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与意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iy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画论中,“意”的确立与表达是个颇为重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古代很多画家和理论家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了宝贵的经验,提出了精辟的见解。
  “意”作为一个理论范畴,在古代画论中,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品画录》之中。谢赫在评论顾恺之的作品时指出:“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在这段文字中,他把“意”作为“迹”的对立面提出来,说明对二者的内涵已有比较明确的界限。在此话中,“迹”指的是作品的形貌、体格、笔法,那么,这个“意”当然指的是作品的具体内容,由此看来,“意”从提出之日就是指具体作品的主题思想。
  “立意”这个说法,从古代画论来看,最先见于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论》。他在论述谢赫“六法”的内在联系时,提出了“立意”,并认为“立意”是统治“六法”的。张彦远写道:“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由此可见,他所讲的“立意”,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作品的主题思想的确立。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论》完成于九世纪。此时,正是人物画繁荣兴盛;山水、花鸟画初步发展阶段,因此,他在论及山水画家之时,已涉及到创造意境问题,如在论述宗偃艺术时即提出“境与性会”。在这里,境是景象,性指的是画家的性情,延伸去讲就是“情景交融”。尽管张彦远没有列举“意境”二字,然而,他已经看出山水画等抒情作品的立意而产生的富有个性的意境了。
  中国古代画论,虽大都出自画家之手,但使用理论用语并不那么严格。因此,尽管“立意”一词出现于唐,“意境”一词出现于清后,这样,我们不能认为以前的画论就与“立意”、“意境”问题无关。实际上,“立意”问题从古至今就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十分重视,“意境”创造的经验也从抒情的山水画初期提出,只是没用相同的概念罢了。为此,我们就“立意”与“意境”问题,既不能局限其词语的一些画论,也不能只看理论篇章而忽视创作实践,只有理解问题的实质,才能总结相应的历史经验。
  
  一
  
  在魏晋之前,论画理论中虽没“立意”提法,但从遗存的作品来看,当时绘画作品的立意是十分明显的,几乎都是为统治者服务,加强思想教化的目的。在奴隶时代,据郭沫若同志考证,周初“矢殷”铭文中就记载着描写“武王、成王伐商及巡省东国”的图画,其立意当然是极力宣扬统治者的文治武功了。在封建社会的汉武帝时代,在麒麟阁画功臣像;汉灵帝时,于鸿都门学画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等等。这些记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两汉时代官方组织了大型的壁画创作活动;二是壁画的内容都是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为其歌功颂德,加强封建统治者的目的而立意的。从大量出土的帛画、壁画、画像砖石可以证明这两点。绘画作品要为政教服务的目的上立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统治阶级提倡的所谓正统绘画的追求。
  张彦远在理论上提出“立意”的同时,也在山水画范围中提出了“境与性会”亦即提出。立意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一定景象的描写表现出画者的性情,体现画者的主观世界。“意”在传统画论中,一方面是指主题思想,另一方面,又指画者将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这在许多画论中可以验证。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任何题材内容的作品都要确立主题,都要根据画者的好恶心情表现一定的理性知识,都要在描写客观世界的同时,又表现主观世界。唐代的山水画家张璪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是在谈创作经验中发表这一名言的,并不是探讨“意”的问题,但实际上,却强调了画者主观思想感情的表达,为“尚意”之论开了先河。
  
  二
  
  “意”在传统画论中,既然指主题、指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立意的高低必然导致作品的优劣。正是由于这点,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强调了“本乎立意”,以后的画家对立意也高度重视。如:清代的方薰在其《山静居画论》中指出:“作画必先立意,以定位置。意奇则奇,意高则高,意深则深,庸则庸,俗则俗矣。”
  就“立意”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所居的地位而言,张彦远认为一方面要先有“立意”,另一方面使“立意”在作品中得到充分展现。他的这段话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本乎立意,归乎用笔;”二是“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他的看法总的特点是主张意在笔先,意在画内。
  从“立意”与艺术形象创造的关系而论,张彦远提出了“骨气、形似皆本乎立意。”“骨气”与“形似”指的是人物的形神,联系来看,泛指作品的艺术形象。重视“意在笔先画,尽意在”与“画虽状形主乎意”是中国绘画理论的优良传统。中国画论中主张的“意在笔先”的“意”,并不是一种抽象空洞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通过画家的切身感受,体现在作品中艺术形象上。
  
