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思想改革必须注意素质教育问题,作文教学也不例外。
作好文章靠什么?我以为从文之本质及其深刻根源上说,首先不是智能因素,而是非智能因素,尽管在写作行为发生时,智能因素总是“冲”在非智能因素之前,并显得异常“积极活跃”。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文心雕龙》)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文学小言》)从三位古人说的“德”与“言”、“情动”与“言行”,“人格”与“文章”的关系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为文的“基源”是为人。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作好文”,必须教育学生“做好人”,即加强素质教育。
在我们长期来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对于这种早被古人发现,首肯并一直坚持的“人”与“文”关系,教师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得怎样呢?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采取过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据我所知,在这方面作过实质性努力的人还不是很多。多年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就是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轨道上运行的,特别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在这些方面确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智能因素”的同时又能从最深刻的根源上去认识“非智能因素”在成文中的作用,我们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必将更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是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的辩证统一。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全部心理活动即智能与非智能因素基础上的,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之下,当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写作过程中去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良好的写作动机,浓厚的写作兴趣,高涨的写作情绪,顽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任何时候都是驱策学生把作文写好的一种无形动力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很聪明,语文基础也不错,可是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显得怕苦怕累,特别怕动脑子,每次作文都处在被动应付之中,缺乏那种“我要写”的自觉性,故他们写出的作文常常和他们所具有的智能水平极不相称。而有的学生尽管智能一般,但由于他们酷爱写作,对写好作文有一种拼搏进取精神,一篇作文行稿写成之后,常常能做到反复修改,主动向老师同学讨教,遣词造句毫不放松。最后也终于写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良篇美作”来。此种事例说明,写作学习中,智能正常的学生常常由于非智能因素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不妨这样说,在环境,教育条件及智能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非智能因素,对学生的写作起着决定的作用,因为任何一项心智劳动,可以肯定地说,它既是认识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品德情感、意志、个性、习惯等增长或形成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才,这固然与其智能因素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非智能因素。因为正是这些非智能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活动方向和性质,产生着巨大的内驱力,激励着智能因素的发展和飞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培养,重视对他们“学做人”的教育,实在是促使学生“作好文”,并通过写作达到育人目的一个方略。
那么,所谓“做好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做好人”的第一个内涵是“做真人”。什么叫“真人”?我以为,就其理想说——真人就是热爱真理、勇于探求和坚持真理、必要时也能为真理献身的人;就其品德说 ——真人就是面对现实是是非非能说真语、讲真理、动真格的人;就其思想作风说——真人就是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其人本说 ——真人就是具有真人品、真人格、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就其才学说 ——真人就是具有真情实感,真知实识,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人。“做真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提倡的,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孟子散文气盛势足,感情强烈,笔吐锋芒,长于鼓动,因为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深刻,尖锐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故园”的旧中国的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大笔挥挥,词锋毕现,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襟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诗人臧克家评论他的诗词时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诗词人。他身上的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面几个伟大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起来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文汇报》)1990年6月26日)鲁迅也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如此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为真人”才能“为真文”。
“做好人”的第二个内涵是“做能人”。什么叫“能人”?实践告诉我们,写作活动是相當复杂的活动。从活动的过程看,它既是自我蓄积能量的释放过程,又是学习吸收写作知识,技能的过程。从活动的性质看,它既是比较内在的智能活动,又是比较外在的技能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构成看,它既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的主动配合。文章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结晶,是世界上“最美的思维花朵”结出的果实。不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要素组成。分而述之,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意图,被人称作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指表现主题的人、事、物、景、数据等,被人称作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指文章的内容布局安排,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被人称作文章的“骨骼”;语言是一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被人称作“思想的外衣”。缺少了这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不可能形成文章。文章由多种要素构成,是写作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写文章的人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是这个方面的“能人”。
