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外广泛关注的教育领域,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渐被国内大学所关注。本文将创新和创业两个学科相关知识融合在一个领域讨论研究,探讨了创新与创业、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涵,并详细分析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最后,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关注。就普通高校来说,各个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改革措施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关,但是,从总体上看,普通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从普通高等教育本身的特征出发,有必要加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认识,从而使普通高等院校树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创新与创业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
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创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
(二)创业的概念和内涵
创业的定义有许多种,学术界对此并未达成共识。迄今为止,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将创业定义为一种经济功能,强调创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来源于创业,创新应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业活动则是创造竞争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类根据创业者的特质而定义,侧重对某些人的创业精神特征的研究和描述。创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利用创新这一工具实现各种资源的新组合;通过对潜在机会的发觉而创造价值。第三类则认为是一种方式或方法。我国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把创业仅仅理解为创建新企业是片面的。其实,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本身也是创新的源泉。
结合我国国情,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指通过寻找和把握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辨析
有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们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为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这样界定: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还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综上所述,普通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确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目标取向一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创业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发展趋势。创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的,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选择、融合各类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体验,形成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因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2.内容本质相通
大学生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善于理性思考,怀疑,追求卓越等方面。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创新就要不断培养思维创新的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直觉能力等。创新技能则反映了为人的行为技巧、动作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能力,工作能力,动作操作能力等。创新品质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它包括勇敢、独立性、好奇心、毅力、富于挑战性、敢于问难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个体主体性特点上的品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因此,创新品质的塑造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所谓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精神可以用江泽民总书记在90年代初提出的64个字来概括:“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创业品质主要指创业者心理品质,它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协调性等方面,它反映了创业意志和情感。创业能力是指“自我谋职”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创造特性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加工和处理能力,把握商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等。
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四个方面基本内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
3.功能作用相同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新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教育功能。在传统教育的内核里,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展示,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唯书是从。而创新教育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创性,鼓励他们自主选择、矢志突破、奋发建构,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的、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最终成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人。
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市场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贴近市场经济,更加贴近社会,使人的个性、才华能充分施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功能与创新教育所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创业教育当中,形成具有独特功能、两者密不可分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可以达到同时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的、表面性的教育环节;既包含通过技能培训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学生的岗位创新创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才能、综合文化素质、创造性的普遍提升;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而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和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选择、融合各类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体验,形成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这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紧紧跟上这一重大的时代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尽快提高全民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学生就业难表面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而实际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彻底改变,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和岗位数总体上相对趋于减少,由于不存在计划分配,只有通过创新开发,才会出现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岗位,才能扩大就业人数。而开发就业岗位除了靠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外,归根结底还要靠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带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当前,从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出现虚假的饱和状态。一些热门的行业人满为患,而一些不景气的行业、边远地区又难以引进和留住有用之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表面上是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结果,实际是由于我们教育墨守成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其实,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期,只能有一部分毕业生到现有的行业中去工作,而更多的毕业生需要自行创业,自谋职业。可是,目前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却十分薄弱。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学校往往只是到了毕业前几个月才进行就业指导,或是在专业设置上做表面文章,试图走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缺乏从创新创业这一根本出路上的考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解决就业困难等仅是简单的就业教育,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能够放弃就业靠政府、靠学校、靠他人的被动思想。因此,扭转这一趋势,树立新的择业观十分重要,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自大学入学起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创业、自主发展。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到边远地区、冷门行业去就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创新创业、自我发展,将被动的就业观念变为主动的创业,即自我就业。后一种就业形式更重要,更需要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这种精神从大学入学时就要培养,并应该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创新与创业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作者简介:胡巨阳(1983—),男,浙江慈溪人,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与服务处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步引起了普通高等教育的关注。就普通高校来说,各个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的许多改革措施都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关,但是,从总体上看,普通高等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探索还不够系统和深入,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从普通高等教育本身的特征出发,有必要加深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和内涵、相互关系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意义的认识,从而使普通高等院校树立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一、创新与创业
(一)创新的概念和内涵
创新(innovation)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首次提出了创新是一个过程的概念。按照熊彼特的观点,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在熊彼特看来,作为资本主义“灵魂”的“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也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
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创新概念,立足于把技术和经济结合起来,即:创新是一个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行动。广义的创新概念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行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可以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层面。
(二)创业的概念和内涵
创业的定义有许多种,学术界对此并未达成共识。迄今为止,不同学科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将创业定义为一种经济功能,强调创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熊彼特认为,创新来源于创业,创新应成为评判创业的标准,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创新,引进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而创业活动则是创造竞争性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另一类根据创业者的特质而定义,侧重对某些人的创业精神特征的研究和描述。创业的内涵主要包括:开创新业务,创建新组织;利用创新这一工具实现各种资源的新组合;通过对潜在机会的发觉而创造价值。第三类则认为是一种方式或方法。我国南开大学张玉利教授认为,把创业仅仅理解为创建新企业是片面的。其实,创业的本质在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创新和快速行动,创业精神本身也是创新的源泉。
