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使得图书馆开始往数字化发展。传统的纸本借阅已经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为建立web数据库提供了最基本的使用群体,而网络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为web数据库的建立提供内容和技术支持。未来的图书馆将会是一个整合了实体和虚拟资源,通过网络更方便更快捷的新信息中心。
关键词web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27-01
随着近代计算机的兴起,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不断扩展,而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使丰富的、不断更新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图书馆所用,是图书馆所要面对的新挑战。
1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与网络的便利性
图书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只是保存实体资料,如木简、帛书、纸质图书、泥版等人们要使用图书馆,还得亲自到图书馆,才能获得信息资源,对于交通不甚方便的时代,这使得民众获得信息颇为周折。其次,图书馆还会受到战争、天灾、政治等因素受到破坏,使得保存在里面的图书受到损毁甚至到无法继续使用。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图书副本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图书馆受到破坏,图书遭到损坏,都给知识的传递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因素都极大的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恰恰改变了图书馆的这种局限性。只要有终端浏览器,如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電子设备,如psp、ipad等,接入互联网,瞬间就可以很方便查询所需信息。特别是在WEB2.0以后。出现了如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这一类型的网络资源的出现,更是大大方便了人们获得知识。只要上这些网址,输入想要知道的词条,就可以得到词条的解释、扩展阅读等等的数据。人们从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才能获得信息到直接获得信息。
其次,网络的传播和复制都有不可消磨性。一条信息的发布,要使其完全删除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各样的网络自动程序会迅速的抓取,并且用网络快照的形式展现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上,或者是被完全复制、引用到某些页面上。
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从另外一方面补足图书馆的不足,使得图书从多方面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2建立web数据库的基础条件
1)网民群体的扩大。在2009年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民上网率为41.0%(推及人口数为4.8544亿),比2008年的36.8%增长了4.2个百分点,涨幅为 11.41%。
中国的网络人口增长迅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根据这个调查的推断,中国网民有四亿多,而美国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三亿多。庞大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网民,为图书馆的web数据库奠定了广阔的用户群体。
2)利用电子设备均阅读时间的增加。调查还提到:18周岁以上成年国民数字出版阅读率为24.6%,比2008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主要数字化阅读方式,分别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另有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08年的1%增加了0.3个百分点,增幅为30%。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接触时长看,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
传统的纸本书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唯一的阅读选择,各种价格、大小的手持电子设备都非常方便使用和购买。
3)人均上网时间的增加。人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把上网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国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61.2% 是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占48.0%。我国网民中有18.1%的人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网上从事的主要活动。
民众这种从网络上寻找信息和了解信息的使用习惯,web数据库提供了一定量的使用率保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到: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从中小学开始普及教育。在现在社会,大部分的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甚至多台计算机,在城市、乡镇,还有大大小小的网吧。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率,使得web数据库的使用,提供了足够的硬件设施。
综合以上人、计算机软件、硬件设施的成熟,建立web数据库的条件已经完善。
3Web数据库的模式、内容
1)数据库运行模式。数据库与Web技术的结合产生了Web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在后台运行,负责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快速检索;Web服务器处于数据库服务器(后台)和客户端浏览器(前台)之间,在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查询后,通过Web页面的脚本或应用程序,在后台中查找数据,最后将结果传回前台,由客户端的浏览器显示给用户。
2)Web数据库与实体资源的交错。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91.0%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另有9.0%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那么在建立web数据库时,可以和实物馆藏有一定程度的错开。一些最新最流行的讯息可以大量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图书馆内的实物馆藏,可以主要以经典的文献为主。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3)特色数据库。此外,web数据库还可以根据每个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所在地方的特色构建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让馆藏更方便快捷的共享在网络上,让更多人利用。
其次,除了一般的文字性的文本内容,还要扩展到数字化图像、音频和视频流等多媒体和流媒体信息。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文本阅读。如语言、设计等类型的书籍,很多都有随书附送光盘。
除此以外,Web数据库还应该整合网络资源。但是网络资源的可信度对于图书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数据库应该整合可信度高的门户网站内容。
4Web数据库的开放性
Web2.0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协作。因此,数据库的建设不应该是封闭式的,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应该开放式的,让用户参与到数据库的建设中。从技术的层面看,技术必须是模块化、组建化、具有很强的平台和设备独立性、符合各类协议标准、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组合搭配。从内容上,可以多方协作、参与构建。
并且可以利用DC元素据,实时、动态的更新数据,而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检查、更新。
相对于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特别适用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组织管理;Web技术具有简单易学、与平台无关等特点,使安装、维护以及用户培训等费用大大降低。结合两者,可以构建出一个架构严谨,但又方便操作的Web数据库。
书籍等实体资源固然是图书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是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数字化的生活。查找资源也越来越倾向从电子计算机、网络方面寻找。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构建Web数据库,整合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1409193.html.
