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山州广南县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及其功能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shengfang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的西南地区是世界上铜鼓最早的发祥地,且形制众多、分布极广,作为铜鼓文化中的舞蹈艺术则是以一种活态的表现形式来展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对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揭示壮族铜鼓舞的深层蕴涵和规律,对于保护传承进而发展创新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铜鼓;铜鼓手巾舞;文化内涵;
  壮族铜鼓舞是我国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艺术遗产,是壮族文化和铜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和功能特点及其蕴藏着的深层文化内涵,自然与壮族的地域文化、图腾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以及铜鼓文化密不可分,其形成与发展规律有着深层文化因素。
  一、悠久的铜鼓文化
  壮族铜鼓内容丰富,图纹繁密。铜鼓纹饰,壮语称为“瓦宁董”。壮族地区的青铜铸造业发端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铸造的器物除了早期的戈、斧、锛和鉞外,还有铜鼓、羊角纽编钟等,其中铜鼓的型制和装饰内容尤为丰富,花纹图案精美。铜鼓,壮语称之为“宁董”,也称“咪董宁发”,意为“铜母天鼓”。壮族人民每逢节庆都要举行祭铜鼓仪式。在壮族人的心中,铜鼓具有非同寻常的功能:它不仅是天地神灵的集合体和人神沟通的圣物,也是代表权利和财富的“国之重器”,而且还是重大社会活动中必备的礼器和乐器。他已经被神格化而成为卫护整个壮族的法宝。人们通过它可以冲刷心灵的痛苦和烦恼,获得吉祥的慰藉;可以聚集力量,克敌制胜,渡过难关;还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
  二、铜鼓舞艺术
  铜鼓乐舞,是壮族使用铜鼓时配套的音乐和舞蹈。铜鼓乐共有曲目十二支,代表一年十二個月;铜鼓舞也分为十二部分,包括了从祭刀到收割和种棉、纺织等内容。铜鼓乐舞是传统稻作生产生活的再现。
  壮族铜鼓舞的前身是丧葬手巾舞,因壮族没有文字对两者都无确切的史籍记载,但据广南县旧莫乡昔板村一带传说,壮族丧葬手巾舞(铜鼓舞前身)是吸收了彝族丧事中的仪式动作和壮族本族的舞蹈形成的,现今在吼声、锣鼓伴奏方面还保留着彝族舞蹈的特点。但民间传说是一种口承文化,其口承方式相对于文字记载会呈现出在发展过程中加入各朝各代主流观点或个人的智慧创造。虽然,传说故事无法证明壮族一定是吸收了彝族丧葬仪式动作,但从另一方面可以推论出壮族铜鼓舞与彝族的丧葬仪式是有一定的关联的。
  铜鼓舞壮语称为“拢尼、拢尼冬、拢咛咚、拢英法”等,“拢”是舞、耍、跳之意,“拢咛咚”即跳铜鼓舞。铜鼓舞属典型的群体舞蹈。人数不限,舞者围成圆圈,铜鼓置于舞场中心,众人围鼓列为圆圈踏着鼓声节奏沿逆时针方向行进舞蹈,一般(人最少)围成两层,男在里层、女在外围,人多时多至九层。舞者一般男女各半,男士舞服腰间还佩有银饰和绣工精美的条状飘带。铜鼓舞动作简单、整齐、节奏感极强。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交叉、甩手、抬手;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壮族铜鼓的伴奏(铜鼓的敲击)形式大同小异,多为两人配合奏一鼓,双鼓者(有配对鼓的村)公母同时演奏。奏法为:将铜鼓横悬离地面,一人左手持竹条敲击鼓腰,右手持藤制鼓槌敲击鼓面中心部位,右手敲一槌、左手击一下或两下。一人双手持革桶,击鼓者每敲鼓面一槌后持革桶者(于后半拍)将革桶迅速推向鼓腔后向外拉出。如此来回推拉,一分一合,用革桶的回音撞击铜鼓的声波,产生动听的颤音的效果。铜鼓乐的组合(编制)根据条件来定,最少二人(单鼓二人配合演奏),多则七八人,即公鼓母鼓共四人,大宽边锣一人,铓锣一人,牛角号一人,牛皮鼓一人。
  正月初三,壮族人携铜鼓与村民共跳铜鼓手巾舞。手巾舞,壮语为“什尼妈”、“拢阿拉”、“拢阿耶”、“拢耶唱”,因跳舞时舞者两手各执一块手巾起舞而得名。贵马村的手巾舞有十二套动作:开道、播种、插秧、薅秧、植棉、祭祖、织棉、挑谷、庆丰收、收尾等。铜鼓舞动律重拍向下,屈膝颤动。动作以跳步为主,一拍一动,跳一步后另一脚跟进并向下屈膝颤动。腿部动作主要是跳步前点、跳步抬腿、跳步旁点三种步伐。手部动作甩动手巾,有直手(屈肘)划圆甩巾、单手横向甩巾、单手屈肘甩巾、屈肘护胸、单(双)手扛巾、捧巾、下分手甩巾、上分手甩巾。通过跳步变换身体方向,或重復一组反面动作时过渡。队形可以走直线行进、圆圈。节奏平均、对称。身穿节日盛装的广南县壮族村民,在铜鼓声和牛角声的伴奏下,欢乐地舞蹈,每跳完一组动作,便会呼“哟呵”再跳下一组动作,呼喊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充满着自豪感。整体风格具有稻作民族古朴、凝重、踏实感,甩巾动作有力度,带有糯米般厚实感。
  三、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及功能
