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动心术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c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感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1.引发学习兴趣。“情感”是“兴趣”的先声,“兴趣”是“情感”的归宿。在语文教学中,当学生受到课文中的某种情感感染时,往往能产生阅读兴趣,甚至有可能因此而钟爱语文这门学科。
  2.激发学习智慧。学生积极的情感,欢快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容易形成新的神经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否则就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的组织工作做得好,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高涨,课堂气氛也就越发活跃,进而使学生的思路变得顺畅,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会更加深刻。
  3.陶冶学生情操。语文教材中有着美好的情感,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产生感染力,能激发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的形成,使学生的灵魂得到荡涤和净化,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如阿累的《一面》,的确算不上大作,但作者却能以极其深挚的感情、罕见细腻的文笔吸引读者,学生通过诵读,自然会被鲁迅先生高尚的人格所感染。
  二、情感教育的教学策略
  1.反复朗读,动之以情
  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本身就镶嵌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其与生俱有的感染力无须教师作过多解读。如抒情诗歌《回延安》中,“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的眼睛挡住了……”中用两个“莫”来表达自己重新回到延安那番不能抑制的热血沸腾的激动之情;“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用“笑”“招”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既动人心弦又给人美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紧抓关键词,让孩子反复朗读,并适当配以动作,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从而更好地感悟诗人的情感,仿佛自己就是那个重回延安的诗人,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动情,在读中升华自己的内心。
  2.重点描述,迁移情感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文的一些片段如果能设法绘声绘色地加以描述,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心理更直观明了,学生就能“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就能深受感染,迁移情感。笔者在教学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时,课前布置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要求他们在反复朗读人物的对话时,重点关注与同学们“年龄相仿”的若瑟夫的举动,体会作者希望借若瑟夫的形象所表达出来的情感。课堂上,各学习小组先后进行对话表演,让菲利普夫妇“只认金钱,不认亲情”的势利态度在若瑟夫“从不能理解到有些不满”的举动中,遭到了否定,进而使学生明白,自私并不是人的本性,在与人相处时,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计较。
  3.感悟文本,领会内涵
  阅读是从语言符号中获得意义的过程,对语言的细致感受、揣摩、推敲,都是语文教学所必需的。课文中不少词语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在教学《鼎湖山听泉》时,笔者既没有组织表演活动,也没有使用课件,而是引领学生去反复读、潜心读,学生们仿佛也跟着作者走进月夜,凝神细听那或柔曼或厚重或清脆或雄浑的泉水声,学生在诵读中,也跟着作者一起,完全陶醉于泉水的歌唱之中去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鼎湖山的喜爱向往之情,取得了甚佳的教学效果。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果教师始终抓住“情感”主线,引领学生读出课文的实意,那么,学生的真情定会油然涌现。正如顾城诗所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学生阅读时,语文教师要精于导读,善于誘读,激励学生“寻找”所需要的东西,使情感得以丰富。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实验初中)
其他文献
提起人体工程学,人们马上想到的是:某个杯子捧起来非常舒服,某个形状的沙发坐下去就不想起来,某个遥控器握手里很有熨贴感……这说明这些东西的设计都在遵循人体结构需要。典型例子是,俄罗斯有一种杯子,侧面有一个缺口。这是专为东欧人设计的,那个缺口正好装下他们的大鼻子。俄罗斯有一种香烟,过滤嘴远远长过烟,也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那个地方偏冷,战斗民族的人外出都要戴手套。要是想抽烟了,长过滤嘴很适应戴上手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