  三
  
  中国画论里的“立意”除去有“主题”的含义之外,也有“意匠”(意境)的意思。“立意”与“意匠”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意”是指画什么,为什么去画;“意匠”是怎样去画。也就是“构思”。
  中国古代画家在意匠经营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提倡“匠心独运”,也就是强调构思的独创性。如《宣和画谱》中说李公麟“以立意为先,布置缘饰为次”,又说他“更自立意,专为一家”,充分肯定其匠心独运。
  中国画家重视构思的独创,提倡构思的巧妙,追求以少胜多,含蓄不尽,能意在画外。在这方面,传统画论中就有很多启示性的见解。“意在画外”的主张,实质上在于意的表达要含蓄不尽,再大的作品也不能包括一切,如画局部、画片段、画一些印象较深的形象,只要能引发人的联想,就能以少胜多,使人回味无穷。
  意匠(意境)经营问题,也就是立意的实现问题,立意的实现,既要诉诸于形象,又要凭借物质材料的运用和技巧,所以也就涉及了“意”与“法”的关系问题。
  中国古代画论围绕着意的确立(立意)与意的实现(意匠、意境),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足够我们去借鉴。由于古代画论都是封建社会的产物,这就带有时代、阶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反映两方面。一是“意”的实际内容的局限性,就是画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意,它能反映当时阶级的“意”、民族的“意”、时代的“意”。二是在实现“立意”的途径上的主观随意性。比如在意境创造问题上,古代画论中就有“因情造境”与“因心造境”之说。提出此说的画家,可能体验观察过真山真水,积累了对现实的感受,提出此说的目的,主要是强调意境创造中“意”的主导作用,但从理论表述上看则是倾向唯心论。我们可以针对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去比较,就不难看出,主张“因情造境”和“因心造境”的人往往忽视了“外师造化”,这就成了一种强调主观随意性的理论。
  因此,我们今天应从古典画论中去研究、借鉴“立意”与“意境”的理论见解,持分析的态度,批判吸收,做到古为今用。还应根据新时代的精神和需要立意,同时研究应如何表达新意,创造新的意境。
其他文献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推进,市场相关制度安排逐步完善,中国绿色债券市场获得较快发展.但我国还存在大量未贴标、实际投向绿色项目的“实质绿”债券,这些债券为推动我国绿色
期刊
摘要: 文章主要分析了汉译英所要掌握的翻译技巧,并通过例句分析使英语学习者有所借鉴。同时,文章还分析了汉语和英语在用法习惯上的主要不同点,帮助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做到与原文在含义上的一致性。  关键词: 翻译技巧 习惯用法 意译法    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便是汉译英,由于两种文字在用法习惯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翻译时,如果不能有效把握两种语言的对应点,译出的文字往往晦涩难懂,甚至出现歧义。那么究竟应如何做
正邪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原则.该文对 正邪理论在病因、病机、治则方药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指出了正邪理论不仅仅限于病因与发
在导师唐汉钧教授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丰富临床经验基础上,该科题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两大部分,对导师经验方"扶正清瘿方"治疗桥本氏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作进一步验证,并
摘要: 本文简要回顾了中外学者对礼貌原则的研究,并从日常用语入手,总结了人们交际时的礼貌用语,揭示了礼貌原则的普遍性。  关键词: 礼貌原则 礼貌用语 普遍性    上小学时老师就经常教育我们要“讲文明,懂礼貌”,家长也会对孩子说要对别人有礼貌。由此可见,礼貌是一种社会规约,是人从小就要掌握的一种处事方法,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对任何社会成员都有制约作用。其中,礼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语言上
目的:观察心血通治疗胸痹心痛、心血瘀阻证的临床疗效,通过实验研究探讨心血通治疗该病的机理.结论:心血通为治疗胸痹心痛心血瘀阻证的有效方剂.其治疗作用与其调整血清甘油
该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探讨了乳腺增生病的基础病机之一为肝郁脾虚为本,湿瘀互阻为标.提出应用疏肝、健脾、利湿、活血的方法治疗,并组建有效方剂坑增汤.临床研究应用抗
该课题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现代相关研究,在导师郑绍周教授指导下,就益气补肾法对脑缺血动物血浆及脑组织中血栓素(TXA)、前列环素(PGI)、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
今年国庆,爸爸妈妈带我去黄山游玩。听说黄山的景色非常迷人,我恨不得马上长出一对翅膀,一下就飞到黄山山顶。一路上,我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到处飞翔,一切的事物在我眼里都是那
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试样中硅、锰、铁、铬、钼、钴和钨含量的新方法.研究了溶样方法、基体影响和分析谱线对测定的影响.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测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