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老伴的初恋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g_tm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七九年农历八月十六,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晚饭后,在媒人立青奶奶的引领下,我提着两包点心和2斤块糖,兜里装着60块钱,去和她见面。我戴着军帽,上身穿绿色军衣,下身穿的蓝裤子,我和她虽然只隔着一条胡同,吃着一口井的水,平时早起担水经常碰到一块,但订婚前很少说话。
  那个晚上,一轮明月高高悬在空中,满天的星星像多情的女子向你眨着眼,蛐蛐在低吟,许多不知名的小虫在大街两旁的草丛里,悦耳动人,似乎在演奏一支支欢庆曲。猛一回头,我看到我被月亮拉长了的身影,自己倒是吓了一跳,生怕别人跟过来听我们说悄悄话。
  她叫张俊荣,长得挺俊,父亲在天津当工人,两个哥哥都在外地工作,姊妹一个,她家庭条件特别好,是我村第一个万元户,而她在全村姑娘当中也算数得着的俊人。来到她家,立青奶奶叩响了大门,听到敲门声,她的父母哥嫂全都高高兴兴地迎接我们。那时没有电,三间小屋在土坯墙上挂了三盏煤油灯。我们坐下后,把糖块给她小侄女吃,我把用红纸包的60元订婚礼金交给媒人,她的家人就开始对我好一番测试。
  她父亲问:“你到公社工作几年了?”
  “两年多。”我回答。
  她哥问:“什么时候能转为正式干部?”
  我被问蒙了,不高兴地说:“这事不在 咱,很难说。”
  她母亲不温不火地说:“听说你搞的有对象。你可别脚踏两只船,你转了干,可不能不要俺家俊荣了!”她母亲连珠炮的质问,弄得我浑身冒汗。
  “你们先别问了,让他俩到西屋里谈谈吧。”还是她小嫂子为我解了围。
  我俩到了西屋,她小嫂子落下了门帘。
  她半倚在被摞子上,我坐在板凳上,我虽然被审得心里咚咚乱跳,但我还是得先提问:“今天在队里干的啥活?”
  她低着头,双手捻着辫稍儿,羞涩地说:“往地里推粪。”
  “你对我还有什么意见吗?”
  “听俺娘的呗。”
  “啪啪啪”,外边有人敲窗户,只听她母亲在外面大声说“你们进屋吧,干嘛在外边,怪冷的”,接着是一阵“嘻嘻哈哈”声,好像是一伙听情话的大姑娘全吓跑了。这时,立青奶奶推门进屋说:“朝,你先回家吧,我说会儿话再走。”
  回家后,爹、娘、姐姐都等信哩。见我进门,全家人迫不及待地问:“怎么样了?”我摘下帽子,满头大汗地说:“什么怎么样?跟审贼似的。”姐说:“人家条件好,俊荣长得又俊,你受点委屈是应该的。”正说着,立青奶奶风尘仆仆地进了门,她高兴地说:“成了,成了!”我娘忙倒水忙说:“婶子先别急,坐下喝口水再说。”立青奶奶双腿盘坐炕上,既高兴又神秘地说:“有好几个人去那里踹锅,说咱家的坏话,俊荣她爹娘都愣没搭理,人家不嫌咱家穷,就担心朝转了干会变卦。”我爹站起来说:“婶子,我保证咱家朝干不出那种事来。”立青奶奶说:“咱们说了不算,还是让朝表个态吧。”姐姐着急地说:“朝,你说啊!”我的表态很坚决:“奶奶,你捎个话,我也不一定能转干,就是转了干,我永不变心!”
