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2008年高考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因为这是江苏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也即全面采用苏教版教材以后的第一次高考,它应是一届“过渡”的高考,它的命题取向对今后江苏省的教学和高考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考试说明》上看,语文学科08高考相比较于07高考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命题指导思想有了很大不同。08语文卷的命题指导思想显然遵从了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如果说07高考還有“教学大纲”时代的痕迹,08高考就是沿着新课程的路走了。
从新旧高考的衔接来讲,江苏08语文高考试卷应当说是稳中有变的。虽然试卷结构有较大变化,如减少了客观题,增加了主观题,阅读理解设置了选做题;同时,试卷也为主选历史科的考生设置了附加试题(以体现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特定目的)。但试题的样式并没有刻意求新,所以也算是平稳过渡。从试卷的内容上看,可以借用《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的两句话“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来概括(这两句话实际上延续了2007年《说明》的提法)。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内容取材于当今的现实生活
比如第2题成语题A选项“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误用),完全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至于第3题语病题则更是选入了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有偿使用塑料袋等四月份以来距离高考时间并不远的新闻热点,可谓与时俱进,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多方面关注。
第5题语言表达题让学生围绕“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分别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而且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因为要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两方的看法,而且要针锋相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考生如果平时对此类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并使它们成为一种思想上的储备,考试中解答起来可能要从容得多。
二、阅读题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
其实这几年的江苏语文卷阅读理解题的选文都是很值得关注的。2005年现代文阅读选了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既引述波兹曼的观点,批判现在流行的浅薄的娱乐文化,又有作者自己对流行文化的忧虑与思考;2006年选的是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流露出对古老农耕文明的眷念;2007年则是雷抒雁《麦天》,“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苏州十中沈郁菁语),生活味十足。这些选文大致可以看作是以当代的视角来审视各种文化(文明),它们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更传递了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一点实际上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照应。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仍然延续了这种思路。必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选了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对生活的观察深入而细致,是汪曾祺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篇作品表面上只是叙述了侯银匠嫁女前后的一些平常小事,但表现的是旧社会下层劳动者的苦涩的人生状况,我们能够感到带有地方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更能体会到侯银匠深沉的父爱和晚年的孤独。
对于这道阅读理解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朱延庆认为“如果仅仅为了应试,可以把它读得很简单,知道父女俩的人物性格和文章的写法就行了;如果深读,作者应该有想通过侯银匠和侯菊的生活方式表达一种人生的复杂感受的意图”,“汪先生两句甜和苦的心理刻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按:摘自扬州新闻网)应该说,作品表现的是平凡人物(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几乎可以看作是生活本身的写照,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应当可以从生活经验获得支持。然而有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却不能还原到生活真实的层面,以致作出了错误的解读。
选做题甲文为论述类文本《纯朴的嗜血者》,是对《水浒传》中的人物——“纯朴的嗜血者”——李逵的性格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文章认为,李逵的性格中纯朴和嗜血“奇怪地统一起来了”,这使得他常常滥杀无辜,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惜。于是作者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人们对经典的态度往往是崇拜,对经典作品的接受可能有缺乏理性思考的地方。本文对李逵人物性格所做的批判分析,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审视文学经典的一个范例,它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珍视,传达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思考:当代社会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学经典。
三、作文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江苏自单独命题以来,由2004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到2006年《人与路》,都具有较浓的思辨色彩;而2007年《怀想天空》和今年的《好奇心》则更侧重于让考生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一变化,目的似乎就在于传达一个理念:语文要联系生活,关注现实。
在今年3月的一次南京会议上,江苏高考命题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锦谈到《2008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信息和试卷结构的细节变化时强调:“不要用古人古事,最好联系现实,不要胡乱虚造。像《赤兔马之死》影响太大,可以结束了。”而高考阅卷结束后,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一定要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指出,今年的情况是考生“写自己的凤毛麟角,大量考生回到古代,用手电筒‘照’古人,说明他们不关心现实生活”。
这些都表明,语文教学还是要积极关注生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