“做好人”的第三个内涵是“做强人”。什么叫“强人”?写作是艰苦细致,精密准确的心智劳动。就拿一篇文章来说,从平时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开始,到静下来构思觅意,到初稿写成,到反复修改润色,再到定稿,实际上也是个不太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不能采取回避和避重就轻的态度,只有知难而进,老老实实地把这些困难加以克服,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亦即写出“好作文”来。而要这样做(或说做到这一点),没有意志力和毅力,是根本办不到的。 意志和毅力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意志和毅力主要表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之中,尤其鲜明集中地表现在人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具体行动之中。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具体行动,也就休现不出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事业(当然也包括写作)成功的重心理因素。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良好的意志和毅力品质,不仅能够促进一个人智力的发展,而且也能“强迫”自己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即使在逆境中和不顺利的情况下也能顽强地将自己的事业(当然包括写作劳动)坚持下去,甚至表现出“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气概。一些学生平时未能把作文写好,不少教师会说:“他们的智力不行”。其实,并非个个都是“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和毅力问题。这些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做起事来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写作上一遇到困难,就往后退缩。既然这样,又哪能写出“好作文”来呢?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改出来的。”在我理解起来,也就是意志、毅力、恒心、耐心的代名词,也就是我们民族历来就有的那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水浸石烂”的“韧”的精神和功夫,可见,要想“作好文”,而不想争取“做”个“强人”,那显然是不行的。
“做好人”的第四个内涵是“做全人”。所谓“全人”,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样富足的人,是指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指才、学、识、人品、人格、个性兼备的人,是指对未来适应性强,应变化强,主体性强,创造性强,具有立体思维、智力结构层次复杂的人,是指能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养自我,刻苦磨练身心的人。
文章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在人脑中观念形态的外化,它是外界复杂信息的载体,是立体思维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在语言文字媒体里的统一。这里的客体是广漠的自然界和繁华的人类社会(包括悲喜曲直的人生)。这里的主体是作者及其立场、观点、认识水平、知识程序、智能素质,情感因素等。语言文字是记录被认识,同化,人化的客体的符号。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象理论”就是文章主客体相一致的典型概括。如情如景、事与理、知与物不相协调,即主客体悖违,或言与志反,那就不是良篇佳作。文章是主客体的统一,这一事实决定了写作者具备两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要重视并把握客观对象特别是那些准备涉笔的客观对象,二是要重视强化、美化、优化、主体素质(包括知识的全面性、思維的广阔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丰富性,技能技巧的高超性等等)。否则,文章就无法写好写美。“做全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作好文”“蓄势”“养气”“打埋伏”的,它有可能使艰苦的作文劳动变得甜美,增加乐趣和“自由度”。因为随着“全人”目标的接近和实现,定能使写作者视野变得开阔,境界变得高美,材源密迩,思源不竭,从而能从更全面的文化和智力背景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作文营养。这就是“做全人”对“好作文”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做好人”,这是“做好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作文教改的实践将会证明这一点,最有希望的“中学作文教学”还是“浇根”、“护根”、“壮根”、“强根”的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城郊中心校)
作好文章靠什么?我以为从文之本质及其深刻根源上说,首先不是智能因素,而是非智能因素,尽管在写作行为发生时,智能因素总是“冲”在非智能因素之前,并显得异常“积极活跃”。孔子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文心雕龙》)王国维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文学小言》)从三位古人说的“德”与“言”、“情动”与“言行”,“人格”与“文章”的关系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这一点,为文的“基源”是为人。在作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作好文”,必须教育学生“做好人”,即加强素质教育。
在我们长期来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对于这种早被古人发现,首肯并一直坚持的“人”与“文”关系,教师们对它的认识理解得怎样呢?在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采取过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据我所知,在这方面作过实质性努力的人还不是很多。多年来,许多中学语文老师,他们就是在“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轨道上运行的,特别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在这些方面确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在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智能因素”的同时又能从最深刻的根源上去认识“非智能因素”在成文中的作用,我们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必将更高。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整体,是智能因素与非智能因素的辩证统一。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师生双方全部心理活动即智能与非智能因素基础上的,只有在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之下,当学生把全身心投入到整个写作过程中去时,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学生良好的写作动机,浓厚的写作兴趣,高涨的写作情绪,顽强的克服困难的意志、毅力、任何时候都是驱策学生把作文写好的一种无形动力资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很聪明,语文基础也不错,可是他们对作文不感兴趣,显得怕苦怕累,特别怕动脑子,每次作文都处在被动应付之中,缺乏那种“我要写”的自觉性,故他们写出的作文常常和他们所具有的智能水平极不相称。而有的学生尽管智能一般,但由于他们酷爱写作,对写好作文有一种拼搏进取精神,一篇作文行稿写成之后,常常能做到反复修改,主动向老师同学讨教,遣词造句毫不放松。最后也终于写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良篇美作”来。此种事例说明,写作学习中,智能正常的学生常常由于非智能因素发展水平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我们不妨这样说,在环境,教育条件及智能水平大致相当的情况下,非智能因素,对学生的写作起着决定的作用,因为任何一项心智劳动,可以肯定地说,它既是认识能力获得的过程,同时也是其品德情感、意志、个性、习惯等增长或形成的过程。一个人能否成才,这固然与其智能因素息息相关,但更重要的因素,则是非智能因素。因为正是这些非智能因素,决定着学习者的活动方向和性质,产生着巨大的内驱力,激励着智能因素的发展和飞跃。因此,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对学生“非智能因素”的培养,重视对他们“学做人”的教育,实在是促使学生“作好文”,并通过写作达到育人目的一个方略。