  这样,立青奶奶去传话了。不大工夫,立青奶奶又传话过来,说明天他们全家人来我家吃饭,也就是订婚饭。
  按照那时的规矩,订完婚俩人得去照相馆拍个合影照,买件订婚衣服。我曾在景县县委宣传部帮忙写过稿子,得知李云龙大哥摄影技术很高,准备找他拍照。
  临走前,准岳母说:“你俩骑自行车去,这样比坐汽车还方便。早点回来!”俊荣说:“你先去村外等我,咱别一块走了,让人家看见怪不好意思的。”就这样,我驮着她,奔向距离我村20公里的县城。
  到了县城,已经快11点了,宣传部李云龙、郑文义、邓文华三个大哥听说我们要来,早把办公室加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把俊荣安顿好了以后,李云龙大哥把我叫出来说:“徐朝,你小子有眼力。人家弟妹要人品有人品,要模样有模样,一看就是厚道人,你以后得善待人家。”文华大哥说:“徐朝,你带的钱够吗?去商场给弟妹买件衣服。”我忙说:“有钱有钱。”文义大哥说:“中午就别去饭店了,俺哥儿仨请请你和弟妹,在伙房里弄几个菜。”我慌忙纠正道:“我们还没有结婚呢,不能叫弟妹!”李云龙大哥说:“哈哈,早晚的事儿,你怕啥?”
  我们俩来到景县商场,花26元买了一件红方格衬衣,中午,就在县委大食堂要了6个菜,和三位大哥喝了两瓶沽酒。饭后,云龙大哥领着我和俊荣去景州塔下合影,由于酒喝得有点过量,洗出的照片里我还眯着眼睛呢,尽管照片不太出彩,但的确很珍贵。
  下午4点多钟,我驮着爱人往回赶,由于喝得多点,我双腿发软,每驶过一辆汽车,我就一晃,车子也跟着一晃,爱人怕我撞到车上,只好驮着我,虽然将近一天的近距离接触,但我没动过她一手指头,有那个贼心,也没有那个贼胆,毕竟我们那个年代还不流行牵手拥抱,更甭提什么亲嘴了。
  等我们回到家,已是傍晚6点多钟了,我爹娘和她父母都在胡同口焦急地等待着。见到我们,准岳母生气地说:“你俩干嘛去了,这么晚才回来?”生怕我有非分之舉。在她家里,准岳母为我们包水饺,她边包边问:“中午吃的什么饭?”爱人说:“吃的菜和窝窝头。”准岳母一听就急了:“怎么还吃窝窝头?”爱人说:“人家三个大哥管的饭,小米面窝窝头,挺好吃的。”
  经过一年的接触,第二年的农历八月初六,我们就结婚了。
  37年过去了,每每和老伴回忆起往事,我们还有那种初恋的感觉。
  责任编辑:黄艳秋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请给我一支香烟,燃烧出故乡炊烟的颜色。  然后顺着城市里纵横交错的水管,去寻找童年的水井,慰藉我出走的灵魂。  水桶还在,光滑的青石板被搬进了城市的哪个公园。  密密麻麻的脚印里,哪个是我儿时细小的脚掌,还有艰涩的心情。  故乡的水井是老人失落的眼。没有了昔日的光亮,却依旧流着眼泪。  那刻,我怀疑故乡躲回了泥土。因为害羞,愤怒,还是其他。  选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水井打捞童年的梦。  童年的梦
期刊
走进血透室,一个中年男子正撕破喉咙在对护士发火:“你们电话通知我一点钟来做血透,可你们又把床位给了别人,什么意思?我那么远,晚了没车咋回家去?”  护士再三和颜悦色地向中年男子解释:“是一个危重病人需要抢救,床位只有那么多,你就宽容一下吧……”  中年男子叫老马,是一个退休的村官,在一个偏远山区的村里当了二十几年的村主任,三年前身体突然不舒服,腹痛腰腹痛,头晕,全身酸软无力,到乡卫生院检查,医生说
期刊
曾经,在封闭单一的环境中三点一线,我的生命中沒有风景,只是在别人造好的方便的水管里流过来,流过去,每天忙着克隆别人的人生,努力修剪着自己的边边角角,努力活成别人期望的样子。  在我热闹的生活调色板上,欢快和明丽一直欺骗着你的感官,孤独的主色调被隐藏在视角的留白处,俯身逆光时你偶尔能看到。只有当所有的光亮被黑暗掩埋,孤独才像瘾君子的触须,无法抑制地从骨髓里爬出来,在肢体和魂灵之间蔓延,在黑夜的空寂里
期刊