  广南铜鼓不仅仅是文物、陈列品,而是真正活着的乐器,是音乐的活化石。广南壮族铜鼓舞内容丰富,风格独特。通过简单的动作队形(圆圈)展示壮族稻耕文化的场景,以不同风格的舞蹈特征,极其到位地体现了壮族的民族特性,对进一步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铜鼓文化有着极高的价值。
  整个铜鼓舞表演看似随意性很强却极富规律性,包含了很深的民族文化内涵,体现民风民俗。围圈起舞,表现了团结向上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人们庆祝胜利、欢庆成功的喜悦之情,以集体的自然喊声作为舞蹈节奏的交换,舞蹈的动作多以手的变化为主,脚步大部分以提、跳步为主。一招一式都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常用动作,这些无不体现了稻作文化和生活场面,每个动作都自然清新,没有一点矫揉造作,再现了壮族生产生活劳动习惯和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心愿。
  跳铜鼓舞之前进行的祭铜鼓仪式,体现了壮族祖先浓郁的万物有灵观的一方面。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宇宙万物处于混沌认识,认为天地万物即可保护人类又可降祸于人类,因此对万物心怀敬畏。而铜鼓发出的声响,可传至千里,促使他们认为铜鼓是“神器”,可上天达地。因此,古老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现在壮族铜鼓主要用于有关重要活动。一是节庆使用铜鼓,广南壮族重大节庆“三月三花街节”和“六月六”纪念侬智高都敲铜鼓跳舞。最普遍的是春节大年初一到十五有铜鼓之村日夜歌舞狂欢,无铜鼓之寨以牛皮鼓代替;二是娶亲生育使用铜鼓,者太乡米洛、者兔乡克业、珠琳镇阿哈—弄江等村每逢娶亲生儿育女都要击铜鼓跳舞庆贺;三是丧葬祭祀使用铜鼓,者兔乡里玉村若有人死则敲击铜鼓报丧,祭奠死者时仍击铜鼓以超度亡灵升入仙界;四是紧急传讯使用铜鼓,贵马、里玉等村若遇到突发紧急事件,如火灾、盗窃抢劫等紧急情况时敲击铜鼓以召集村民。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的鼓点节奏,人们可根据鼓声行动,这无疑是古代战争军事信号的沿袭。
  四、结语
  广南壮族铜鼓舞曾伴随着本民族走过历史的长流,时至今日,其艺术影响力越来越广泛。 铜鼓舞作为受重视的习俗舞,有其不同的审美观及社会应用,由于它们深深植根于群众中,因此至今仍活跃在民间,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在舞蹈形态中集聚着民族的宗教、人生、审美等观念,又具有着民族观念文化价值。因此,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民族成员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觉,从而对民族及民族文化产生更为浓厚的情感与依恋,并由此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强化族群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宗教事务所委员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2]王明福,金洪.云南壮族“莱瓦”艺术图案集成[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3]龙符.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4]万千.论壮族铜鼓舞的文化蕴涵与传承路径[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5(09)
  作者简介:周 敏(1992-),山东枣庄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倪琴琴(1989-)安徽宣城人,云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其他文献
【摘要】:卢西安·弗洛伊德一直坚持富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表现主义绘画,奋斗在绘画的前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篇以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表现主义绘画为主题的文章将从绘画风格表现、绘画手法技巧表现、绘画表达思想和表现内容三个方面来探究弗洛伊德早期、中期、晚期的绘画发展史以及深刻揭露他的表现主义绘画的独特性及为何能立足于当今思想重于内容的美术界且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卢西安·弗洛伊德;表现主义绘画;
期刊
【摘要】:界画,作为传统的一个艺术门类,在古代的地位常常被放在“匠人所为”的位置上,认为并无气韵可言,这种论断不免有失偏颇。本文很据画史画论中的只言片语来分析界画这一古老画科的审美,就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体现的建筑形式,在审美和文化范畴内作出一定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界画;建筑;审美;起源;美学  界画是中国绘画中独特的一个门类,因为在作画过程中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在界画中常常用界尺来划线