那么,所谓“做好人”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呢?“做好人”的第一个内涵是“做真人”。什么叫“真人”?我以为,就其理想说——真人就是热爱真理、勇于探求和坚持真理、必要时也能为真理献身的人;就其品德说 ——真人就是面对现实是是非非能说真语、讲真理、动真格的人;就其思想作风说——真人就是襟怀坦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就其人本说 ——真人就是具有真人品、真人格、真善美集于一身的人;就其才学说 ——真人就是具有真情实感,真知实识,真知灼见,真才实学的人。“做真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极力提倡的,他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纵观古今,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辉煌之处,常常是作者人格的伟大体现。孟子散文气盛势足,感情强烈,笔吐锋芒,长于鼓动,因为他是战事纷繁年代里力阻“霸道”“主”“王道”的纵横家、雄辩家、鲁迅杂文,如匕首似投枪,犀利深刻,尖锐辛辣,因为他是“风雨如磐故园”的旧中国的愤世嫉俗的革命干将;毛泽东诗文境界开阔,大笔挥挥,词锋毕现,因为他具有一代伟人的胸襟和卓越政治家的气魄。诗人臧克家评论他的诗词时说:“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诗词人。他身上的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面几个伟大条件他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他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起来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文汇报》)1990年6月26日)鲁迅也说:“从血管里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出来的是水”。如此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了这一点:只有“为真人”才能“为真文”。
“做好人”的第二个内涵是“做能人”。什么叫“能人”?实践告诉我们,写作活动是相當复杂的活动。从活动的过程看,它既是自我蓄积能量的释放过程,又是学习吸收写作知识,技能的过程。从活动的性质看,它既是比较内在的智能活动,又是比较外在的技能活动。从活动的内容构成看,它既有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也有非智力因素的主动配合。文章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结晶,是世界上“最美的思维花朵”结出的果实。不论是什么体裁的文章,都由主题、材料、结构、语言四要素组成。分而述之,主题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最基本的思想和意图,被人称作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指表现主题的人、事、物、景、数据等,被人称作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指文章的内容布局安排,包括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被人称作文章的“骨骼”;语言是一切文章的表现形式,是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被人称作“思想的外衣”。缺少了这四要素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不可能形成文章。文章由多种要素构成,是写作有多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写文章的人必须具备多种能力,是这个方面的“能人”。
“做好人”的第三个内涵是“做强人”。什么叫“强人”?写作是艰苦细致,精密准确的心智劳动。就拿一篇文章来说,从平时注意观察收集材料开始,到静下来构思觅意,到初稿写成,到反复修改润色,再到定稿,实际上也是个不太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面对这些困难,不能采取回避和避重就轻的态度,只有知难而进,老老实实地把这些困难加以克服,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亦即写出“好作文”来。而要这样做(或说做到这一点),没有意志力和毅力,是根本办不到的。 意志和毅力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的。意志和毅力主要表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之中,尤其鲜明集中地表现在人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具体行动之中。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没有克服困难的具体行动,也就休现不出一个人的意志和毅力。意志和毅力,是一个人事业(当然也包括写作)成功的重心理因素。墨子曾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良好的意志和毅力品质,不仅能够促进一个人智力的发展,而且也能“强迫”自己排除来自各方面的干扰,即使在逆境中和不顺利的情况下也能顽强地将自己的事业(当然包括写作劳动)坚持下去,甚至表现出“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的气概。一些学生平时未能把作文写好,不少教师会说:“他们的智力不行”。其实,并非个个都是“智力”、问题,而是意志力和毅力问题。这些学生由于意志薄弱,做起事来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写作上一遇到困难,就往后退缩。既然这样,又哪能写出“好作文”来呢?俗话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改出来的。”在我理解起来,也就是意志、毅力、恒心、耐心的代名词,也就是我们民族历来就有的那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铁杵磨针”、“水浸石烂”的“韧”的精神和功夫,可见,要想“作好文”,而不想争取“做”个“强人”,那显然是不行的。
“做好人”的第四个内涵是“做全人”。所谓“全人”,是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同样富足的人,是指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人,是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是指才、学、识、人品、人格、个性兼备的人,是指对未来适应性强,应变化强,主体性强,创造性强,具有立体思维、智力结构层次复杂的人,是指能够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修养自我,刻苦磨练身心的人。
文章是客观存在的人、事、物、景在人脑中观念形态的外化,它是外界复杂信息的载体,是立体思维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在语言文字媒体里的统一。这里的客体是广漠的自然界和繁华的人类社会(包括悲喜曲直的人生)。这里的主体是作者及其立场、观点、认识水平、知识程序、智能素质,情感因素等。语言文字是记录被认识,同化,人化的客体的符号。我们传统文化中讲的“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意象理论”就是文章主客体相一致的典型概括。如情如景、事与理、知与物不相协调,即主客体悖违,或言与志反,那就不是良篇佳作。文章是主客体的统一,这一事实决定了写作者具备两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要重视并把握客观对象特别是那些准备涉笔的客观对象,二是要重视强化、美化、优化、主体素质(包括知识的全面性、思維的广阔性、思想的深刻性,情感的丰富性,技能技巧的高超性等等)。否则,文章就无法写好写美。“做全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作好文”“蓄势”“养气”“打埋伏”的,它有可能使艰苦的作文劳动变得甜美,增加乐趣和“自由度”。因为随着“全人”目标的接近和实现,定能使写作者视野变得开阔,境界变得高美,材源密迩,思源不竭,从而能从更全面的文化和智力背景中吸取自己所需要的作文营养。这就是“做全人”对“好作文”的全部意义之所在。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做好人”,这是“做好文”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作文教改的实践将会证明这一点,最有希望的“中学作文教学”还是“浇根”、“护根”、“壮根”、“强根”的教学。
(作者单位:安徽省无为县城郊中心校)