江南小巷。  湿湿滑滑的石板小路,瘦高的民居,粉墙黛瓦上积满了墨绿的苔藓,墙头上不时伸出一两枝石榴,翠绿的密叶间挂着猩红的花朵,与窗户上晾着的鲜艳内衣裤相映成趣。在江南,这或许是最常见的生活场景,然而对于我这个东北人来说,一切却都是那么新鲜。这样一个薄云遮日的寻常下午,走在这样的寻常巷陌,我的心中却充满了隐秘的喜悦和期待,仿佛自己成了陶渊明笔下的武陵人,这小巷就是帮我逃离红尘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
期刊
再次见到槿槿是一年之后的一个春光明媚的早上。那天,我帶着一身的露水和油菜花香快步迈进了江岭农家客栈:  “老板,来碗面条,我好饿啊!”客栈的柜台没有人,厅堂里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上身趴在窗台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  “大爷,老板呢?”因为我已经是第二次来,知道这位大爷是老板的亲戚,我问。  老人用手扇走忽蓝忽白缭绕在他面前的烟雾,冲着我笑了笑,又摇摇头,然后不紧不慢抽着他的旱烟。显然,老大爷没有听懂
期刊
我7岁时,全家人随父亲下放到了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今赤峰市)一个偏远荒僻的山村。  那个年代,无论城里还是乡下,食粮短缺是每家每户绕不过去的一道坎。每年秋收过后,便有三三两两的村民到田里挖鼠洞,以获取点粮食糊口。好玩好乐的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么有趣的“游戏”,积极踊跃地加入到这支队伍当中。我们居住的这个村子水浇地很少,大部分是山坡地,较适合种一些谷物、豆类等耐干旱的作物,而这些当时恰恰属于“细粮”类,
期刊
泰丰于我,就好像地坛之于史铁生,地坛离他很近,泰丰离我很近。  从北京做完手术回来,泰丰是我唯一可以去的地方。化疗后的我,反应虽不像别人那样严重,但白细胞受到了严重损伤,打了两针长效生白针,血项离正常值还有一段距离,医生告诫我不准外出,尤其不能到人多的地方,非得出门的话一定得戴上口罩。家里实在憋不住了,照顾我的表姐说,戴上口罩吧,我带你出去走走,就这样,我来到了经开区新建的泰丰公园。从此,泰丰公园
期刊
三年前,一位朋友送我一盆君子兰。他说君子兰是名贵花,不好养,即使养不死,也很难开花。他的话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还像养其它花一样该浇水时浇水,该施肥时施肥,天冷了搬进室内,暖和了又搬到院子里。我精心伺候它两年多,虽长得还算茂盛,可就是不开花。一天去广场书市闲逛,无意中发现一本《君子兰莳养知识问答》,我如获至宝,赶紧买了下来。回家仔细品读后,才知道莳养君子兰有好多学问。  我便按照这本小册子的要求去管理
期刊
云南有着“植物王国”的美誉,西双版纳州“一树成林”的景致鲜为人知。而我的家乡就地处滇东乌蒙山西南麓地区,百年古树是每个村落的神韵和象征。曾经有过古树梦想的我,已离家多年,偶尔想起村里的古树也仅是支离碎片的记忆。可偏偏园林城市建设需要大树,我随之成了下村挖大树的领路人。  村里大舅听说要把老树连根带拔搬移进城,很少会发火的大舅,气得脸色发青,喝斥我的声音像惊雷般炸响:“你们有钱是吗?有钱也把我挖走。
期刊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16岁的孙子刘安受封淮南王。劉安生性好道,广邀方术之士以求长生不老之策。忽一日,有八公求见,个个眉须皓白。刘安不以为然。八公显术,即刻变成八个童子,角髻青丝,面若桃花。刘安大惊,忙躬身相迎,携手来到紫金山上,终日谈仙论道,终于炼成仙丹,服食后一起升天去了。盛放仙丹的器皿扔在院中,鸡狗舔啄后也随之升天——这便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典故的由来,紫金山也更名为八公山。  显然这是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