结合我国国情,综合上述观点,我们将创业定义为:创业是指通过寻找和把握机会,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并通过市场创建成企业或产业,从而实现企业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概念辨析
有关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我们认为,对创新教育的定义,既要考虑创新教育的历史和已经形成的规约,又要考虑创新教育已有的升华和将来的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说,创新教育就是为了使人能够创新而进行的教育。凡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都可以称为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可以这样界定: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这样定义的:“创业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还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综上所述,普通高等院校的创业教育可以定义为: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教育,旨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自我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其实质就是要培养学生确立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掌握创业基本技能。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关系
1.目标取向一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创新精神,才能符合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只有具备了创业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越来越快、知识和经济结合越来越紧密的社会发展趋势。创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创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基本目的,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选择、融合各类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体验,形成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总之,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有效地培养未来人才的创业能力,是顺应时代要求和世界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创业能力的强弱,反映了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强弱,因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
2.内容本质相通
大学生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需的基本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品质四个方面。创新意识是个体从事创新活动的主观意愿和态度,主要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善于理性思考,怀疑,追求卓越等方面。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要创新就要不断培养思维创新的能力,诸如思维发散能力、思维想象能力、思维逻辑推理能力和思维直觉能力等。创新技能则反映了为人的行为技巧、动作能力。包括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能力,工作能力,动作操作能力等。创新品质主要是指个体从事创新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个性品质特征,它包括勇敢、独立性、好奇心、毅力、富于挑战性、敢于问难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个性品质特征。个体主体性特点上的品质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大小,因此,创新品质的塑造是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环节。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积极采取措施鼓励自主创业。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所谓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创业意识集中表现了创业素质中的社会性质,支配着创业者对创业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精神可以用江泽民总书记在90年代初提出的64个字来概括:“解放思想,事实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创业品质主要指创业者心理品质,它是对创业者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心理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的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协调性等方面,它反映了创业意志和情感。创业能力是指“自我谋职”能力,是一种具有突出创造特性的能力,包括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和社交沟通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信息接受、加工和处理能力,把握商机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等。
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四个方面基本内涵的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而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人才在未来的创业实践中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总体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辨证统一体。
3.功能作用相同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方法的改革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新发展,它揭示了人类的最高本质即创造性的教育功能。在传统教育的内核里,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展示,思维不能健康发育,导致思想依附,唯书是从。而创新教育追求人格发展的和谐性与特异性相统一,高度重视学生思维中的独创性,鼓励他们自主选择、矢志突破、奋发建构,努力塑造智商情商和谐共融的、完美健全的理想化人格,最终成为能够征服自然、改造世界的人。
创业教育的着眼点,是为了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彻底改变教育脱离时代、社会、市场的弊端,使教育更加贴近市场经济,更加贴近社会,使人的个性、才华能充分施展、自我价值的实现,使人生更加完美。创业教育的落脚点是社会实践性,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决定了创业教育除了要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和个性品质以外,还要使之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成为未来社会的强者和创造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创业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这些功能与创新教育所突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院校围绕创业实践,通过多种途径,使创新教育有机地融入到创业教育当中,形成具有独特功能、两者密不可分的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可以达到同时开发和提高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深层的根本性的教育体制,而不是枝节性的、表面性的教育环节;既包含通过技能培训而提高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发展学生的岗位创新创业能力,也包括学生的个性、才能、综合文化素质、创造性的普遍提升;创新能力是创业能力的内在本质和支撑,而创业能力是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和实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为基本目标,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第一课堂课程教学和第二课堂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在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逐步养成选择、融合各类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体验,形成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方法的改革或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面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反映了人们对教育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三、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创新创业教育。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发展与行动世界宣言》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两个重要文件中反复强调,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国际化趋势。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成为一国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的支撑,创新创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因此,高等教育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这反映了高等教育的世界性发展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竞争全球化的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和紧紧跟上这一重大的时代发展。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本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尽快提高全民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竞争的需要。学生就业难表面上看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而实际上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等院校必须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彻底改变,大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适应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用人单位和岗位数总体上相对趋于减少,由于不存在计划分配,只有通过创新开发,才会出现社会所需要的新的岗位,才能扩大就业人数。而开发就业岗位除了靠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外,归根结底还要靠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所以说,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带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推进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作用。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适应了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
当前,从我国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生就业出现虚假的饱和状态。一些热门的行业人满为患,而一些不景气的行业、边远地区又难以引进和留住有用之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表面上是人才市场运行机制的结果,实际是由于我们教育墨守成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仍建立在传统教育模式基础之上,不能适应教育为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其实,在向知识经济转型的时期,只能有一部分毕业生到现有的行业中去工作,而更多的毕业生需要自行创业,自谋职业。可是,目前大学教育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却十分薄弱。为了解决就业困难,学校往往只是到了毕业前几个月才进行就业指导,或是在专业设置上做表面文章,试图走出一条“适销对路”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缺乏从创新创业这一根本出路上的考虑,只能治标不能治本。
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就业信息、解决就业困难等仅是简单的就业教育,这种方式并不能使学生能够放弃就业靠政府、靠学校、靠他人的被动思想。因此,扭转这一趋势,树立新的择业观十分重要,从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角度,自大学入学起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要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就业指导为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创业、自主发展。既要鼓励学生敢于到边远地区、冷门行业去就业,也要支持学生敢于创新创业、自我发展,将被动的就业观念变为主动的创业,即自我就业。后一种就业形式更重要,更需要胆量、勇气和开拓精神。这种精神从大学入学时就要培养,并应该作为高等院校的基本目标和重要任务,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和思想准备。
参考文献
[1]李时椿,常建坤.创新与创业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吴金秋.创业教育的目标与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1).
[3]衣俊卿.对高等学校开展创业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2(10).
作者简介:胡巨阳(1983—),男,浙江慈溪人,宁波大学学生发展与服务处实习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