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要增强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m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实施新课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有中小学都进行了各种类型的教师业务培训。这些培训对于基层教师转变观念、提高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行,许多相关培训已不能适应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培训亟需与时俱进,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
  
  必须建立教师新课程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培训的计划性和连续性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管理等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决定了新课程的教师培训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有严密的计划,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逐步深化的、长期的工作。但是,不少地方的教师培训缺乏系统的计划性:在新课程实施初期,为了落实上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各种培训高度密集、不少培训内容也不断重复;当新课程全面推行时,专家学者却集体“失踪”,相关培训也没有及时跟进。这种培训的缺位严重影响新课程的推行,不少教师逐步抛弃了以前培训中学习的理念,又开始穿新鞋走老路了。所以,要顺利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师业务培训的实效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制定长期的教师业务培训规划和各个不同阶段的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的有效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以促进课改的不断深化和教师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训要注重培训形式,更要重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教师业务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任务,为搞活动而搞活动,甚至把教师培训当成了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一部分,它不是为了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更不关心培训给教师将来的教学带来的实际效果,“只管耕耘,不管收获”。它只追求形式上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培训邀请的虽然是课改方面名气特大的专家、学者,却没有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制订相应的培训方案,没有选择优秀的对口的授课教师,仅仅制造了一种“重视新课程”声势。对于这种形式主义的“走过场”式的培训,许多教师根本就不想参加,其效果可想而知。要提高培训实效性,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从教师自身的需求出发,这样才能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实现新课程培训的目标。并且要建立培训反馈制度,专家学者要经常回访曾经进行培训的地方和学校,认真了解教师落实新课程的情况,了解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总结课改的得失,推动新课程的实施和教师的不断成长。
  
  要重视新课程理念的宣传,更要重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许多教师认为,新课程的很多理论看起来很美,专家学者讲得也都非常精彩。但是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统一?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些理念?许多教师非常茫然。如果这些理论不能与教师教学实际相结合,就难以在实践中切实推行。这种脱离实际的“虚”“空”理论、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业务培训,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的效果,导致许多教师不愿意参加培训。只有符合教师的需要且能与教师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学习内容,才能真正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需求。一线教师经常讲,专家、学者能不能多给我们一些具体的教学示范?最好连续上十天半个月的示范课。因为,许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谈如何上课,并不难;上好一节课也不难,难的是长期持续地上好课。如果上一节新课程示范课,一般教师往往也可以做的相当好。但是,那不是常态。我们想看看专家们是如何在每节课都按照新课程的理念备课、上课;如何在每一节课里落实三维目标、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解决内容多与课时紧的矛盾,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了教学目标,还解决了新课程与高考之间的矛盾。
  因此,培训部门和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要经常深入教师群体,关注教师及其学校的各种实际,观察教师的日常行为习惯,深入细致地分析教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听课、交流、调查问卷等手段,收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有价值的问题,了解教师的具体学习需求,采用“问题会诊”的策略,开展专题研究,并将研究结果提供给教师,给教师具体的指导。
  
  要重视通识共性的培训,更要重视学科个性的指导
  
  虽然不同学科的教学有共同的规律,但是语文教学毕竟不同于数学教学,体育、通用技术等差别更大。所以在通识培训的基础上,在所有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专业学科的培训。有资料表明,84%的教师最关注的学习内容是本学科类的基础知识或教学实践类的知识。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培训还是不顾参训教师的需要和不同地区的具体状况,“一篇讲稿讲遍半个中国”。这种培训显然不能适应当前一线教师的实际需要。今天的新课程培训必须从宏观转向微观,从间接转向直接,从抽象转向具体,从理论转向实践。必须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情况,加强校本培训的力度,提供个性化的培训服务,将通识理念与学科特点相结合、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相结合,增强可操作性,提高教师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能力。
  
  要创新培训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
  
  教师新课程培训不应只是做报告一种模式。对于“专家说教式”的大班“输血型”的培训,83%的教师持反对的态度,只有17%的教师喜欢集中在一起听讲座。新课程培训应当借鉴各地培训的经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开展开放式的培训。如可以带领教师研究教学设计、讨论教学模式、上示范课、听课评课、座谈、请教师到新课程做得好的学校进修学习实习一段时间。主讲教师也可以象住队干部蹲点一样,住在学校,与教师同吃同住同教学,与教师手把手地交流、切磋。专家学者不要讲完课,就飞了。那样我们还不如买个碟片看看,经济实惠。
  
  新课程的培训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强调师生平等,强调互动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现实中培训专家学者常常一言堂,满堂灌,不注意教师能力及情感态度的变化,师生之间缺乏心灵上的真诚、有效的沟通,参训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常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自然不会理想。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培训往往沿用旧的灌输方法,学习仍然是纯粹被动的接受、记忆过程,缺乏快乐的体验。有的培训者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自己却居高临下,把自己当成了真理的权威,把参训教师视为理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者,学生创新能力的扼杀者,这更伤害了教师的感情,造成抵触情绪,培训效果不佳。所以要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培训者自己要在培训中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根本改变,把教师作为平等交流、磋商、对话的对象,在培训过程中重视教师的主体参与,加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实践反思,分享体验成果,使业务培训成为一种快乐的享受。
  
  培训内容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事实上,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都能够坚持这一原则,他们治学严谨,讲解有理有据,对基层教师的触动很大。但是,个别培训者在研究教育教学,特别是在对中外基础教育的比较、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的比较中缺乏辩证分析,存在一定程度的绝对化、主观化倾向,有时以点带面,夸大其辞,脱离中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和地区差别,夸大某些发达国家的个别做法,又用我国个别的极端事例全盘否定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方式,有的还把部分中国学生缺乏创造性的原因归结于中小学教师等。这样的培训不仅不能激发基层教师课改的热情,反而挫伤教师的积极性,甚至怀疑培训内容的科学性,其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所以新课程培训的内容必须科学严谨,坚持既要解放思想,又要实事求是的原则,科学地分析传统教学方法的利弊,正确评价基层教师的工作,切忌言过其实。
其他文献
学校是真正诞生教育真理的摇篮。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与全国各地的校长朋友们一起开会、讨论,在敬重他们知识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同时,我深深感觉到校长们无论是有为而治还是无为而治,均是责任与使命共担,动力与压力同在。就单说工作压力,概括起来校长们有安全压力、质量压力、执行压力与发展压力四大压力。作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无不希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发展好每一位教师,无不希望校长们都成为领军人物。校长
水、土资源是黄河部门的两大优势,我局在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还一直关注着土地的产业开发和增值。与其他产业发展进程和规模相比,土地开发相对滞后,为了深入挖掘土地蕴藏的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长期存在且较难解决的问题,各方都试图通过产品设计、模式创新等方法来缓解这一困局。青岛市推出的“投保贷联动”业务是针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
酸度计是一种广泛应用的电化学仪器,本文尝试从酸度计结构分析使用时候的一些注意事项。
本文以市场需求为启示,分析了包装设计构思与表现的重要性,论述了构思表现的方法,进而分析了构思表现方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将上述论证应用到包装产品设计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
目前,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着不少困惑。一个合理分配方案的出炉成为难题,改革的推进也需要时间。基于现实,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更多的探究,以引发深入思考,为其合理推进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职称评定上存在弊端  这是一个出发点问题。既然主要参考教师职称取酬,那么职称是否能成为合理的参照就非常关键。现实是,当前各地的职称评定存在着诸多弊端,导致各种矛盾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