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元中学:仲元之光 流泽绵长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special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过仲元桥,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扑面而来。宏伟壮阔的仲元中学校门,高矗挺拔的钟楼和巍峨威武的邓仲元将军铜像,守护着这座书香飘逸学子心驰的求知殿堂。走进校园,举目环顾,古木参天掩映高敞校舍,池塘清澈萦绕琅琅书声;运动场绿茵如毯,国旗下英俊成才。
  从二十世纪烽火连天的三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大潮汹涌澎湃的第一个十年;从广州越秀山郁郁葱葱的密林,到禺山市桥绿水环绕的大沙地,几经迁徙历尽劫波,薪火传承继往开来,仲元中学七十七年可歌历程,办学之初所高唱的“养吾气至大至刚”的育人理想至今发扬光大,实绩彪炳。
  
  织就一组卓立禺山的坐标
  
  仲元中学是一所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学校。改革开放以来,仲元中学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从一所普通中学,发展为广州A类学校、省一级中学、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特别是跨入新世纪以来,学校继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改善育人环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广州市番禺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示范和标兵,成为广州市番禺区人民子弟向往的成长摇篮、成才沃土。
  仲元中学依托历史传承,梳理思想资源,高擎“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办学理念,努力将“创一流学校,育君子风范”的理念精神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共识和思想标杆。2003年以来,学校成为广东省和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实践基地”、“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广州市教育考试先进单位”等。2005年、2007年、2009年连续三届获评“中国百强中学”。2007年12月,获评“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首批“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连续十五年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综合评分一等奖,其中2006年获一等奖第二名、2007、2008和2010年均获一等奖第一名。先后获“广东省普教系统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学校”“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北京2008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称号,是广州市教育系统唯一获得此项荣誉的学校。
  
  写就一段爱国流光的历史
  
  仲元前辈们七十七年前辛勤播下的种子,已经茁长成参天大树,覆荫禺山。一代代莘莘学子在仲元这片阳光灿烂的桃李园里燃点求学激情,一辈辈辛勤园丁在仲元这座世纪大讲堂里,成就育人梦想!仲元七十七年的发展历史,是仲元人前赴后继无私奉献的爱国史,是仲元人“德毅博健,追求卓越”的创业史,也是禺山大地基础教育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赫赫见证。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 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纪念中学,1942年正式命名为“广东省立仲元中学”。
  广东仲元中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学校创办伊始,即饱经忧患,历尽艰辛。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先后迁往广州北郊蚌湖,韶关曲江鹤冲乡,粤东兴宁罗浮司乡,越秀山仲元图书馆等地坚持办学。期间(1945年1月)发生梁镜尧校长率师生七十余人英勇抗击日寇七英烈卫国捐躯事件,中外震惊,名垂千古。延至1946年秋,广东仲元中学迁至番禺市桥大沙地立址办学至今。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共地下组织领导下,学校师生踊跃参军支前,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1948年至1949年,学校爱国学生运动十分活跃。训育主任许家宝(中共地下党员许克)等人,以进步学生为核心,团结广大师生,组织读书会和读书小组,开展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迫害、争取学生合法权益的斗争,使许多学生走上革命道路。1948年部分高中毕业生考入广州大专院校后,即参加了地下学联交通站,后又转入禺南武工队。1949年4月,组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仲元中学团支部,共有团员14人。1949年4月至9月,有27人参加了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粤中游击队和禺南武工队。市桥解放前夕,有19人参加粤赣湘边纵队番禺独立团文工队,5人参加市桥军管会。市桥解放后至1949年底,有23人参加人民解放军或进入公安学校。抗美援朝期间,广大学生响应党的号召,申请参加军事学校人数共372人次(1951年1月至1951年7月),获准参加军干的有139人(实到130人)。据统计,自1949年4月至1951年7月,全校共有204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队伍。
  解放后,仲元中学和禺山大地一同获得了新生,焕发了新的活力。党和人民政府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加大教育资金投入,通过“维修校舍,增添设备,充实师资”等多项措施,逐渐扩大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效益。20世纪60年代仲元中学的高考升学率曾多次名列全省前列,成为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重点中学。1966年7月,仲元中学卷入“文化大革命”风暴,师生开展大串连活动,学校停课,教学秩序陷入无政府状态。仲元中学曾多次易名。1968年,仲元中学改名市桥镇第一中学,建立革命委员会。1973年又改名番禺第一中学。“文革”期间曾一度称红卫中学。1979年撤销学校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复名广东仲元中学,同年11月,确定为完全中学(含初中、高中)。
  仲远之光,流泽绵长,限于篇幅,记者只能从仲元中学历史的长河中剪辑出一段胶片,以求滴水藏海。
  救亡图存——抗日战争时期,仲元中学师生英勇抗战、救亡图存,体现大无畏的民族精神。
  1934-1945抗战期间,因广州沦陷仲元中学迁址韶关曲江,在中共曲江中心县委领导下,仲元中学的进步学生运动迅速发展。参加过抗日的进步学生谢绍武、孔刚、唐强、黄杰文等先后组建抗先小组(抗日先锋队)、学生自治会、中共仲元中学党支部,通过歌咏、戏剧、纪念“五四”“一二九”等形式,旗帜鲜明地宣传和贯彻党的“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方针,激发同学们的抗日热情。同时揭露和反对校内以军训教育、三青团骨干为主的反动势力对学生的控制和压迫。
  1945年1月的一个晚上,日寇一股小部队侵入仲元中学,党员许家宝同志协助梁镜尧校长组织力量进行抵抗。在战斗中,梁镜尧校长及其长子和仲元中学学生梁铁英勇牺牲,许家宝同志和梁校长的次子梁元博身负重伤。这次仲元中学师生抗击日寇的战斗,虽因力量悬殊而失利,但他们团结抗战、不怕牺牲的英勇行为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永远值得敬重和纪念的。
  
  炼就一种至美精神的传承
  
  “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是广东仲元中学的学校灵魂所在。“浩然之气,君子风范”,根植于民族文化,继承着仲元爱国、爱民的精神,意蕴深远流长。具体包含了志存高远、知书达礼、忠恕守信、重义轻利、勇而无畏、正大光明、和而不同等义。
  “浩然正气”体现“勇士”的精神,“君子风范”体现“君子”之涵养,两者兼容并蓄,体现了仲元中学培养“勇士” “君子”的目标。同时,广东仲元中学“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的办学理念,既代表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代表学校的传统精神,代表时代对教育的期待和呼唤,也体现了教化育人的最基本的、最有生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
  仲元中学校徽的图案底座为一本打开的书,寓意与先辈立校倡导的“研科学探新知”的办学传统相承,与新时代学校培育具有“英才气质、君子风范”的办学目标相通,又与“养浩然之气、扬君子之风”办学理念吻合;书本上立两字母z、y,分别是“仲元”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背景为太阳的一部分,象征党的阳光,青少年在党的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其中,y字母具有飞鸽的形象,寓意为一代代莘莘学子在仲元这片阳光灿烂的桃李园里燃点求学激情,化育成才,展翅飞翔。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在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也面临更加严峻的国际竞争环境。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少,关键零部件、关键设备和生产线主要依赖进口,以往那种主要依靠低成本参与竞争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