研究”如雨露春风。课例研究,就是以具体的课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基础,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诊断分析和反思改进,实现师生真实发展的研究。因此,为扎实地把学校文化落实到课堂和教师、学生的行为上,课例研究成为我校的重点抓手。
一、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
“慎独”教育强调让学生从“被呵护”“被管理”中走向“自主管理”“主动发展”,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让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慎独”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打造课堂文化的基础。由此,“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主题。
在贾慧冬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次授课中,我们看到课堂活动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人”的身份,而几乎都是教师备课流程的演示。当然,这也是我们此次课例研究之所以选择年轻教师执教的主要原因。教师欠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自然不会有自主的学习行为。正如贾老师在反思里写道,“课堂模式化,一节课按流程完成课文的所有内容,老师揪着学生走,师生皆感疲惫”。
11个观察小组的教师也认真使用手中的量表对贾老师的课进行客观的诊断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思想在课题组教师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凸显。在深度思考、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课题组把“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确定为研究的重点,着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深入落实学校课堂文化的精髓。
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贾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及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设计的精准度、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以及在课堂中的巡回路线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改变和进步。同时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四次课后的研究分析中,教师的观察也从“就量表而量表”到“有理有据”,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剖析也逐渐从表层走向深层。整个研究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课例研究推动学校文化的深度建设
良好课堂文化的形成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课例研究的作用,把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深刻感受和体会学校文化。
在贾慧冬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就“读”来讲,贾老师在第一次授课中设计了齐读、默读、自由读等环节,但在安排的环节上却又流于形式,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悟体会,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在后续的三次授课中,我们发现贾老师非常努力地去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和“技能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段,在“品”中逐步去体会作者正是因为“爱”才会写出如此生动可爱的杨梅,并适时利用学生生成的感知学写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从而形成新知与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个过程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随着教师课堂观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升,教师对学校文化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三、课例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渗透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自觉的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思考,自觉地产生将学校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识[1]。”因此,构建以“慎独”思想为核心的成长课堂文化策略,旨在学校教师通过课例研究对其是“内在的自觉与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接受”。只有教师“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对教学过程进行清晰并且有目的的设计与规划”时,学校文化才能得以扎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量化观察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自然也是内省自身实际教学的过程。在一个月的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课堂实践文化,用研究精进课堂”的原则,把学校要求与教师需求统一起来,强调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本体性价值”,同时我们还研究制订了《成长课堂——教师14条行为标准》和《成长课堂——学生4条行为标准》,从而多方面促进了教师课堂渗透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卫,刘建宾.打造文化课堂——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
北京师范大学张东娇教授为我们带来的“课例研究”如雨露春风。课例研究,就是以具体的课为载体,以课堂观察为基础,运用多种观察工具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诊断分析和反思改进,实现师生真实发展的研究。因此,为扎实地把学校文化落实到课堂和教师、学生的行为上,课例研究成为我校的重点抓手。
一、课例研究提升课堂文化的核心理念
“慎独”教育强调让学生从“被呵护”“被管理”中走向“自主管理”“主动发展”,为学生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让学生成为自身成长的主人。“慎独”思想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也是我们打造课堂文化的基础。由此,“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我校课堂文化建设的主题。
在贾慧冬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次授课中,我们看到课堂活动并不能体现学生“学习主人”的身份,而几乎都是教师备课流程的演示。当然,这也是我们此次课例研究之所以选择年轻教师执教的主要原因。教师欠缺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学生自然不会有自主的学习行为。正如贾老师在反思里写道,“课堂模式化,一节课按流程完成课文的所有内容,老师揪着学生走,师生皆感疲惫”。
11个观察小组的教师也认真使用手中的量表对贾老师的课进行客观的诊断分析。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核心思想在课题组教师的分析过程中逐步凸显。在深度思考、分析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特点,课题组把“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确定为研究的重点,着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深入落实学校课堂文化的精髓。
随着课例研究的深入,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贾老师在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及整体教学过程的设计方面,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从问题设计的精准度、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准确度以及在课堂中的巡回路线等方面,都充分体现出个人的改变和进步。同时我们也惊喜地看到,在四次课后的研究分析中,教师的观察也从“就量表而量表”到“有理有据”,对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剖析也逐渐从表层走向深层。整个研究过程极大地提升了学校“构建成长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课例研究推动学校文化的深度建设
良好课堂文化的形成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充分发挥课例研究的作用,把学校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当中深刻感受和体会学校文化。
在贾慧冬老师执教的《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中,就“读”来讲,贾老师在第一次授课中设计了齐读、默读、自由读等环节,但在安排的环节上却又流于形式,并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悟体会,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在后续的三次授课中,我们发现贾老师非常努力地去唤醒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关注学生的“生长点”和“技能的形成”,让学生通过品读重点句段,在“品”中逐步去体会作者正是因为“爱”才会写出如此生动可爱的杨梅,并适时利用学生生成的感知学写自己最喜欢的水果,从而形成新知与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个过程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内驱力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随着教师课堂观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提升,教师对学校文化理念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课堂教学和学校文化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三、课例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渗透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自觉的文化意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教育、教学理念的实践和思考,自觉地产生将学校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意识[1]。”因此,构建以“慎独”思想为核心的成长课堂文化策略,旨在学校教师通过课例研究对其是“内在的自觉与主动”地接受而不是“被接受”。只有教师“具有意识性和目的性,以学校文化为依托,对教学过程进行清晰并且有目的的设计与规划”时,学校文化才能得以扎实地落实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从量化观察到理性分析的过程,自然也是内省自身实际教学的过程。在一个月的课例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用课堂实践文化,用研究精进课堂”的原则,把学校要求与教师需求统一起来,强调通过课例研究促进教师发展的“本体性价值”,同时我们还研究制订了《成长课堂——教师14条行为标准》和《成长课堂——学生4条行为标准》,从而多方面促进了教师课堂渗透学校文化自觉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卫,刘建宾.打造文化课堂——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内蒙古包头市昆区团结大街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