[2]欧阳峰.Web数据挖掘与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现代情报.2008,1.
[3]史庆艳.数字时代大学生信息需求探讨及图书馆策略.晋图学刊.2010,5.
[4]邱玉英.数字图书馆的共建与共享服务浅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web数据库;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TP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1-0127-01
随着近代计算机的兴起,网络的普及,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不断扩展,而图书馆作为传统的信息中心的地位受到挑战。如何整合网络资源,使丰富的、不断更新变化的网络信息资源为图书馆所用,是图书馆所要面对的新挑战。
1传统图书馆的局限性与网络的便利性
图书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只是保存实体资料,如木简、帛书、纸质图书、泥版等人们要使用图书馆,还得亲自到图书馆,才能获得信息资源,对于交通不甚方便的时代,这使得民众获得信息颇为周折。其次,图书馆还会受到战争、天灾、政治等因素受到破坏,使得保存在里面的图书受到损毁甚至到无法继续使用。在印刷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图书副本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图书馆受到破坏,图书遭到损坏,都给知识的传递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些因素都极大的限制了图书馆的发展以及信息的传播和利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恰恰改变了图书馆的这种局限性。只要有终端浏览器,如计算机、手机、以及其他電子设备,如psp、ipad等,接入互联网,瞬间就可以很方便查询所需信息。特别是在WEB2.0以后。出现了如维基百科、百度知道等这一类型的网络资源的出现,更是大大方便了人们获得知识。只要上这些网址,输入想要知道的词条,就可以得到词条的解释、扩展阅读等等的数据。人们从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才能获得信息到直接获得信息。
其次,网络的传播和复制都有不可消磨性。一条信息的发布,要使其完全删除是很困难的,因为各种各样的网络自动程序会迅速的抓取,并且用网络快照的形式展现在各种各样的搜索引擎上,或者是被完全复制、引用到某些页面上。
网络资源的便利性,从另外一方面补足图书馆的不足,使得图书从多方面更好的满足读者的需求。
2建立web数据库的基础条件
1)网民群体的扩大。在2009年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国民上网率为41.0%(推及人口数为4.8544亿),比2008年的36.8%增长了4.2个百分点,涨幅为 11.41%。
中国的网络人口增长迅速,已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根据这个调查的推断,中国网民有四亿多,而美国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三亿多。庞大且还在不断增加的网民,为图书馆的web数据库奠定了广阔的用户群体。
2)利用电子设备均阅读时间的增加。调查还提到:18周岁以上成年国民数字出版阅读率为24.6%,比2008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网络在线阅读和手机阅读是两大主要数字化阅读方式,分别有16.7%的国民通过网络在线阅读,14.9%的国民接触过手机阅读,另有1.3%的国民使用其他手持阅读器进行数字化阅读,比2008年的1%增加了0.3个百分点,增幅为30%。从国民对各类出版物接触时长看,2009年,我国18—70周岁识字国民人均每天读书时长为14.70分钟,人均每天读报时长为21.02分钟,人均每天读杂志时长为15.40分钟,人均上网时长为每天34.09分钟,人均通过手机阅读的时长为6.06分钟。与上年相比,国民每天平均接触报纸、图书、期刊的时间有所下降,而上网和进行手机阅读的时间则在增加。
传统的纸本书相对于现代人来说并不是唯一的阅读选择,各种价格、大小的手持电子设备都非常方便使用和购买。
3)人均上网时间的增加。人均上网时间,已经超过了阅读报纸和杂志的时间。也就是说,人们已经把上网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国网民上网从事的活动中61.2% 是阅读新闻,“查询各类信息”:占48.0%。我国网民中有18.1%的人将“阅读网络书籍、报刊”作为网上从事的主要活动。