期刊
【摘要】: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的跨学科研究方式给艺术学注入新的活力,符号学作为当今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被逐渐被广为运用。著名哲学家卡西尔认为:“艺术可以被定义为一种符号的语言”,中国当代艺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符号化的倾向,不论是作品中携带了现成的“符号”,还是艺术家自己创造的个人“符号”,这种大量的、广泛的符号性的创造活动在当代艺术中变得活跃。本文通过阐释和比较当代艺术展有代表性画家的绘画语言
期刊
【摘要】: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门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设色等艺术手段,在二度空间,绘画种类繁多,范围广泛。从世界绘画的两大体系来看,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和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各有自己的基本特征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与审美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传统中国画的表现方法和造型观念随着时代意识的变迁呈现活跃的姿
期刊
一、案情梗概  《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专写林冲逼上梁山一事。林冲刺配后,异乡偶遇了出任酒店CEO、走上人生巅峰的李小二。因为林冲对李小二有恩在先,李小二对林冲十分敬重。同时,因为在宋都东京见识过的李小二对于林冲与高太尉的恩怨也有耳闻。恰是如此,在遇到鬼鬼祟祟密谋陷害林冲的陆虞侯、官营和差拨等一伙在酒店大吃大喝,违反“八项规定”时,李小二才会想到让他老婆偷听。因此,林冲
期刊
【摘要】:徽州“三雕”艺术逐渐远离原有的存在空间以及应用价值,“三雕”传承难以为继。“徽州三雕”,民俗与艺术、审美与实用的完美结合。现今逐渐从实用功能产物转变成具有强烈象征性和艺术审美意义的艺术品。以婺源祠堂对“徽州三雕”的传统工艺探索,重视其艺术收藏、文化内涵,加深人们对其了解,通过对装饰图案、创造工艺的地方文化挖掘,提升徽州三雕的文化底蕴,推进地方艺术特色。  【关键词】:徽州三雕 ;艺术特色
期刊
【摘要】:作为一家连锁女性成衣零售店,很难想象VS品牌最初不是为女性消费者创立的,而是为男性顾客服务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发展至今,在独特的款式、颜色设计引领下,已成为最出名、最性感的全球内衣品牌,本文将从品牌历史、品牌形象与管理、以及品牌设计风格等方面探究Victoria's Secret的设计发展与设计概念,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关键词】:设计;品牌形象;模特儿;概念设计  Victoria
期刊
【摘要】: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感觉。  【关键词】:心理反应;冷暖色;明度;兴奋;沉静;空间  不同波长色彩的光信息作用于人的视觉器管,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后,经过思维,与以往的记忆及经验产生联想,从而形成一系列的色彩心理反应。  (1)色彩的冷、暖感 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 色彩引起
期刊
【摘要】:景颇族的服饰在色彩和纹样上拥有独特性,本文将对其色彩和纹样进行结合研究,通过探究其形成原因,色彩与纹样相辅相成的发展,以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本文从景颇的历史材料、宗教信仰、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背景进行分析,了解景颇服饰中色彩与纹样的重要意义,以促进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景颇族;精神文化;色彩纹样;信仰  景颇族,由西北地区康藏高原的羌人发展而来,目前主要居住在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五色”(青、赤、黄、白、黑)作为中国传统色彩观念,比西方色彩理论要诞生的更早。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研究公众对色彩的认知,分析先人们的色彩观念、文化观念,对中国人的色彩审美心理做梳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色彩观,真正理解和感悟中国色彩文化的传统内涵。  【关键词】:五色 色彩;传统色彩观  红色和黄色  在中国,红色和黄色可以说是使用最普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