总起来讲,2008年语文卷体现了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的人文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08卷不仅注重了对考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让我们认识到语文应回归生活,因为语文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以关注现实生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任何脱离现实的语文教学都是不足取的。
从《考试说明》上看,语文学科08高考相比较于07高考的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命题指导思想有了很大不同。08语文卷的命题指导思想显然遵从了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如果说07高考還有“教学大纲”时代的痕迹,08高考就是沿着新课程的路走了。
从新旧高考的衔接来讲,江苏08语文高考试卷应当说是稳中有变的。虽然试卷结构有较大变化,如减少了客观题,增加了主观题,阅读理解设置了选做题;同时,试卷也为主选历史科的考生设置了附加试题(以体现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的特定目的)。但试题的样式并没有刻意求新,所以也算是平稳过渡。从试卷的内容上看,可以借用《2008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说明》的两句话“贴近现实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来概括(这两句话实际上延续了2007年《说明》的提法)。这一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题目内容取材于当今的现实生活
比如第2题成语题A选项“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无所不为”是误用),完全是对现实的真实描述。至于第3题语病题则更是选入了在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奥运火炬登顶珠峰、有偿使用塑料袋等四月份以来距离高考时间并不远的新闻热点,可谓与时俱进,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多方面关注。
第5题语言表达题让学生围绕“有些高中生上学、放学仍由家长接送”的现象分别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而且要求“赞成者需说出两点理由,使用陈述句;质疑者要针对赞成者的话表述,使用反问句”。因为要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两方的看法,而且要针锋相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是一种考验。考生如果平时对此类现象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并使它们成为一种思想上的储备,考试中解答起来可能要从容得多。
二、阅读题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和价值思考
其实这几年的江苏语文卷阅读理解题的选文都是很值得关注的。2005年现代文阅读选了周国平《波兹曼的诅咒》,既引述波兹曼的观点,批判现在流行的浅薄的娱乐文化,又有作者自己对流行文化的忧虑与思考;2006年选的是汤世杰《一幅烟雨牛鹭图》,抒写农耕生活的自然和谐之美,流露出对古老农耕文明的眷念;2007年则是雷抒雁《麦天》,“散发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洋溢着一种丰收劳作的喜悦和亲人家庭的和乐”(苏州十中沈郁菁语),生活味十足。这些选文大致可以看作是以当代的视角来审视各种文化(文明),它们关注现实生活,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更传递了特定的情感和价值观。这一点实际上是对新课程三维目标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照应。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仍然延续了这种思路。必考题为文学类文本,选了汪曾祺的小说《侯银匠》。对生活的观察深入而细致,是汪曾祺小说的一个特色,这篇作品表面上只是叙述了侯银匠嫁女前后的一些平常小事,但表现的是旧社会下层劳动者的苦涩的人生状况,我们能够感到带有地方特色的人情美、人性美,更能体会到侯银匠深沉的父爱和晚年的孤独。
对于这道阅读理解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朱延庆认为“如果仅仅为了应试,可以把它读得很简单,知道父女俩的人物性格和文章的写法就行了;如果深读,作者应该有想通过侯银匠和侯菊的生活方式表达一种人生的复杂感受的意图”,“汪先生两句甜和苦的心理刻画,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感受”。(按:摘自扬州新闻网)应该说,作品表现的是平凡人物(小人物)的生活与情感,几乎可以看作是生活本身的写照,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应当可以从生活经验获得支持。然而有些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却不能还原到生活真实的层面,以致作出了错误的解读。
选做题甲文为论述类文本《纯朴的嗜血者》,是对《水浒传》中的人物——“纯朴的嗜血者”——李逵的性格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文章认为,李逵的性格中纯朴和嗜血“奇怪地统一起来了”,这使得他常常滥杀无辜,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不顾惜。于是作者说:“连自己的生命都不怜惜的人是最可怕的,所以李逵还是活在书中的好。”
人们对经典的态度往往是崇拜,对经典作品的接受可能有缺乏理性思考的地方。本文对李逵人物性格所做的批判分析,是在今天这个时代重新审视文学经典的一个范例,它体现的是对人的生命的珍视,传达的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思考:当代社会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学经典。
三、作文注重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
江苏自单独命题以来,由2004年《山的沉稳,水的灵动》、2005年《凤头、猪肚、豹尾》到2006年《人与路》,都具有较浓的思辨色彩;而2007年《怀想天空》和今年的《好奇心》则更侧重于让考生抒发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这一变化,目的似乎就在于传达一个理念:语文要联系生活,关注现实。
在今年3月的一次南京会议上,江苏高考命题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锦谈到《2008语文考试说明》的最新信息和试卷结构的细节变化时强调:“不要用古人古事,最好联系现实,不要胡乱虚造。像《赤兔马之死》影响太大,可以结束了。”而高考阅卷结束后,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负责人、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强调:“一定要写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他指出,今年的情况是考生“写自己的凤毛麟角,大量考生回到古代,用手电筒‘照’古人,说明他们不关心现实生活”。
这些都表明,语文教学还是要积极关注生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情感体验。
总起来讲,2008年语文卷体现了江苏作为一个文化大省的人文底蕴和与时俱进的时代感。08卷不仅注重了对考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更让我们认识到语文应回归生活,因为语文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以关注现实生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任何脱离现实的语文教学都是不足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