民众这种从网络上寻找信息和了解信息的使用习惯,web数据库提供了一定量的使用率保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邓小平提到: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从中小学开始普及教育。在现在社会,大部分的家庭都拥有一台计算机,甚至多台计算机,在城市、乡镇,还有大大小小的网吧。因此计算机的普及率,使得web数据库的使用,提供了足够的硬件设施。
综合以上人、计算机软件、硬件设施的成熟,建立web数据库的条件已经完善。
3Web数据库的模式、内容
1)数据库运行模式。数据库与Web技术的结合产生了Web数据库:数据库服务器在后台运行,负责数据的集中存储和快速检索;Web服务器处于数据库服务器(后台)和客户端浏览器(前台)之间,在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查询后,通过Web页面的脚本或应用程序,在后台中查找数据,最后将结果传回前台,由客户端的浏览器显示给用户。
2)Web数据库与实体资源的交错。在接触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国民中,91.0%的读者阅读电子书后就不会再购买此书的纸质版,另有9.0%的读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还会购买该书的纸质版。那么在建立web数据库时,可以和实物馆藏有一定程度的错开。一些最新最流行的讯息可以大量存储在数据库中,而图书馆内的实物馆藏,可以主要以经典的文献为主。这样可以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浪费。
3)特色数据库。此外,web数据库还可以根据每个图书馆以及图书馆所在地方的特色构建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让馆藏更方便快捷的共享在网络上,让更多人利用。
其次,除了一般的文字性的文本内容,还要扩展到数字化图像、音频和视频流等多媒体和流媒体信息。随着多媒体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习惯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文本阅读。如语言、设计等类型的书籍,很多都有随书附送光盘。
除此以外,Web数据库还应该整合网络资源。但是网络资源的可信度对于图书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因此数据库应该整合可信度高的门户网站内容。
4Web数据库的开放性
Web2.0的理念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参与、协作。因此,数据库的建设不应该是封闭式的,少数人的工作,而是应该开放式的,让用户参与到数据库的建设中。从技术的层面看,技术必须是模块化、组建化、具有很强的平台和设备独立性、符合各类协议标准、可以非常方便地进行组合搭配。从内容上,可以多方协作、参与构建。
并且可以利用DC元素据,实时、动态的更新数据,而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检查、更新。
相对于Web技术,数据库技术发展得比较成熟,特别适用于大量的数据进行组织管理;Web技术具有简单易学、与平台无关等特点,使安装、维护以及用户培训等费用大大降低。结合两者,可以构建出一个架构严谨,但又方便操作的Web数据库。
书籍等实体资源固然是图书一个很重要的构成部分。但是不可否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数字化的生活。查找资源也越来越倾向从电子计算机、网络方面寻找。因此,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趋势下,构建Web数据库,整合网络资源、信息资源也是图书馆不可缺少的资源。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中国人越来越爱读书.http://media.people.com.cn/GB/40606/11409193.html.
[2]欧阳峰.Web数据挖掘与高校数字图书馆个性化服.现代情报.2008,1.
[3]史庆艳.数字时代大学生信息需求探讨及图书馆策略.晋图学刊.2010,5.
[4]邱玉英.数字图书馆的共建与共享服务浅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